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搬到通州去了。」前天,库管的学弟告诉库管。他在帝都某热门商圈租的两居室主卧,一年期满原本打算续约,结果被告知要涨900。900没有打垮他,而是房租押一付三,多出的2700让他崩溃了。一直以来为了五分钟到地铁、三站路到公司,顶着预算上限租的房,在库管面前也吹了挺久,没想到一年后的生活质量……不是降级,而是直接跳水。
说到租房难,很少有比美国底层贫民的租房史更能体现都市居住困境的例子。在2017年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作品《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中,作者马修·德斯蒙德花费数年实地调查了美国最典型的一众贫困社区,打破学术著作的藩篱,用纪录片式的视角和手法记录了真实的底层居住难题与贫困「死循环」。
贫穷
作者从一位经常被房东驱逐的单亲妈妈阿琳写起,描绘了种种美国底层贫民的画像:黑人远远多过白人、单亲家庭远远多过完整家庭;暴力倾向的男性、被反复抛弃的单亲妈妈、敏感暴躁的儿童、自暴自弃的酒鬼和瘾君子,以及几乎所有人烂泥一般的人生。就像很多美剧里的底层小人物,他们聚居在脏乱差的贫困社区,常见的动作是沙发躺尸、敲酒瓶和注射,一言不合边吵边动手。
库管可以告诉你,看完这本,你就知道那些看似夸张的美剧实在是太写实了!
暴利
在用很短的篇章引出阿琳后,作者先写了职业房东谢伦娜。在谢伦娜的房产经营史上,有着不少善良柔软的时刻,她会让租客延*租、上门时偶尔带大袋食物甚至借钱给他们,但她同样也总是不修理损坏的房屋设施,拦截租客的银行存款来补房租,脾气上来后对租客说赶就赶,整日计算利润和回报率。《扫地出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可以被称为《谢伦娜成长史》——她让中产读者们颇有代入感。而另一位房东托宾,就更接近「资本的恶魔」这一形象。拖欠房租、引来警察、与房东争执不下,都会让他们迅速开出驱逐通知单,把租客「扫地出门」。
想必南京的朋友都知道,与北上广深不同,不差钱却缺冲劲的南京为了留住人才,给本地高校毕业并留在本地工作的毕业生每月600租房补贴,且一给就是三年。这个租房补贴申请简便,流程迅速,也没太多的条条框框。但美国就不一样了,福利是不错,坏在规矩多。租房券不仅难申请,还对租客和房东都有着一大堆要求,以至于很少有房东愿意收租房券。
在美国,人们认为占有房产天经地义、提倡「人人成为业主」的意识形态。《扫地出门》还告诉我们:2008年,*花在直接租房补贴上的金额不足402亿,但业主拿到的税务优惠竟高达1710亿美元。这个数目相当于教育部、退伍军人事务部、国土安全部、司法部与农业部在当年的预算总和。美国每年在业主津贴上的投入,包括房贷利息扣抵与资本利得豁免,是全美租房券政策成本预估的三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人是业主」是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占有者的利益远远压过了居住者的利益。如果「人人有房住」成了主流信条,那么政策可能就会向租房者倾斜,「扫地出门」可能不会那么普遍。
在政府、市场、租客和房东的博弈中,政府在条款上要保护弱势的租客,现实中却往往是房东获利。资本之恶与制度之恶,在居住这一刚需上达到了交汇点。
书中描写的贫民们,常常仰赖萍水相逢的平等关系,而很少去打扰自己经济宽裕的家人。他们收留无家可归的陌生人,掏遍全身口袋给路边的小男孩买食物,自愿护理病号,又因为琐事而大打出手,在挣扎中互相取暖又互相厮杀。人性的每一个细节,都被作者镜头般的文字捕捉。
「我们渴望占有,是因为我们害怕被驱逐。」在《扫地出门》的书评中,学者项飚做出了这样的论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信息却充分涌流的当代,人们从未如此接近「更好的生活」,又似乎从未如此难以真正实现它。「一间自己的房间」变成奢望,「扫地出门」则成为了常态。无法改变社会现状时,「诗意地栖居」或许能成为新的生活方式——放下蜗居于一隅的困境,而真正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正如项飚所说,「敢于不占有,在不占有的前提下享受生活,精神昂扬地过好每一天,这也许会是这个时代的最大的革命。」
— THE END —
固件更新
省电
经济学人
学英语
0元书
RSS
英文书
学英语
背单词
换字体
删除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