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活得好好的,干嘛要去音乐节受罪?
日期:2018-10-02 14:16:19 作者:喵小姐 阅读:

活得好好的,干嘛要去音乐节受罪?

  文/喵小姐

  据悉,坊间流传着一句话想吃沙子,就去音乐节。

  上周刚从某田音乐节回来,当天不慎赶上了北京六七级大风。往返大巴一停,看周围的荒郊野地一度以为被拐卖。

  创造了本年度最高微信步数的同时,把2018一整年份的沙子都吸进了肺里,卸妆的时候恨不得卸下来二斤黄土

  不过还好,大风面前人人平等美女再美也躲不过欢欢喜喜全妆去,灰头土脸回家来。

  现代年轻人看音乐节就像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就拿最有名的迷笛和草莓来说吧,从第一届到现在,年年朋友圈里都能看见“再去XX我就是傻逼”,第二年又默默地发了同一个音乐节的照片,就差配一句“真香”。

  不谦虚地说,我也是从第一届草莓跟到现在的了,最真实体验就是音乐节文化虽然起来了,但实际上是越办越臭了。

  门票一年比一年贵

  硬件设施却十年如一日地毫无长进

  整个音乐节放眼望去最长的队,肯定是卖水的,一瓶矿泉水不单卖,倒满两个纸杯一杯10块,不说拿到手水上已经飘了一层沙子,倒水来卖也是毫无效率处理方式

  厕所依旧是老大难,刚有点尿意就得去排着,屎到屁股们的时候再去排只能拉裤兜子。

  物价依旧是30-50一串羊肉串,想吃饱是不可能的,每次买吃的总觉得自己像逃荒的难民,又脏又冷又饿,花三四百块钱儿来这忆苦思甜来了。

  想扔个垃圾做个文明人儿比登天还难,整个场子很难找到明显垃圾桶鼻涕纸在手里都攥软了也没扔了。

  越往郊区走

  观众素质不行

  纵观多年音乐节,我发现越往郊区走,大家素质越不行。(没有歧视,可能是大家到了荒郊野岭,就没那么在意文明了

  走两步踩着一块垃圾,在巨嗨的舞台前面铺块儿布坐着野餐,餐饮区满地都是吃完串儿的签子,说起来也是音乐节的常态了,这么多年都没变过。

  没有吸烟专用地方,毫不避讳在人群里吸烟的人多得是,管你爱不爱闻,他都先抽为敬。

  人越来越多

  气氛却越来越嗨不起来

  除了摇滚舞台有pogo开火车(专用词,用来形容摇滚乐迷跟着节奏摇和搭着肩膀嗨),如今连敢跳水(就是唱嗨了往观众里跳)的rapper都没有。

  一是因为舞台和观众距离一年更比一年远,想跳容易骨折;二是因为台上都开始蹦了,台下观众都死气沉沉揣着兜儿,还跳水呢?

  舞台下草坪那么大地儿,非得你挨我我挨你的,旁边的人不嗨,搞得你也不好意思挤来挤去跟着节奏摇。

  究其原因,我觉得是人越来越杂了。如果说最初大家是为了音乐,那现在大多数人其实是报着一种“体验生活”的心态

  整场一看全是十七八的学生,正是不好意思释放自己又想装逼年纪,真到了二十五六这岁数反而放得开了,啥没见过呀自己爽就得了。

  吐槽归吐槽,其实最早音乐节起源于1969年,以“和平与音乐的三天”为主题原本乡村的小聚会,最终吸引来了40W人一起狂欢。

  大家一起飞着叶子赤裸身体抽烟喝酒,带着对未来美好期望分享快感

  这些年对音乐节的心气儿远不如以前高了。杂,乱,烦,是我对最近看的这场音乐节最贴切评价

  乐趣商业化,当纯粹热闹稀释,当浮躁高于本质的时候,音乐节早就变得不再像是一场享受的趴体。

  说实话,去了这么多年音乐节早就成了一种习惯,每年都想看看今年有没有改进一点,然后每年都失望而归,心态也渐渐从期待变成了看热闹。

  这次在音乐节结束时间前俩小时我就走了,坐在车上突然想起七八年前,第一次去音乐节还能嗨到最后的那种激动,倒是真真儿地觉得,挺讽刺的。

  - END -

  「  更  多  精  彩  点  击  下  方  图  片  即  可  查  看  」

  

  

  合作联系

  Email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活得好好的,干嘛要去音乐节受罪?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