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麦家
首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海明威,他是美国人。我印象中,他出生在芝加哥市郊区的一个小镇——奥克帕克。他的出生时间很好记,因为很特别,是19世纪的最后一年,1899年。
这一年似乎是“作家年”,在这一年出生了很多作家:博尔赫斯、纳博科夫、阿斯图里亚斯(危地马拉,1967年诺奖得主)、希区柯克、老舍、闻一多等,他们都是海明威的同龄人,而且都独树一帜,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作品。
作为作家,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很平淡,甚至很无趣。尤其跟海明威比,即便在银幕上出尽风头、银幕下绯闻迭出的希区柯克,也黯然失色。
海明威的一生充满传奇,他的身影、脚印一点也不比他的作品逊色。他当过记者,打过仗,打过拳击,做过间谍。他是一个非常爱冒险的人,喜欢旅行,喜欢狩猎——经常去非洲狩猎,喜欢去大海里钓鱼,也喜欢女人。
他结过四次婚,另有一个女情人死在他在哈瓦那庄园的游泳池里。也就是说,至少有五个公开的女人很深刻地陪伴过他,至于其他秘密的女人就不知道了,但一定不会少。在他的世界观里,女人也许也是猎物,可以尽兴去追,不必顾忌太多。
▲ 海明威与第一任妻子哈德莉
13岁,在我们和女同学楚河汉界隔海相望的年纪里,他已经偷吃“禁果”;17岁和一个30多岁的有夫之妇幽会频频;他的第一位妻子比他大8岁;他的第二任妻子为把他留在身边,以死相胁,却依然留不住他;他还把妻子女友发展为情人,过起“三人家庭”等等这些,都非常人所为,就像他身体里藏着200多片弹片一样让人惊叹。
这就是海明威,一个非常有个性,生活非常丰富,经历也非常传奇的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死的方式也很特别——自杀,用他经常去非洲狩猎的猎枪,吞着枪管,把自己崩掉,时年62岁。
▲ 海明威在家中写作
海明威一生当中写过很多部作品,他的《老人与海》是一部严格的中篇小说。作为中篇小说,我印象中有几部中篇小说,堪称世界一流的一流,比如加缪的《局外人》,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卡夫卡的《地洞》,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有人译为《小径分岔的花园》),鲁迅的《阿Q正传》等。
总之,中篇小说很多,但真正能够被大众广泛阅读、传播的作品,其实并不多,而《老人与海》必是不多的中篇小说之一,因为这部小说太宽大了,宽大到可以把一个世界浓缩地装下。
小说的人物关系、故事都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只有两个人物:一个是老人,一个是小孩;然后是两条鱼:一条是巨大的、硕大无比的马林鱼,另一条是鲨鱼,一群鲨鱼。
整个故事其实写的是,一个84天都没捕到一条鱼的运气很背的老人去大海里捕鱼,很意外,捕到了一条硕大无比的马林鱼,他的运气似乎来了。但是没想到,在捕鱼回来的途中,遇到了鲨鱼,一群鲨鱼。鲨鱼闻到了血腥味,开始掠夺这条老人千辛万苦钓上来的大鱼。当老人回到他的村庄的时候,这条硕大无比的鱼只剩下一副鱼骨头,鱼身上的肉都被鲨鱼掠夺完了。
▲ 猎手海明威
故事就这么简单,讲的是一个老人捕鱼的经历,这个老人叫圣地亚哥。
另外一个人物,是那个小孩,叫马诺林;他其实出现得并不多,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一下。用中国人的话可以说,他是老人的徒弟。在师父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徒弟是缺席的。
这么简单的故事,这么简单的人物关系,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再简单就只剩下大海的涛声了,但海明威却写出了非常精深、非常博大、非常奇异的内容;是平地拔楼的奇妙,是以一当百的意味深长。
▲ 生活中的海明威
我已经忘记了,第一次读这部小说的具体时间,甚至我都忘记了第一次阅读的感受,因为我曾多次读过它。最近一次应该是三个月前,有一天,我闲来无事,偶然地看到了书架上的《老人与海》,像看到一张老照片,忍不住又捧起它。
