暗夜行走的人,看到一点光亮,心中便充满希望!
小时候的乡下,停电是常有的事。煤油灯下,家人闲坐,孩子们在灯下写作业的景象,常让我想到希望。
读初中时,常常是晚自习上得好好的,突然,灯光灭了。一阵喧闹之后,有同学从课桌里摸出蜡烛,点上。在昏黄的烛光下,不一会儿,响起了发电机轰隆隆的声音,教室重新被点亮。四野暗黑,从周围的村子和街上望过来,唯有这里一片通亮。这,也是希望。晨光熹微,黄湖之滨,旭日东升。渔民们撒网扑鱼,农民们下地干活,学校里响起了晨读的铃声,接着是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做广播体操的声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一派生机勃勃,充满着希望!
夏天的夜里,下晚自习回家,满天的繁星和田野里的萤火虫遥相呼应,手电筒里透出的光亮划过夜空。“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前程,用一点光温暖孩子的心。”在临考的日子,宿舍里常有同学挑灯苦读,或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看书。他们心存着希望,祈求知识改变命运。
乡村中学,是一个地方最亮的一盏灯。它是一个盼头,一种寄托,一股力量。若它熄灭了,就像人没有了精神头,是看不到希望的。一个地方,不管水源再怎么丰富,没有了学校,也是干涸的;一个地方,不论树木再怎么粗壮,不重视教育,也是荒凉的。
在我看来,一所乡村里的中学,比一所城市里的大学更为重要。虽然早已过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但对农村的孩子来说,通往大学的路,尤其是通往好的大学的路,依旧艰难。少年时代,是一个人心智养成、性格培养的关键时刻。这样的年纪,在父母的身边、家人的身边、离家近的地方上学,对他们身心的健全发展,尤为重要。农村的孩子,多读一点书,以后在城市里讨生活,能够融入的更多一些,吃的力也相对少一些。
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是无法体会农村家庭培养一个孩子读书的艰辛。尤其像我们那里,那么偏远的乡村、贫困的乡村。有的家庭,甚至连孩子读书最基本的生活开消都承受不起,更不用说承担高昂的择校费了。一所乡村学校的消亡,意味着这些家庭的孩子面临失学的风险。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是复旦大学的校训。太阳的光辉,日复一日的照耀着大地。太阳底下,每一个孩子享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
一所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困境,是正常的。就像一个人生病,哪怕是生重病,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尽力救治,而不是任其自生自灭,甚至提前葬送。
那天,看到一个孩子坐在教室里,我是悲伤的;后来,见到一个家长拍的视频,孩子们在教室里上自习,安静地坐在灯光下,倍感欣慰。这灯光,温暖而充满力量,是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