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诺老友记」现场。
作者:Hannah,一诺 Fellow。
初识陈行甲,是奴隶社会他写的《再见,我的巴东》。一个大山里走出的孩子,上过清华留过美,毕业后告别优渥都市,一头扎进大山深处。此后一路高歌猛进,未来似乎并无悬念,一个体制内“好书记”的人生模式波澜不惊。而这一切在2016年戛然而止,他辞官千里,不带走一片云彩。
特意搜了他为巴东代言的这首《巴东之恋》,视频里一个阳光大男孩背依群山,张开双臂,徜徉天地间,眉宇间没有惯常印象里县委书记的城府与杀伐决断,一派自信豪迈、情深一往。掩卷遐思,不禁莞尔,这样的书记,离了体制去做什么,会做什么?
2017年9月6日,一诺的「诺言」新开《老友记》,第一期请来了陈行甲。
一诺和行甲都是清华校友,毕业后一个叱咤大洋彼岸,一个深耕乡土中国,不同的是人生际遇,相同的是多年后华丽转身,投身公益。这样的两个人会聊些什么?我猜,多半是公益小科普吧。而事实剧情总是峰回路转。
左边是机会,右边是人
暖黄灯光下,围炉夜话中,行甲又一次谈及辞官转投公益的原因。他说,我的上半场是一个农村孩子的励志版,画了整整一个圆。见了太多底层人群的疾苦,很想直接为他们做点事,公益是一个很好的实现手段。体制内有非常严密训练有素的高素质人群,他们完全可以胜任我的工作。而公益是一片蓝海,我做公益、比我做一个更大的官,可能发挥的作用更大一些。
于是话题又回到了如何做选择。同样的机会对于不同样的人,选择结果是不一样的;任何抛开“人”这个主体、去谈选择的命题,都是耍流氓。前面那句是一诺说的,后面那句是我加的。
需要做选择时,伸出两只手,左手是机会,右手是人。先掂量掂量右手这个“人”有什么需求、有什么能力、有什么资源,再去审视左手的机会,才能最终把握应该走哪条道路,实现个人能力的最大化施展。
进而我去想什么是个人能力的最大化施展,也是一个很自我的命题。就像到底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来是没有所谓先天定义好的意义的。有人渴望赚大钱、有人渴望做大官,有人渴望平静生活、传宗接代,有人渴望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而行甲说,他经历的人生的几个节点,都没有走寻常路,但结果都是我一直很快乐,一直都没有对过往的人生后悔过,给我再多的钱我都不换。
罗素写过:在生命的湖泊中,快乐就如平静水面上微涌的波纹、泛起的浪花。快乐,也如夜空中不时绽放的礼花,给我们的生命带来光明和温暖。那么做选择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想想什么时候、和什么人、在什么地方,让我们满心喜悦,让我们感到热爱,让我们心中爱意涌动,让我们开始重拾好奇,让我们那旺盛而蓬勃的生命力更加虎虎有生气。
行甲说影响人生方向的关键节点往往就5、6个,在人生的关键点上,心灵一定要静下来,外面有点吵,声音很噪杂;首先要学会倾听自己,然后是至亲好友,最后才是外在。现实中往往是颠倒的,先去听外界的声音,然后是亲人,最后才是自己的内心。
回头想想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填报高考志愿大脑一片空白,找工作时四处找高人求教、买房时唯恐踏空恐慌上车,娃刚上幼儿园摇身一变成了鸡血家长……就这样一路熙熙攘攘,推推搡搡,迷迷糊糊走过三十而立,走向四十不惑。
其中有个小片段,行甲说五年零两个月的县委书记生涯里,无论门口堵着多少上访群众,我从来没走过一次县委的后门,我还是代表党,拉近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一个党字说的清晰自然坚定。试想这样一个男人,割舍了自己熟悉的、奋斗了半生的体系,进入一个全然陌生的领域,可曾在深夜里辗转反侧苦苦寻求自己内心的声音,可曾对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巴东县带着撇不下的牵挂。这是怎样的一种勇气。
那些暗时光
话锋一转,一诺问行甲,你总是那么鸡血、所向披靡,但有没有过曾经的很dark的时候,很困难、很沮丧的那种。
行甲讲起了一段他的基金创办过程中,有一次怀揣极大期望、连呼吸都曾反复练习、最终落得极大失望的经历。故事的结尾,他事情没办成,一个人搜索手机地图研究路线挤上地铁回家,这个曾经面对恶势力威胁都满不在乎的硬汉子,背着双肩包,在深圳熙熙攘攘、无人能识的地铁上百感交集,潸然泪下。
无独有偶,一诺也想起她刚回国创建一土时,四处筹措资金、四处碰壁受阻,卸下光环,放低姿态,苦苦去谈每一个可能的投资人。当她爆料到那个深植中国与“青花瓷”陶艺的梗,屏幕这头的我嘴角上扬,眼角却含着泪。而屏幕里头,这个披荆斩棘、永远笑意盈盈的战士蜕变回了那个柔弱女人,低头拭泪,哽咽地说不出话来。
我猜,那一刻,在每一个人脑海里回响的,也有我们作为小人物曾经遭遇的那些“暗时光”,那些人生的苦与挫折,有的扛过去了,有的把自己放倒了。而后来行甲不断打磨自己的思路,办成了自己的儿童基金,而一诺在遭遇过光怪陆离各种怪现状后,最终心中释然:“不管你投不投我,我都要跟你讲,把我做成一个宣传员,能影响一个人也是有价值的。”最大的障碍是我们自己,放下恐惧感,放开自己。
第一期老友记没有花哨剪辑,一气呵成,镜头随时光静静流淌,两位故人娓娓道来。像是冬日暖阳手捧咖啡窝在自家沙发,听两位熟悉的陌生人唠唠家常,行甲转型公益的纠结与揣度,一诺创校过程中的机智与委屈,猝不及防毫无保留的在聊天中呈现出来,怕是只有故友相逢才能如此掏心掏肺。
叔本华曾说,人们总是把自己或者他人定义成某一类人格特点,但往往忽视了每个人都带有的人性。在我们心目中,一诺和行甲只有“赢”的人设,却不曾想谁都曾在黑暗里摸爬滚打,用勇气和执念走过自己的暗时光。他们的人性因此而更加丰满、立体,给同行者更多的指引与力量。
“你是我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带着阳光味道的衬衫,日复一日的梦想。”这句《恋爱的犀牛》台词,让我总是想起“诺言”和它所传播的价值,当你倾听内心的声音时,注定是孤独的冷静的,但当你笃定上路后,这些鼓励我们的人和事,与温暖、冰爽、阳光一路相伴。谢谢陈老师、李老师。
- END -
从山村到清华,从官场到草根 - 我这三十年
陈行甲:你好,我的下半场
那些对生活的冷漠和热情
再谈选择:没钱,真不是因为不努力
走出农村二十年:爱是一种多么痛的领悟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点击菜单或发送 m 至后台。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诺言」,一诺把看到的世界讲给你听。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