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苏小旗:“这辈子没待够,下辈子还要一起待着”
日期:2017-09-20 作者:苏小旗 阅读:

苏小旗:“这辈子没待够,下辈子还要一起待着”

苏小旗

颠倒众生工作室

“这辈子没待够,下辈子还要一起待着”

昨天有个读者看了我写的一些故事后,在后台留言给我。他说:

       

“我本人还是信奉真爱的,太多的情欲倒使人变得无意。”

 

我说:“信奉真爱,跟遇到真爱,有时候还真不是一回事儿。”

 

这样回复,是因为我对“真爱”这个词充满敬畏,因为敬畏,而无法,也不敢去诠释它。

 

但他的留言,让我思虑良久。

 

若让我来说“真爱”,我没有勇气,甚至会刻意回避。因为到了我这样的年纪,真爱已然成为一件永久鲜活生动的标本。它存在的意义,对于我来说,已经只能供我凝视,让我知道,在自己心中,它永远在。但它不会为我提供讨论的意义。

 

因为这四十年的岁月告诉我,生命中,有比“真爱”更有意义的东西。

 

那我就来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

 

曾经有个女孩,叫展文莲。在上个世纪轰轰烈烈上山下乡运动中,展文莲的父母作为知识青年去了新疆支边。

 

展文莲在新疆长大,与父母同到新疆支边的男孩桂军民青梅竹马,而三年的初中同学,更让两人心中生出了懵懂的好感。

 

高中毕业后,桂军民考上了上海体育学院,成为一名当时少有的大学生,而展文莲则和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随父母回到了老家山东商河,成为了印刷厂的一名工人。从此两人相隔千里,但空间并没有隔断这距离,两个人一直以书信来往。

 

回到商河的第二年,即1988年,展文莲父母因为车祸双双去世,留下19岁的展文莲带着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信中得知了这一切后,桂军民专程从上海到商河看望他喜欢的姑娘展文莲,他看到了她的艰辛。回到上海后,桂军民一直在信中鼓励展文莲,直到他大学毕业。

 

毕业之前,学校已经为桂军民安排了上海高校的教师岗位。桂军民放弃了,决然选择到商河工作,没有其他原因,他想陪在展文莲身边。

两个人成家之后,桂军民做了县里一所公办学校的教师,展文莲也通过银行招考,成为了建设银行的一名职员。

 

两人一路辛勤打拼,将展文莲的弟弟妹妹拉扯成人。生活终于慢慢走上轨道,显露出了它本该有的安稳模样。

 

2002年,展文莲因工作调动,需要到济南工作。彼时桂军民已经是学校的副校长,他的事业再次面临选择。

 

十几年前桂军民为展文莲放弃了上海高校的教师职位,这一次,桂军民又放弃了副校长的职位,他愿意到济南之后,事业上从零开始。

 

这一切,只为陪伴爱人展文莲。

 

与世间芸芸众生一样,桂军民一家过着平静又普通的生活,直至2015年,47岁的展文莲被确诊患有肺癌。

 

经过化疗之后,癌细胞转移到了大脑里,展文莲接受了开颅减压术。

 

开颅减压术后,展文莲依然痊愈无望。桂军民决定将妻子转到临终关怀病房,因为他始终认为人走也要走得有尊严,既然已经痊愈无望,那么在现有的基础条件下,不如让妻子安安静静地走。他不想她受罪

 

病情恶化后,展文莲曾对桂军民说,她去世之后,将她的遗体和眼角膜通过医院捐给红十字会,人活着的时候,对各个器官百般依赖,若死后火化,也不过是化为了一抔清灰,不如捐献给需要的人。

关于死后捐献器官和遗体的问题,两人早在七八年前就达成了一致,但当妻子真正提及自己的后事时,桂军民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

 

假设死亡,和面对死亡,决然是两种不同的心境

 

对妻子万分不舍,却又终归不得不舍。直至一次,桂军民与临终关怀病房科主任聊到“遗体冷冻保存”时,科主任提到济南也有了可以冷冻整个身体的技术,桂军民动心了,尽管他知道,这只是将妻子去世后的身体交给医疗界做了一个遗体冷冻实验而已。

 

桂军民不喜欢传统殡葬,因为那让他觉得没有人情味。人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也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死,但可以选择死后对自己身体的处理方式,比如之前他和妻子都赞成的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

 

当他跟家人提到这个想法时,很多人不同意,传统想法都认为:人死入土,才为安。

 

桂军民决定征求妻子展文莲的意见。当时展文莲已经处于弥留之际,但尚有意识。

 

桂军民俯在妻子身边,轻轻握着她的手,对她说:“要么,我给你找个地方安安静静睡觉去,到了你解决你复活的问题时你再醒来,你愿意吗?如果愿意就抓着我的手,好吗?”

