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共读丨经天纬地:才下神坛,却上圣坛
日期:2018-09-23 18:45:08 作者:国学学长 阅读:

共读丨经天纬地:才下神坛,却上圣坛

  ▲点击上方蓝色小字,立即关注元知共读

  作者 |不雨亦潇潇  ·  主播 |阿成

  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继续共读《三国志蜀书》。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刘备的死,对于在夷陵之战中元气大伤的蜀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然而蜀国并未因此一蹶不振,相反,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刘备的去世而开始了,那就是“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诸葛亮时代”

  诸葛亮,千年来一直被奉为智慧化身,在人们印象中,他似乎可以呼风唤雨,洞彻古今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真实历史了解,诸葛亮渐渐走下了神坛,成为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然而走下神坛的他,却魅力更胜往昔。

  今天,我们就一同近距离接触一下这位卧龙先生,来看看他是如何以一人之力撑起整个蜀汉江山的。就让我们通过共读《三国志蜀书 卷五》的“诸葛亮传”来弄清楚一个问题

  诸葛亮究竟是一个聪明人,还是一个“愚蠢之人”?

  诸葛亮,出自圣贤之乡——山东。其祖上诸葛丰曾做过东汉的司隶校尉,其父诸葛珪也做过地方小官。从渊源上来看,诸葛家也算是个小士族。

  由于父亲早逝,诸葛亮与弟诸葛均自小由其叔父诸葛玄抚养。诸葛家到了他这一代虽然已成败落之势,但其叔父诸葛玄好结交天下名士

  也正因此,诸葛亮兄弟才可以在刘表治下的荆州过着半耕半读的隐士生活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的诸葛亮,虽然看似是过着一种避难隐居的生活,其实却是一种怀揣梦想等待。“晨夜从容,抱膝长啸”便是他心中情怀抱负的抒发。

  那他究竟在等待什么呢?

  他等待自己才学充实,等待*出现,也等待名动天下。先使自己成为千里马,再使得千里马之名远播,最后再去寻找正在寻找自己的伯乐

  这便是诸葛亮隐居隆中所要做的事,听起来其人生前27年的规划称得上是“深思熟虑”。

  汉末之世虽乱,但是两汉流传下来的“立功立业”的风气依然深入人心。陈蕃的“大丈夫当扫天下,何事一屋。”不仅是他个人理想,也代表了汉末“名士阶层”的理想。

  这一点与魏晋时期的“空谈”风气是截然相反的。这也是同为乱世,三国时期被称作是“人才都会”,而两晋却“人才凋敝”的原因

  这是社会风气和上流思想差异所导致的两种截然不同现象

  从“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的无名之辈,到“卧龙之声,天下震动”的隆中高士,“游学”和“交友”两种手段功不可没的。

  诸葛亮与之同游学习之人,皆非凡俗之人。崔州平是太尉崔烈之子,徐元直则是以游侠著名荆襄,何况其中还有家族联姻的有利途径

  逐渐的,诸葛亮便被以司马徽、庞德公为首的荆襄名士集团所接纳,并凭着自己出类拔萃的才学深为庞德公所欣赏,被品评为“卧龙”。

  正如太尉桥玄对曹操所言“君未有名,可造许子将”。曹操未有名,去拜见许子将;诸葛亮未有名,去拜见庞德公。最后两人都名动天下了。

  这就是当时名士品评的巨大力量,堪称“一语千金”。

  既有了才学,又有了名声,最后一步便是寻求志同道合的明主了。

  恰逢此时,刘备寄居在新野。并在徐庶的建议下,主动去拜见孔明,因此便有了“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的千古美谈——“三顾茅庐”。

  刘备需要一个助他谋划天下,以成王业的大才;孔明需要一个“雄才伟略”的汉室宗亲。在徐庶的“接线”下,双方经过一段未曾见面的了解后,深觉对方便是自己要找的人,于是“三顾茅庐”也就水到渠成了。

  正是因为双方都已经打好了提前量,所以才会有这次精心谋划准备提问与精心谋划准备回答改变历史进程经典对话——《隆中对》。

  《隆中对》不能只看做诸葛亮对于天下格局的洞察与为刘备霸业所作的谋划,还可以看作是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一次互相考察和试探。它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它的预见性与战略性,而在于其中蕴含着一种“必然自信”和“高度的切合”。

  此时,诸葛亮就已经把一穷二白的刘备看作了“三分天下”的雄主,这是一种“必然的自信”。

  而今后刘备集团的发展方向大体都是按照《隆中对》所构建的路线来走,这便是“高度的切合”。仅凭这点,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是一个远见卓识大战略家。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在漫天飞雪不知飘向何处的隆中,刘备请出了那羽扇纶巾、经天纬地的诸葛亮。

  从此,命运天平、格局的走势发生微妙变化。而这一年,诸葛亮27岁,正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大好年华

  现在网上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出道即巅峰”。诸葛亮可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他是“出道即遇难”。在他出道后的第二年,曹操便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了荆州。无可奈何之下,诸葛亮只能跟随刘备,向南撤退

