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觉,国庆就在眼前啦。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经安排了旅行计划。有人说想要了解一个地方,最好就是到菜市场和博物馆。
对于北京来说,故宫博物院一直都是“必打卡清单”上的第一位。关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北京故宫)的故事,我们之前有讲过一些。在纪录片《台北故宫》里,有这样一句旁白:“中国有两个故宫博物院,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台北”。所以今天就想来聊聊有关台北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台北故宫)的故事。
1933年开始,为了躲避战火,故宫就进行过浩浩荡荡的文物南迁。它们走铁路从北京到南京再到上海,有些疏散到湖南、湖北,有些直奔重庆,最后随着抗日*的结束,重聚南京,随后会按计划陆续回到北京。
但故事远没有就此结束。解放*的爆发又将这些刚从颠沛流离中缓过来的文物架上了去往台湾的军舰。
▲ 故宫文物南迁以及运台路线图。(杭立武《中华文物播迁记》)
这段行路的起点是1948年12月21日的南京。那天,名为“中鼎号”的运输舰在下关码头停稳,它的乘客是堆放在码头上的772箱文物,目的地是台湾基隆港。
急于逃往台湾的民众先一步*了这艘船,场面一度失控。在一片混乱中,一个电话打给了当时的*海军总司令桂永清。电话里请他帮忙把登船的人清退,务必要把文物运送出港。给他打电话的是当时的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秘书杭立武。把文物运往台湾,是他的责任。
▲ 致杭立武请海军派舰运送文物赴台公函
这是一条经过反复商榷的逃亡路线。
根据《故宫七十二星霜》记载:“故宫的理事为了文物的安全,频繁召开会议讨论疏散事宜,但究竟迁往何处为最上策,一直没有最后的结论。”
一切悬而未决,直到1948年11月10日。这一天,有8个人来到了南京鼓楼区的一处院落,参加一个秘密会议。与会的有*政府行政院长翁文灏、杭立武、傅斯年、朱家骅、王世杰、蒋复璁、李济、徐鸿宝。在激烈讨论后,他们拍板:要赶紧把文物迁到台湾,负责人是杭立武。
▲ 孙科签发的文物迁台文件
1948年12月22日,文物装船完毕,正式起航。随船护送的一共有9个人,其中有一对夫妻: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庄严和妻子申若侠。庄严的老师是当时的北平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他向学生庄严言辞警告:“不要接下这个工作,不然我就跟你绝交!”
庄严还是踏上了这趟行程。跟他一道的除了妻子,4个儿子,还有家里养的一条狗。文物都是装在木箱里的,上面盖着油布。晚上人们就爬上梯子,睡在那些木箱上。那时只有10岁的庄灵记得,海上风浪很大,中鼎号的推进器坏了一个。大狗日夜狂吠,母亲申若侠“吐到最后只有胃酸”。所幸,4天后,他们到达基隆。
短短十几天后,第二批文物运输也开始了。此时的*海军已无力再安排一艘军舰专门运输文物,杭立武只能向招商局租了一艘轮船“海沪号”,一口气向台湾运去了3502箱文物。这是迁台文物最多的一批,其中有世上唯一的一套《四库全书》。
相比起来,第三批文物迁台显得波折不断。开工时正逢春节,码头工人们先是不愿意干活,除非组织愿意支付新年特别奖金。此外还有人想登船出逃。折腾一番,实际上只运走了一千多箱文物,只占原计划的六成。出发的船只还在广州靠港修理,抵达基隆已是20多天后的事。
到达台湾的文物曾辗转在基隆、台中和雾峰北沟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不见天日,被保管在北沟的仓库中长达17年。直到1965年,台北故宫新馆落成,这些文物才真正得以妥善安置。
▲ 1965年,台北故宫竣工。
自打有了两个故宫,关于它们的争论就从未停歇过。
对于观众来说,既然是宝物,似乎总要分个高下贵贱方才甘心。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是,北京故宫以量取胜,台北故宫胜在质量。
然而,对于两岸故宫人来说,文物都只有一个“家”。
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大陆记者拜访台北故宫。作为两个故宫之间的传声筒,他们传达了希望故宫院长见面、文物互展的愿望。当时的台北故宫院长秦孝仪的回答是“可以纳入考虑,但无法承诺”。
私底下,两岸故宫的往来并不少。