 

展文莲已经无法回答,但她握紧了丈夫的手。桂军民知道,她同意了。

2017年5月8日,展文莲去世。终年49岁。

 

展文莲去世时,桂军民一直陪伴在她身边。最后告别时,他对她说了许多私密的话。有人问起他都说了些什么,他说:我是一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但我对她表达的都是爱与不舍。

 

桂军民说,展文莲去世时很安详。

 

离世后的展文莲,按照桂军民与银丰生命科学院达成的协议,接受了人体冷冻术,医生将她的遗体存放在容积2000升,温度为-196度的液氮罐内。

 

至此,展文莲成为我国本土人体全身冷冻术的第一人。而高昂的费用,由银丰生命科学公益基金会承担。

 

尽管桂军民内心对于世俗的质疑没有压力,但为了给亲人朋友一个交代,他为展文莲买了墓地作为“衣冠冢”,与她父母葬在了一起。

 

其他,他不作任何说明与解释。他说:“其实,活着好好对她,走了没有必要做给别人看,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是对她最好的安慰。”

 

但展文莲实施中国本土首例人体全身冷冻术的消息传出后,网络上对桂军民的指责可谓铺天盖地,更有人认为桂军民是在逃避妻子已经去世的现实

 

桂军民说,他在展文莲病重时购置的墓地,是双墓穴,生为夫妻,死了也为夫妻。他从来没考虑过逃避。

 

他只是想在有生之年希望看到妻子复活,如果没有机会,那么将来他百年之后,也会捐献自己的遗体,之后再遗体冷冻,等医学条件成熟了,复活后的他,再与妻子一起生活。

 

若将来冷冻失败,肉体失去了科研价值,他的后人会根据他的遗嘱将自己的骨架捐给学校。

 

桂军民非常明确地知道,冷冻遗体复活,他在有生之年根本不会看到。

 

可是,万一呢?万一将来科学真的发达到妻子可以复活了呢?可那已经是很多年过去了,她总得有个认识的人吧?所以他觉得,自己百年之后也把遗体捐献给身体冷冻实验更好,因为这样,将来万一有复活的那一天,他还能在,还能陪陪妻子,至少他们还有共同生活过的,艰难而美好的回忆

 

“我跟她,这辈子没待够,下辈子还要一起待着。”桂军民说。

以上。是真实事件。

 

如果把它当成一个新闻来看,那么它就是一个新闻;如果把它当成“爱”来看,那么它就是爱。

 

但在我看来,爱,已经完全不能将之涵盖。

 

是深情。是长伴后更期待久伴的深情。是比“真爱”更有厚度的情感

 

爱,真的太过于锐利了。哪怕冠以“真爱”之名,最终,不成伤,也成殇。

 

也正是因为爱能让人全力以赴,让人九死不毁,让人恍若重生,让人迸发出无尽的能量与化不开的浓情蜜意,因此千年万年被歌颂,被美化,被放置于只可瞻仰却求之不得的位置。

 

当世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将它捧到手里,得到的那一刻,就已经失去

 

那是因为我们都忘了,我们不缺少追求真爱的勇气,但却缺少了将激情化为深情的能力,缺少了在此后长久岁月中坚持将或凋萎或褪色的爱呵护周全的能力。

 

未遇到你之前,我们是两颗种子;遇到你之后,我们开成了一朵并蒂莲;陪伴你之后,我们结出很多果实;再之后,我们已经化为土壤,经风受雨,从此再无法分离,埋葬一切,也终将滋养一切。

 

这,就是比“真爱”更重要的东西。

 

这篇文章,我想以桂军民的话结束。他说:

 

“我觉得人体冷冻不是焦点,临终关怀才是焦点。因为我们的教育体系缺少死亡教育,大部分人不会面对死亡,不知怎么对待死亡。人应该有尊严地离开,平平静静地走完这一场。”

 

“我觉得生命的存在,是有多种形式的。没有呼吸心跳就是死亡,这是医学上的判断。我觉得人还是要有点精神,到现在为止,我不认为她离开我了,我认为她只是短暂地告别了我们,她只是先行一步,偷了个懒而已。”

End

欢迎阅读苏小旗其他文章

林觉民&陈意映:一朝风月,万古长青(上)

林觉民&陈意映:一朝风月,万古长青(下)

苏小旗:稍微有点不幸福,也没什么

苏小旗,自媒体人。东北女子客居江南,除了腿特长,还有其它特长。比如,善女红,善烹饪,善烘焙,善擦地,善养猫,善买衣服,善自恋,善生活。只有写文章不是特长,而是本能。

 

精神在云之上,眼睛在生活泥土之下,心在云与泥土之间。一切皆可用文字表达。

 

喜欢一切需要花费时间打磨的东西。是为情意。

长按二维码关注苏小旗个人公众号

生活细节的闪光之处

你阅读,你在感知

当然,更感谢你的转发

请长按二维码为我的文章赞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苏小旗:“这辈子没待够,下辈子还要一起待着”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