  望着身后紧追不舍的曹军,身前一望无际江水,诸葛亮向刘备提议:去江东求救于孙权。天无绝人之路,你在找他,他也在找你。

  前往荆州观望局势的鲁肃正巧于当阳长坂遇到了逃难的诸葛亮一行人。双方一拍即合一致认为:联合抗曹,方是百年大计

  也许近在荆州的曹操还不知道,他的命运就这样决定于孔明与鲁肃的一次握手中了。

  孙权有地盘、没威名,刘备有威名、没地盘。两人既然各取所需,又有诸葛亮、鲁肃等人的一力促成,“孙刘联盟”于是正式形成

  赤壁之战过后,刘备趁机夺取了江南诸郡,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土地。至此他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而这一切则要归功于诸葛亮的“联吴抗曹”之计。

  因此,诸葛亮从一个幕僚一跃而成为“军师中郎将”,并都督三郡、掌管税收,成了刘备麾下名副其实的“亲信”。

  建安十九年,诸葛亮率领张飞、赵云三道并进,与刘备顺利会师于成都。攻取了益州的刘备论功行赏,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并“署左将军府事”。

  从此诸葛亮开始了近十年的“坐镇后方、足食足兵”的留守生涯。无论是汉中之战,还是夷陵之战,他都能保证前线兵粮不乏,后方稳定无忧。

  章武三年春的一个清晨,一行车队从成都大门疾驰而出。车上坐的不是别人,正是坐镇成都近十年的蜀汉丞相诸葛亮。车队昼夜不息,直向白帝城奔去。坐在车上、向来宠辱不惊的诸葛亮也不禁眉头紧锁、一脸戚容。

  他心中明白,也许今后的复兴大任就要由他一肩挑起了。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奄奄一息的刘备给了诸葛亮信心信任权力,还有使他喘不过气来的重担;而他只能用尽心、尽力、尽忠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生命作为回报

  蜀汉建兴五年,在顺利联吴、平南之后,诸葛亮开始了他为期七年的“北伐*”。“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在《出师表》中,没有说教,没有倚老卖老,有的只是诉说、恳求和以情动人。诸葛亮用一颗忠心,洒一片热血在述说着刘备创业的那段峥嵘岁月

  我们可以看出:

  在表中,用以维系“先帝”、“臣”、“陛下”之间关系的是一种发自内心感情流露,而非遗命与权势

  在后主、在群臣、在后人看来,《出师表》不过是一位长辈后辈谆谆教诲,没有一丝霸道与强迫,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温暖感染力

  诸葛亮把忠心寓于亲情之中,不仅感动了后主与群臣,也深深感染后世的忠君爱国之士。

  五次北伐,终究是壮志难酬、无力回天。蜀汉建兴12年秋,大汉江山的最后一位千古良相在五丈原含恨而终。

  其人虽已逝,千载有余情。

  他的志向、忠心、功业、品格都交付给了那五丈原上瑟瑟无情的秋风,风一刻不停,则他的事迹便不会被后人遗忘

  陈寿在《诸葛亮传》末尾曾高度评价其治国之才: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在他看来,诸葛亮治理*的才能水平不仅胜过管仲与萧何,甚至比起伊尹和周公也不遑多让。

  他对诸葛亮推崇备至,在这篇《诸葛亮传》中不知不觉就用到了许多先贤来比于诸葛亮:

  天下归心的周公、甘棠之思的召公、郑人讴歌的子产、富国强兵的管仲、足食足兵的萧何……

  很显然,诸葛亮并非呼风唤雨的神仙,而是洁白如水的圣贤。千百年来,圣贤辈出,细查其事、其言、其行,无不占一“痴愚”。

  古人常说:“智可及、愚不可及。”愚,其实是更高层次的“智”。孔孟如此,屈原如此,诸葛亮也是如此。

  为了一个理想、为了一声嘱托,耗尽生命、无怨无悔,这就是一种坚守执着

  在这个社会上,负心人常有,而痴心人不常有。痴心不可少,痴心之人不可无。于小处,身边不可无痴人少不了为你付出,与你同甘共苦亲人爱人

  往大说,国不可无痴人,少不了愿意为国捐躯,甘洒热血的忠心之士。尤其在今天这五光十色物欲横流世界里,保留一份对美好事物的痴心、痴醉,更是难能可贵的。

  “走下神坛,却上圣坛”的诸葛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痴心人,他以一己之力,苦苦支撑着已经摇摇欲坠的大汉江山。

  在他去世三十年后,蜀汉江山终究难逃*的命运。

  也许这早在他的意料之中,就连这三十年间的军政大事也不过是按照着他的安排轨迹运行着。

  -End-

  #英语共读#

  免费单词记忆法】上线!每天15分钟,跟着世界记忆大神背单词~10天,最强大脑   带你不背单词也能认出单词边玩边学   重现歪果仁学英语最真实的单词速记方法限时免费,扫码报名

  

  共读丨《三国志》预告:拨开演义的迷雾,重见历史的青天

  共读丨英雄本色:不求流芳百世,不惧遗臭万年

  共读丨军师联盟:腹中之“谋”+身后之“士”=“谋士”

  共读丨远大前程流水的兄弟,铁打的军权?

  共读丨建安风骨:悲哉,秋之为气也

  共读丨刘郎才气:从一穷二白到三分天下,他靠的是“脚”

  本期编辑鲸鱼

  作者丨不雨亦潇潇,诗酒江湖淡泊人生,写自己的文,说自己的话,一切都从平淡开始,以平淡结束

  主播丨阿成,长岛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微信号:fac792。新浪微博@阿成Alan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共读丨经天纬地:才下神坛,却上圣坛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