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书友好,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共读《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我们分享的内容是书中的第五章,对应的页数是77页至109页。
星子碰撞吸引组成了行星;食用阳光的真核生物和食用土壤的真菌结合到一起,诞生了最早的陆地植物;人类组成小群体,度过了2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
历史跨越的这些门槛似乎证明了一个真理:聚集、结合,总能创造新的复杂形式。当人类的小群体从分散走向聚集时,第7道门槛被跨越了:
相较于之前以“万年”为单位的演化速度,农业为人类历史换挡加速,坐上了到达现代世界的直通车。那么,什么是农业呢?人类为何会选择采纳农业?农业带来了什么新的复杂形式呢?
在非洲有一种栽培蚁,它们会悉心照顾和收获真菌,以此为食,如果没有栽培蚁干预,真菌就会死亡。
农业的本质就是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人类与动植物演化出一种共生形式。
农民像是栽培蚁,驯化的各种动植物就是真菌。通过驯化提高动植物产量,农民从中获得好处,也会保护它们免遭食肉动物、病虫害的伤害。
蜀黍
玉米在被驯化之前是蜀黍,瘦长且没有营养,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顽强生存。现代的玉米已经成为粮食供应主力军之一,但它们失去了野外生存能力,不依靠人类则无法繁殖。
从这种共生的角度来看,人类与动植物似乎没有主次之分。
在采集狩猎时代,人们只要耐心寻找,食物便唾手可得,那为什么会放弃这样悠闲自在的生活,转向从事劳苦的农业呢?
如果有一个人正好生活在这重大转折期,让他来自述经历的话,可能是这样的:
“我的爸爸是个经验丰富的猎人,他熟悉每一种猎物的习性和弱点。外出打猎会消耗很多体力,不过,哪些野果能吃、哪些植物有毒他都了然于胸。饿了就摘野果,渴了就饮山泉。
小的时候,我最喜欢出门看爸爸狩猎。爸爸和族群里的其他猎人常常用放火烧山的方法来狩猎。他们分散开来烧山,慢慢缩小包围圈,那些动物全惊慌失措地奔进了陷阱。附近的森林变得越来越少,光秃秃的土地分布得越来越多。
不过后来,狩猎的次数也少了。因为我们驯化了一些动植物,那些圈养的动物合群而温顺,栽种的植物生长得很快,能满足我们一部分的食物需求。
当我稍大一些时,气候有许多年都很温暖湿润,这让我们生活的地方简直成了食物的宝库。
食物几乎随手可取,这吸引了附近很多人迁移过来,人人到了这儿就不愿离开了。那些年生活得惬意轻松,我很开心能够看到,大家再也不用为食物不够而忍痛抛弃老弱病残。
只是,这种安逸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人口越来越多,那时我已经有好几个孩子。我感到生存的空间变得拥挤狭窄,食物似乎也不太够了。
我也曾想过离开这儿,找到另一片资源丰富的土地。可长期的定居生活,早已使我忘了基本的采集狩猎技能。况且,扶老携幼流落在外,实在太冒险了。
我只能在现有的土地上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每天辛勤劳动,深耕细作。我的孩子也有了孩子,人口的压力越来越大。比起耕作,采集狩猎的生活更不能保障一家人的生活。
农业是我唯一的选择,我被困在这块土地上了。”
在《人类简史》一书中,作者将农业革命视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骗局。因为人类看起来是为求一时安逸,最终落入“定居陷阱”,被迫无奈下选择了农业。
早期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苦,相较于采集狩猎时的自由自在,选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确像是自讨苦吃。不过,按照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如果你觉得累了,那说明你正在走上坡路。”
读这一章时,我不禁想到刘慈欣的短篇小说《微纪元》。
故事中,人类为了渡过太阳浩劫,将自身微缩到纳米级别。在微纪元里,一块面包屑就能养活很多人。世界领袖是个小女孩,人们无需工作,没有国家之分,过着极其自由的生活。
但这种自由总给人脆弱虚幻的感觉。采集狩猎时代就类似于微纪元。
人类采纳农业后,肥沃的土壤、可靠的水源吸引人们聚集,村庄和早期的城镇慢慢形成一定规模。
规模扩大后,协调各种行动的需求显得突出,比如防御、*等问题。群体需要一位领袖来主持这些集体活动,权力便出现了。
前6道门槛中,复杂的形式一直以实体物质存在、结合、演变。但权力的出现使得复杂形式往虚拟的“共同想象”的方向前进。国家、制度、价值观等都属于这种共同想象。
-End-
#今日推荐#
14天气血双补养颜课
▼
共读丨你的体内,藏着一颗爆炸的超新星
共读丨雨一直下,下了几百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