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人从来没好报?
本文摘自[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第74期
伯夷叔齐两兄弟,因为不能接受周武王“以臣弑君”的不忠不孝之举,义不食周粟,避走首阳山。在山上采野草充饥,最终饿死,并且留下了这样的诗句: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孔子评价他们:“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司马迁却说,明明他们在悲叹“命之衰矣”,到底是怨,还是不怨?
进而,司马迁又提出一个问题:好人真的有好报吗?为什么义人经常惨死,鸡犬经常升天?
在杨照看来,这就是《史记》究天人之际的大问题。一起来听听,杨照是如何解读的:
司马迁写道,“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我们不是都觉得冥冥当中,有一种好人有好报的规范跟规律吗?如果真的是这样,伯夷叔齐不是好人吗?他们当然是好人,他们如此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可是这种人,他们竟然是饿死的。
孔子最推荐的、孔子最称赞的一个弟子是颜渊,他只称赞颜渊好学,但是颜渊一辈子“回也屡空,糟糠不厌。”
我们真的能够相信,好人会有好报吗?那么多的证据,好人没有好报,坏人恶人没有恶报。所以司马迁就一长串地举例,他说,像是盗跖这个大盗,日杀不辜,他每天杀一个没有犯错的人,肝人之肉,残暴到吃人,暴戾恣睢,爱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的一个坏人,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这么坏的人,坏到透顶的人,他是寿终正寝。天是这样对待恶人的,这到底是什么样的道理呀!
你自己问你自己,不用古代,你自己的身边,你的周围,不都有操行不轨,专犯忌讳,会做坏事、恶事的人,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上天没有惩罚他,甚至也没有惩罚他的子孙。但是另外一种人,也就是标准的典型的君子,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光明正大,非公正不发愤,但是这种人他却遇灾祸。
所以司马迁说:“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到底有没有天道?这就是“究天人之际”的大问题。
接下来,司马迁又引用孔子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换句话说,其实道不只一个,因此孔子也说:“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他又回到孔子,其实他回到孔子是要讲一件事情,那就是如果我们真的只是为了相信天道,所以去选择做一个好人,你不会是真正的好人,什么叫做真正的好人,是从吾所好。
你在人生上面最根本的一种选择,那就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信仰,我按照我的热情和信念来作一个人。其实司马迁在提出一个主张,他为什么要用这么隐讳的方式说,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激烈的主张,意思是说:你要好好做一个人,抱歉你千万就不能相信好人有好报,坏人有恶报的这种天道,这种天道根本不存在,真正存在的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种仁道。
他接下来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如果这个世界上,就是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我们反而根本分不清谁是好人,谁是恶人。什么时候我们看到好人?那往往是整个社会大家都妥协,大家都没有原则,我们才会看到少数,才看到他们的高风亮节可贵之处。
另外就是,这些人如此的高风亮节,却得不到天道的宠爱,遭遇了这么多灾难,我们意识到这中间的对照,才会知道他们了不起,和他们的特殊价值。
更多内容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收听《古今:杨照史记百讲》
▽
识别二维码,点击“阅读原文”
或豆瓣APP搜索“杨照”
【古今:杨照史记百讲】
音频课
“经典摆渡人”杨照
带你穿越“what”
走入历史的“how”&“why”
节目预告片
▽
“一个年轻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要知道世界有多大。《史记》跟很多经典一样,它在帮助我们离开我们的现实。”
——杨照
想了解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想理解中国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能不读《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中国第一部“通史”,对后世影响深远。从神话时代到汉武帝,52万字,叙述3000年的中国历史。《史记》又是中国文学的高峰,司马迁让汉字“活起来”,开拓性的书写方式,一直潜移默化影响每一位中国人。 在《史记》百讲中,杨照用他特有的“历史式读法”——将传统经典还原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脉络中,解释当时重大人物事件的因由。
让今天的我们穿越回历史剧中的现场,贴近真实的历史;配合“文学式读法”,解读司马迁的视角与态度,让远古文字鲜活地跨越时空与读者对话,并对当今世界有所映照。
点击了解详情:梁文道:如果你没读过它,那作为中国人的资格就很可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