我现在印象依然很深,那次阅读给我的感受依然是非常震撼的。它并没有因为被我读过多次而减淡对我的冲击,并没有因为故事简单而让我感到单薄,恰恰是这种简单中呈现的那种丰富、博大,让我备感震惊。大师就是大师,毫无疑问,《老人与海》是一部大师的作品。
大师是写出来的,更是想出来的。据我所知,《老人与海》写于1951年,是海明威在古巴哈瓦那的庄园里写的,写完这部小说是1952年。但故事中的老人,却很早就在海明威的心里酝酿了。
▲ 海明威在家中写作
海明威在1936年写过一篇散文——《海湾深处》,文章里就谈到了这个老人。故事是一个老人,去大海里捕鱼,捕到了一条大鱼,然后被鲨鱼掠夺完。在那篇散文里面,他已经把这个故事的雏形表达过了。
也就是说,从1936年到1951年,长达15年,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故事和这个人物一直盘踞在作家心里。他一直在思考它,一直在和它相处,陪伴它,像亲人一样。一方面,是在培育感情,另外一方面,我想象,作家也在寻找怎么样切入,怎么样把这篇散文变成一部小说。
毫无疑问,那篇散文比较轻薄,它只是对真人真事的回忆,现在他要把这篇散文变成一部小说,他就要加入虚构,加入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
散文、杂文,很多时候着眼处比较小,它求的是真;而小说,它着眼处往往是大的,它虽然用的是一些虚构的东西,但表达出来是更宽广的真实,更博大的精深丰富。它有一点“从一到二、从二生三”的意味,要有这种艺术效果,从白天能够想到黑夜,从大海要想到人世、人生,想到人类的过去、现在、明天。
他要把这个老人的故事变成我们的故事,我们大家的故事,人类的故事。我们在阅读这个故事时,不仅仅是猎奇,欣赏别人的一次人生、一个故事,它也是我的人生,我的故事。
这是小说的魅力所在,也是它的难度所在——小说里面要装进我们的人生,或者说读者的人生,这是对小说家巨大的考验。
海明威绝对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他通过《老人与海》和我们紧紧地拥抱了。
这部小说一经出版就得到了广泛赞誉,包括彼此不怎么友好的福克纳都忍不住发话,不吝赞词,说:
“这是他最优秀的作品。时间会显示这是我们当中任何一个人(我指的是他和我的同时代人)所能写出的最优秀的单篇作品。这一次,他发现了上帝,发现了一个造物主。”
▲ 生活中的海明威
不久,即两年后的1954年,因为《老人与海》,海明威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前面讲到过,《老人与海》中人物关系非常简单,故事也非常简单。但是这部小说出版以后,大家对它的评价非常多,多到什么程度呢?有点像《红楼梦》。
关于对这本小说的评价、探讨、解释等,一系列的文章远远多于小说文本本身,不是多一倍,至少是多上百甚至上千倍。虽然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大家都有一个一致的观点,就是:这是一篇充满寓意、充满象征的寓言小说。
那么这个老人象征的是什么?这个小孩象征的是什么?那条硕大无比的马林鱼,象征着什么?还有那群鲨鱼又象征着什么?这是小说出版以后,文学界、评论家、读者广泛关注和探讨的一个话题,以至于海明威本人都烦了。因为说法实在太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硬汉海明威
有一次,海明威在接受一位记者的采访中有点生气地说:“没有什么象征,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小孩就是小孩,唯一鲨鱼是有象征的,象征着什么呢?象征那些讨厌的评论家。”
这当然是带着一些情绪的说法,事实上,我们无法回避这部小说具有的象征意义,如果没有象征,没有寓意,这部小说就太苍白了。
这部小说之所以被大家喜欢,被人们津津乐道,正是因为小说里面充满了象征和隐喻,它把人的困境、绝境、希望,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己的关系,人类的命运、孤独、奋斗、不屈,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怜悯,都放进去了。
这就是一个大师的手笔,貌似简单,其实无比充盈丰沛。
往期回顾:
麦家:二十年后重读“红高粱”,是一次冰凉的相遇
本期福利
看了麦家老师关于《老人与海》的解读,你有什么话想说呢?欢迎在留言区与大家分享,我们将挑选一位点赞数最高的读书人,送上一本《老人与海》。
————————
欢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