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他是“比女人还懂女人”的大师,一生写尽了世间百态
日期:2018-09-02 07:30:56 作者:奢侈的闲情 阅读:

他是“比女人还懂女人”的大师,一生写尽了世间百态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的领读

  麦家陪你读书

 

  夏末的醉美时光,偷得浮生半日闲,体会一样阅读之旅。

  后台回复读书计划,一起培养阅读习惯~ 读书,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上一期,我们共读完了《安娜·卡列尼娜》,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小说之外,还有哪些不得不说的内容

  01

  俄罗斯文学阳光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代表,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从农奴制度崩溃到第一次俄国革命期间的社会生活,他的小说艺术也达到了古典现实主义巅峰

  ▲ 老年时的托尔斯泰

  《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是一位有着俄罗斯血统的美籍作家,据说在一次课堂上讲授俄罗斯文学时,他突然拉上教室窗帘,还关掉了所有的电灯

  他站在电灯开关旁,打开左侧的一盏,说:“在俄罗斯文学的苍穹上,这盏是普希金。”

  接着,他打开中间那盏灯,说道:“这盏是果戈理。”然后,他再打开右侧那盏灯,又说道:“这盏是契诃夫。”

  最后,他大步冲到窗前,一把扯开窗帘,指着直射进窗内的一束束灿烂的阳光,大声朝学生们喊:“这些,就是托尔斯泰!”

  纳博科夫把托尔斯泰比作是俄罗斯文学的阳光,朴素恰当。而托尔斯泰也确实给俄罗斯这片黑土地带来了光明——一生都在为农奴解放做斗争,一生都在为农民说话

  虽然托尔斯泰接受典型贵族教育,但对俄国的自然风光简朴农村生活有着特殊感情

  ▲ 托翁和家人

  《安娜·卡列尼娜》从构思到写成共耗时四年,作者着力于描写一个“不忠的妻子以及由此引发的全部悲剧”。

  他在一位名叫安娜的贵族夫人,因被情夫遗弃而卧轨自杀的真实事件之上,结合对自身的精神探究,最终完成了这部杰出的长篇巨著。 

  02

  笔下那些生动形象人物

  《安娜·卡列尼娜》反映的主要是家庭问题,书中写出了几个家庭的不同遭遇,而安娜和卡列宁的家庭则是全书主线

  由于篇幅有限,此次我们主要围绕安娜爱情故事出现的人物展开,分析他们在故事中的性格特点

  ▲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1997年版)

  卡列宁:

  充满封建*意识的一架官僚机器

  性格特点:虚伪、官僚、冷酷

  安娜按照贵族和教会婚姻制度嫁给卡列宁,在上流社会看来,这是一桩完全符合惯例美满婚姻。

  论门第、财产、社会地位人均是相当,而卡列宁当时已是赫赫有名的一省之长。

  但对安娜来说,这却是一出深沉的悲剧,因为它是一桩并非以爱情基础的婚姻。

  婚后,安娜过着一种极其没有意义痛苦生活。她曾努力去爱丈夫,但打心底还是无法接受他虚伪的性格。

  ▲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

  卡列宁是一个感情冷漠的人,他不理解什么是幸福,更不知道如何爱妻子;同时,他又十分自负,自认为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但实际上他只是个会玩弄文牍、一心热衷于升官之道的官僚。

  在安娜看来,他“不是人,而是一架机器”。

  为了保全面子,卡列宁甚至愿意容许安娜和伏伦斯基继续维持情人关系,只要不影响自己的社会地位就可以。

  < 点击播放按钮可观看电影片段 >

  (安娜邂逅伏伦斯基)

  ▼

  卡列宁认为,如果自己同意离婚,给安娜自由,是在剥夺她走正路的机会。他知道,要是安娜离了婚,她将同伏伦斯基结合,而这种结合是非法的、犯罪的。

  教会规定,这样的女人在丈夫在世的时候是不能再结婚的。卡列宁想,“我要是同意这种非法的离婚,我将成为促使她毁灭的*。”体现了卡列宁虚伪的个性以及充满封建*意识的思想

  托尔斯泰满腔愤恨地把卡列宁塑造成令人憎恨的人物,目的就是要对他进行无情的鞭打。

  伏伦斯基:

  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

  伏伦斯基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向吉娣大献殷勤。吉娣的母亲认为,这将是一门理想婚事

  可是当伏伦斯基遇到安娜后,就移情别恋,对吉娣的态度异常冷漠。

  伏伦斯基热烈而又不懈的追求,唤醒了安娜长久以来被压抑着的爱情,使她第一次体验到了真正爱情的激动。于是安娜不顾一切公开与伏伦斯基相爱。

  ▲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和伏伦斯基

  安娜爱上伏伦斯基,本身是一个错误——她只看到了伏伦斯基非凡的风度,为他在热恋时所做的一些高尚行为感动却没有认清他花花公子的本质

  虽然他曾为安娜放弃升迁机会,为爱自杀,但他始终没能真正理解安娜,更不懂安娜为此付出牺牲和忍受的痛苦。

  伏伦斯基既不能摆脱上流社会的偏见,又不能克服喜新厌旧恶习。因此,当安娜受到上流社会的羞辱时,伏伦斯基因为爱情的束缚选择疏远安娜,最终导致安娜在孤立无援情况下,选择了自杀。

