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陪你读书
后台回复“读书计划”,一起培养阅读习惯~ 读书,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上一期的共读,中我们迎来了《百万英镑》的结局:
亨利带着存款单和心爱的姑娘朗姆回去找两位绅士,并惊讶地发现拿他打赌的人竟是朗姆的养父和叔叔。
在这个人们喜闻乐见的戏剧背后,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让我们开始今天对全书的深度解析。
很显然,马克·吐温在小说中讽刺了那些见钱眼开、唯利是图、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人。
这一点尤其明显地体现在亨利为自己置办一套新的行头时,服装店店员和老板的态度上。金钱带来的,是名声与社会地位。
亨利仿佛置身于春秋大梦中,享受着周围人的巴结和奉承。他自己也承认,这样的感觉好极了。
读者能够发现,这本书放在今天,仍然对当今社会的许多现象具有影射作用,甚至能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
富有与贫困,就像生与死一样,是人类需要面对的永恒课题,不分地域,不分时空。
差别不过在于,不是每个人都能被百万英镑砸中,但是人们必须要面对菜价、油价、房租等一切生活的开销。
在最近的电影《一出好戏》中,主角马进在发现自己中了彩票头奖六千万之后,高兴得手舞足蹈,放声高歌。
甚至在流落孤岛后面对茫茫的大海和凶猛的风浪,想尽办法也要回去,这都不难理解。
历尽生活的艰辛和打磨,哪怕只有一丝改变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倍的努力。而这种改变,最快捷的实现手段便是金钱。
追求财富并没有错。毋庸置疑,每个人活着都必须有吃穿用度,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因此谁也不必刻意地疏远钱财以此自恃清高,陶渊明的时代早已过去,在今天这样一个商品社会,闭门自守无异于自寻死路。
但首先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金钱并不是万恶之源。金钱的“善”与“恶”哪一面占据上风,取决于人们如何去使用它。
用它来做善事,它就是善的源头;用它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伤害别人,它就是恶的源头。
我们所拥有的金钱是通过正当劳动得来的,它就是清白干净的;所拥有的金钱是通过非法交易得到的,它就是肮脏丑恶的。
人可以追求财富,但不能贪婪;可以驾驭金钱,但不能被金钱所驱使。金钱,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的实际是社会百态。
还好在马克·吐温的笔下,我们的主人公亨利并没有通过非法的手段求生。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亨利似乎一直都站在故事之外,审视着那个处于离奇经历中的自己,因此能够多几分冷静,多几分反省。
《百万英镑》讽刺了一个金钱至上的功利主义社会,事实上我们当今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以金钱和名誉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的。
我们不难看到,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的,依然是各类教人“成功”的书籍,《厚黑学》一版再版,经年畅销不绝。
虽然我们不能脱离金钱而生活,但是人生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追求金钱。
如果人际关系只靠金钱维持的话,其实并不牢靠。资本只能带来收益,但却无法将这种收益转变为来自他人真正的认同。
这种看似不合理的社会资产分配方式,却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典型方式,因此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
当亨利意识到可以利用自己的名声(实际上就是信誉)进行投资时,他就已经在资金流当中占据了有利的地位。
换句话说,也就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金或者说社会财富通过各种方式汇集到有经商头脑和能力的人手里,这些人经过世代累积,形成了垄断财团。
而亨利通过出卖矿山的开采权挣得第一桶金,表明他正是处于吸纳资金的阶段。
这种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在经济学上称为“马太效应”,它出自《新约·马太福音》: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走。
这段话原是对经商的总结,通过集中资金扩大生产,使得社会财富整体增加,从而再推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下层人民的救济,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
那么对绝大多数不能功成名就、不能像亨利一样被百万英镑砸中的人而言,金钱又意味着什么呢?
毋庸置疑,我们只能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人间烟火中过完一生,只能在平凡生活的点滴琐事中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只通过电视剧和电影看着别人的大悲大喜、大起大落。
但金钱,或者说经济实力,是每个人、每个家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生行进途中坚实的后盾。
只有做到经济独立,才能够不受制于人。生活给我们的选择看似很多,实则很少。而许多人会把经济收益放在首选位置。
合理合法地追求财富,事实上也无可厚非。当下的社会确实是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娱乐至死。
但仍然有许多人呼吁在繁华与喧嚣中慢下来、静下来,去看身边被遗漏的景致,去拾回不知遗失在何处的初心。
这对我们而言的意义,并不是让人们建立“金钱是万恶之源”的价值观——事实上慢下来、静下来,看山看水,依然要以经济基础为后盾。
若是真的赤贫,只顾讨生活,谁还会在一地鸡毛的日子里去谈琴棋书画、吟诗赏花呢?
所谓金钱,不可没有,但也不可过分追求。对待金钱的态度应当就像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一样:
能够独立自主,不卑不亢,以傲然的姿态面对种种考验和诱惑,凭借能力去赚取财富,细品流年,这才是真正的岁月静好。
下周精读预告
下一周,我们将要与大家共读的是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纯真年代》。这部作品曾获得“普利策奖”,根据该书改编的电影于1993年上映。
《纯真年代》以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讲述了贵族青年纽兰·阿切尔,在传统女性梅·韦兰和自由奔放的女性艾伦·奥兰斯卡之间艰难抉择,并最终走向成熟、自我实现的故事。
《纯真年代》中的素材源于作者伊迪丝·华顿的成长环境和亲身经历,这使整本书的内容深深根植于现实社会的土壤。她对那个养育自己又束缚自己的上流社会,眷恋的同时不失针砭。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文中并没有出现大量的对话,更多的是对于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含蓄的表述与柔和的笔触下,透露着作者对那个时代复杂的情感。
麦家说,世界很大,但读书最大,因为书能让我们长大,让世界变小。从明天开始,让我们共同走进伊迪斯·华顿的《纯真年代》。一起读书,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
上期回顾:
文末歌曲:I'm Your Man-Leonar
领读人:慧清,爱看书,爱写诗,爱发呆,爱旅游,爱抽风。立志有一天浪遍整个中国版图。
主播:语盈,网媒记者,电台主播,“我就是要这世界上有一束光是为我而打”。
————————
一头得到追捧也伴随逼迫,
这既是一种宿命,也是选择。
▼
————————
欢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麦家给你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