1992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张临生曾合作主编了一本书《国宝荟萃》。故宫人之间也会相互拜访。2001年,秦孝仪刚退休一年,就受邀参观北京故宫。那次来的时候,他对北京的故宫人说,在文物迁往台湾的数十年里,“只有一本书丢了一页”,其他都保存完好。
2002年底,两岸故宫院长算是有了第一次真正的接触。当时上任不久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12月30日到达台湾。第二天就见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朴正胜。2003年第一天,《中国时报》在报道中这样写:“由于故宫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北京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相见,象征着两岸文化交流史上历史性的一刻。”
▲ 《中国时报》2003年1月1日的报道
除了两岸故宫人的往来交流,故宫的文物也在分别几十年后试着团聚。
200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到了北京故宫。为了向她表示欢迎,北京故宫毫无保留地拿出了最高等级的绘画藏品,其中就有宋徽宗的《听琴图》、宋代李唐《采薇图》……这年秋天,北京故宫向台北故宫出借了37件文物,用以丰富台北故宫策划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这被视为两岸故宫的“破冰之举”。2011年,黄公望名作《富春山居图》又在台北合璧。这幅传奇画作被大火烧成两半,一半收藏在浙江博物馆,一半在台北故宫。而北京故宫依旧慷慨地借出了跟黄公望有关的其他文物。
▲ 台北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节选
70年前,所有人都以为这不过是一次别离。负责护送的所有人都期待着,文物能够重新团聚。庄严曾对孩子们说,一生只有两件憾事:其一、未能使三希堂的三希在台湾重新聚首。第二件最大的遗憾,便是在有生之年,不能亲自带着这批迁台的故宫文物,重新回到北平故宫,回到他成长求学、浸润深耕历代中国文化艺术的故乡。
我相信,他的夙愿会成真的,因为两岸故宫合作的步子正在越跨越大。这一次,它们甚至一起跨出了博物馆圈,走上了浦发银行故宫文化系列卡的卡面。
文物对很多人来说,都带有天然的距离感。每次瞻仰它们只能隔着一层玻璃,更不要说有些文物从不轻易展出。但文物背后的历史是每一个人书写出来的。把两岸三地故宫的代表性文物刻画在信用卡上,不仅合了文物爱好者的心意,也是真的把历史文化带进了生活。
其实浦发银行之前就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合作推出过《富春山居图》主题信用卡。但这次阵仗更大,一口气联合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和沈阳故宫,推出了3款不同主题的信用卡。
北京故宫主题挑选的是《清明上河图》作为卡面。揣着它去体验各地风俗也许会有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沈阳故宫主题的卡面则是“万世永福”。这张卡可以说是喜气非常,“永福”本就是“永享幸福生活”之意,拿着它为爱的人买买买最是快意!
至于台北故宫主题的信用卡,只要一出场你一定会大呼“原来是它”。没错,就是那颗镇馆之宝“翠玉白菜”。在我看来,相比起在案头摆上一棵翠玉白菜,从兜里掏出这样一张卡难道不显得更有腔调?
每一款不同主题信用卡还享有不同权益。北京故宫文化主题信用卡每月达到消费额度就能获赠“故宫微店”满100元减88元优惠券。这个权益对我这种每次恨不得买空故宫周边的人来说再合适不过。
台北故宫文化主题信用卡也完全考虑到了你会带着它去台湾吃喝玩乐。所以用它购买台湾高铁车票能享受高达8折的优惠。详细了解你会发现,在台湾的吃喝住买,它都为你考虑周全了。
离合,总是生活不能逃开的主题。但只要给予耐心等待,所有离别,终会有交代。在这之前,不如先把这三张故宫主题信用卡揣在兜里,也算是一大乐事和慰藉。
1.《两个故宫的离合:历史翻弄下两岸故宫的命运》,野岛刚著,张惠君译,2012年7月,联经文库
2. 《故宫物语》,野岛刚著,张惠君译,2018年3月,上海译文出版社
3. 纪录片《台北故宫:故宫国宝在台北》,周兵导演,2009年1月
END
▼
*本公众号图文消息为 「山河小岁月」独家创作,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
*本平台所使用的图片、音乐、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