  安娜:

  扑向爱情之火飞蛾

  托尔斯泰描写安娜时,是怀着满腔热情的。他不仅赞美安娜的美貌,而且充分颂扬安娜的为人

  在托尔斯泰的笔下,安娜身处上流社会,却是一个十分勇敢女性敢于向封建的伦理道德挑战,敢于正视向她投来的世俗目光

  安娜离家出走后,她在舆论压力和世俗的目光下,精神上已极其压抑;再加上她长期离开心爱的儿子母性的痛苦又经常折磨她。

  ▲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剧照

  同时,她唯一的感情支柱,伏伦斯基对她的爱也渐渐淡化,使她内心感到一片空虚无可奈何地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 

  “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这是安娜临终前的叹息,也是她对所生活的社会的控诉。

  这几句话可以说是托尔斯泰对当时俄国社会入木三分的鞭挞,也表现了他对安娜这样一个女性的无限同情。 

  03

  大师手笔与离奇命运

  托尔斯泰被誉为“比女人还懂女人的大师” ,日记是他文节创作实验室

  他严格观察自己的心态变化认真分析周围发生的事件,简单扼要地刻画身边的人物。

  他几十年如一日地进行自我观察和分析,也因此成为了世界少有心理描写巨匠

  《安娜·卡列尼娜》这本小说中,就有大量人物形象及心理活动的描写。

  作者在安娜的形象塑造上,不仅展示出安娜的外表美,还描写出她的内在美,从而使安娜这个贵族少妇成为了世界文学中无与伦比美丽形象。

  当我们读完小说,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令人心醉的安娜。

  < 点击播放按钮可观看电影片段 >

  (安娜最终心灰意冷

  ▼

  同时,作者还出色展现了安娜的内心世界以及矛盾发展过程: 

  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她既想要追求人个幸福,又害怕贵族社会道德谴责的矛盾;

  与伏伦斯基相处时,她既希望能拴住他,又对他的出现烦躁不安;在故事的最后,她对上流社会既充满敌视,又有所留恋

  总之,托尔斯泰的小说,反映了俄罗斯社会的真实生活,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

  阅读他的小说,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也会随同主角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自然而然地对他们的遭遇产生强烈共鸣

  回到作者的角度,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既有谴责,又有同情。

  从*和伦理道德出发,他认为安娜是有罪的,因为她不能克制自己的情感,一味追求自由和爱情,违背“妇道”,从而弄得身败名裂

  但他对安娜的谴责还是有分寸的,也可以说是同情远多于谴责。

  托尔斯泰真正痛恨的是这个社会,是卡列宁之类的官场人物,因为他们控制和奴役安娜这样不幸人生,杀人不见血地蹂躏着人性

  但他对卡列宁也没有全盘否定,譬如,他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丈夫的责任,按时给安娜送生活费

  在安娜分娩病重时,他也感到悔恨,对安娜和伏伦斯基说了心里话,向他们表示宽大胸怀

  这都充分体现了托尔斯泰对人性独特的描写手法

  ▲ 青年时期的托尔斯泰

  人不是一个确定的常数,而是某种有时堕落,有时向上的东西。托尔斯泰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他长期观察人性的结果

  最后,在这本小说中,作者对火车站似乎情有独钟

  故事开头,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始于火车站;在小说中,火车站也经常出现在安娜的恶梦中;故事结尾,安娜惨死于火车站的车轮之下。

  在现实生活里,作者托尔斯泰,于82岁高龄离家出走,在途中患上肺炎,也死于火车站。这也许是冥冥中命运的奇特安排

  最终,这位文学大师的遗体,按照生前的遗嘱,埋葬在故乡庄园,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成为了茨威格笔下“世界上最美的坟墓”。

  “无论春夏秋冬人们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体里安放着一位最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下周精读预告 

  下一周,我们将要一起共读的是中国作家巴金的小说寒夜。1944年,局势动荡人民生活在抗战的水深火热之中,小说《寒夜》便是在这样的大环境诞生的。

  在《寒夜》的故事中,巴金用一家人的故事,刻画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悲惨命运,牵动着每个读者的心。

  从明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走近这本《寒夜》,了解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一起读书,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

  文末歌曲All That - Shelly Fraley

  领读人奢侈闲情,“文字游戏爱好者

  主播:杨杨,怀揣一颗简单纯粹初心期待与你分享一切美好公众号向日葵的故事(ID-n)。

  特此声明文中插图来自网络著作版权属于原作者。 

  ———————

  全球图书馆收藏量第一的华文作品”

  “中国首部收入企鹅经典文库的当代小说”

  点击链接,即可购买

  ▼ 

  ———————

  欢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麦家给你的一封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他是“比女人还懂女人”的大师,一生写尽了世间百态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