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年少成名。苏轼21岁及第,百年第一人。王阳明尽管落榜两次,但28岁还是如众人所愿,成功及第。也算一路顺畅。
再比如中年危机。苏轼遭遇乌台诗案是42岁,险些命丧囹圄,九死一生。王阳明触怒刘瑾、被贬龙场是34岁,一路被追杀,伪装跳河自杀才得以苟存。
再比如成功逆袭。苏轼被贬黄州,从泥土里长出花朵,写出“大江东去,浪淘金”、“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等,从此文坛出了个苏东坡。王阳明被贬贵州,在山洞里龙场悟道,“知行合一”开创心学,终成一代圣人。
今日二人故事也道同一个理。
故事一
佛印是个得道高僧,苏轼经常找佛印聊天玩耍。佛印人特别老实,苏轼是个大才子,所以俩人一块玩的时候,苏轼时不时地卖弄自己的文采取笑佛印。
有一天,苏轼又来找佛印玩。佛印说:“今儿咱俩坐禅吧!”
苏轼说:“坐就坐呗!来!”
坐了一会儿,苏轼坐不住了。偷偷地看佛印,佛印一脸佛像,专心坐禅。于是苏轼就咳咳两声:“高僧啊,您瞥一眼看看我像什么?”
佛印笑眯眯地说:“你像一尊佛!”
苏轼说:“哎呦!没有没有。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吗?”
佛印:“施主请明言……”
苏轼说:“怎么说呢?我越看你越像一坨……一坨屎啊!”说完,站起身跑了。
佛印稳如如来,笑眯眯看着苏轼跑掉,什么也没说。
搞了恶作剧,苏轼急急忙忙跑回家,跟他妹妹苏小妹卖弄。“今儿我跟佛印坐禅,他说他看我像尊佛,他问我他像什么,我说他像一坨屎,哈哈哈哈!”
苏小妹也是个文化人,她说:“哥啊,佛家讲的是明心见性,心里是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佛印看你像尊佛,说明他心里全是佛,你看佛印像什么,说明你心里全是什么,哎!”
苏轼囧得一脸蒙蔽。从此,苏轼看佛印的故事就传遍了整个文化圈子。
故事二
明朝王阳明是中国最后一位圣人,他有不少的学生,很多人慕名前来求教他的心学。
有一个人叫王银,他开了个私立学校当校长。王银给学生讲《论语》,他的一个听过王阳明课的学生跟他说:“老师,您讲的跟王阳明先生讲的一样。”
“嘿,巧啦!王阳明不是讲“致良知”嘛,我讲的是《论语》的“格物”,这不一样啊!”王银就想改天去会会王阳明。
王银一见王阳明,仙风道骨就先是把他给镇了。一听课,一辩论,服了。
“服”就是“伏”。王银感到自己的修行跟王阳明比还差太远,于是就要伏地拜师。
王阳明说:“你这名字太俗了!名是人的心呐!先改个名吧!”
王银:“请师父赐名!”
王阳明说:“把你眼里的金丢了吧,就叫王艮吧!”
从此,王银就改名为王艮了。
但是王艮心里边还有诸多不服的地方,过了两天,他听王阳明的课又觉得王阳明也没啥,天天叨叨叨他的那点“心学”。他最烦的主是王阳明说的明心见性,什么“你的心里是什么,你的眼里就是什么……”,尤其是“人人都可以做圣人”这句话使他怀疑自己拜师是不是拜错了。
于是,他一扭头走了,出去旅游了。
带着自己心中的那口气,玩了一大圈,又回来了。
见了他的面,王阳明就问他:“王艮啊,你出去这么些天,都看到什么了啊?”
王艮说:“我这个……这个……我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啊!”这话里的话想把王阳明怼死。
王阳明
王阳明自然明了王艮的心思,只淡淡地说了一句:“好啊,有进步啊!”王阳明也不道破,只是顺着他的话往下说。
王阳明接着说:“你看到满大街的圣人,自然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艮在这一刻,突然悟了。
再次给王阳明跪拜:“老师我错了,我不能再怀疑您的话了。”
王阳明说:“你是对的,不盲信、不盲从本身就是人生的大修行啊!”
他跟各位门人说:“往日我擒拿朱宸濠,一无所动,今天却为王艮撼动了。他是真正的学者、圣人,有疑则疑,获信则信,一丝不苟,你们都要像他学习。”
苏东坡
之所以把这两个故事拢到一起跟朋友们一起分享,是觉得这两个故事讲了一个道理——人生就是在苟且的生活里修行。
自己修到什么份上,自然心中的世界就到了什么份上,眼里的世界也到了什么份上。
活一世,修一生。每个人都修好了,世界就好了。千万不要有“我修他不修我就吃亏”的想法,有这想法就是刚刚去掉了金字的王艮,还得再修。
精彩回顾
王阳明:别想太多,做了再说
此地曾属中国,91年独立建国,比山西省大
清朝灭亡后,当初欠列强的大量赔款还了吗?
建国阅兵时,李克农为何突然挡在了毛主席身前,却还有这个典故!
张无忌一门搁置已久的武功,平生仅用3次!一次让张三丰大惊不已
一日不书,百事荒芜
红楼梦赏析
荐语:红楼一梦深如海,共结平生不了缘。唯愿与你一道:赏世间最美文字,品天下不二情义。
史记
▲长按*“识别”关注
荐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太史公却以命运为筹码,秉笔直书,为千古史官做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