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到一些有关百岁老人的报道和图片,我发现那些长者除了外形上的饱经风霜、满脸沧桑,神情上都是精神矍铄、笑口常开。看他们一个个咧开掉光了牙齿的嘴巴,在家人的陪伴下,反倒更像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
年龄的增长会使人的内心发生各种微妙的变化。禅宗里说人生有三境:第一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初生婴儿,人称“赤子”,一尘不染,看啥是啥;一旦步入成年,社会关系、多方利益会变成一根无形的搅棒,搅乱人们原本澄澈如水的心境。在钢筋水泥的城堡中,在人满为患的地铁里,在人头攒动的职场上,很多人的初心一天天被消磨殆尽,所以世间万物往往都被功利二字所包裹;等到了老之将至退出各种竞争舞台,很多人恐怕才会澄清世俗的浮沙,重拾一颗一尘不染的赤子之心。
我觉得,初心可分为两种,一种便是上文谈到的孩童式的率真之心。在那黑暗动荡的时代,“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堪称是小孩脾气。见嵇喜用白眼,见嵇康用青眼,这哪像一个胸有城府左右逢源的成年人做派?乘车出游,路尽而哭,这与要不到玩具便哭鼻子的幼儿有何区别?照世俗的眼光来看,阮籍自然算不上成熟,一味“以沽名钓誉之徒为刍狗”,完全是一个不懂人事的狂士。可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青史上为自己留下浓重的一笔,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明代文学家袁中郎有言:“人生贵在行胸臆。”曲意逢迎伤人身心,不如听从本心的召唤,永葆一份天真清纯。爱因斯坦曾经和一个小女孩结为玩伴,还让她教自己如何去整理、装扮,两人结成了忘年之交。从这可以看出,这一老一少绝没有“见山不是山”的功利之心,一切虚名薄利只因其内心的澄澈而化为清风一缕。
另一种初心,我以为便是在任何环境下对人生目标的坚守。蒋勋在《生活十讲》中写道:“我看到许多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老了。这老并不是生理机能的退化,而是心理上的不长进。”不少在坎坷的环境中打拼的年轻人,在多次受挫之后,退缩在日复一日的机械重复中,不再对新事物有好奇心,不再坚定人生最初的梦想,不再愿意开发自己的潜能,而是随波逐流,任意浮沉,浑浑噩噩,使心灵退变为杂草丛生的荒原。其实,坚守梦想与保持一颗童心同等重要,马尔克斯说:“趁年轻,好好利用这机会,尽力去尝遍所有痛苦,这种事可不是一辈子什么时候都能遇到的。”人,应当永远追寻自己的梦想,而不能让艰难坎坷的环境左右自己的人生目标。
你眼中的世界,其实就是你自己。《哈姆雷特》一剧中有句台词:“身处果壳之中,也自认为无限宇宙之王。”纯净的天真与执着的梦想,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不能分道扬镳,而应当彼此互补,相得益彰。带上初心上路吧,“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也许太过野心勃勃,但永远保持心灵的纯净,永远守着自己的梦想,人这一生才算活得有意义。
作者很有见地,富有创意地对“不忘初心”作出了自己的诠释——一是保持一份孩子般的纯真,二是执着坚守自己的人生梦想。其实细加分析可以看出,第一种初心,乃是人生最初的美好的、不带一丝杂念的单纯;第二种初心,乃是人们懂事时建立起的纯洁的人生愿望。不让各种杂质浸染我们纯真的心,不让任何纷扰左右我们对美好前程的追求,这样我们才能活出一个清纯的、成功的人生。这样的立意,既新颖,又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