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荫经济学
史杰鹏
读《管子》,齐桓公曾经向管仲抱怨,齐国百姓穷得叮当响,吃不饱穿不暖,怎么辦?管仲说,好办,把人行道边的树枝全部砍掉。一年后,齐国果然GDP上涨。桓公问管仲:“怎么做到的?”管仲说:“齐国穷,是因为人懒,都不愿干活。之所以懒,是因为绿化太好,树太大,树荫太多。丁壮者在树下弹鸟雀,老年人在树下聊大天,青年男女在树下搂搂抱抱。工农业生产还怎么搞?把大树一砍,艳阳直射,找不到树荫偷懒,只有下田干活了。”
齐桓公感叹:“没想到树荫这么伟大,你这个,就命名为树荫经济学吧。”
(摘自《活在古代不容易》
过敏
马未都
过敏是个很普通的人体现象,很少有人一生从未过敏过。我二十几岁的时候经常莫名其妙地过敏,不知何时何因,身上一阵难过,马上出现一片风疙瘩,医学名叫“荨麻疹”。风疙瘩奇痒,痒得连脚都想帮忙去挠,痒到写此文时还无端地挠挠身上。
“荨麻疹”的名称来自“荨麻”,荨麻是一种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人的皮肤只要接触到就会刺痛刺痒,后来不知哪年哪月被医学引用,对于皮肤局部红肿块,来去都莫名其妙还不留痕迹的皮肤病统称“荨麻疹”,由于病因不明,有的地區还称之为“鬼风疙瘩”。
“荨麻疹”之荨字念qián(钱),至少在我当编辑时此字只念qián。但谁都错读为“寻”,连医生护士也不例外,那时我经常以老师的姿态告诉别人,此字读qián,荨麻乃一种植物,碰之即痒。谁知这几年字典居然改了,就按大众的讲法,改叫“寻”麻疹了,但在植物学上仍读“荨(qián)麻”,我感到匪夷所思,把一个单音字改为双音字,成心给大家增添麻烦。
后来我及壮年,再也没有任何过敏现象,看见别人过敏的痛苦也回忆不清自己奇痒的日子。可这几天突然又在腰部起了风疙瘩,虽不太痒,但也不能让你精力完全集中,我没吃任何药,任凭它自由来去,好在还不太严重。
我由此及彼地想了想,一个人的过敏可能与身体抵抗力强弱有关,强了抵御外界的侵扰能力就强,弱了反之。风疙瘩只是个表象,警告你身体内部出了问题。其实当今的社会也会过敏,追究原因想想也大抵如此吧!
(摘自作者的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