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星与地上的人
文/黄小平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天上的星密密麻麻,地上的人密密麻麻。
地上的人,常常因拥挤而冲撞,常常因冲撞而争斗,而伤害,甚至相互残杀。
天上的星,也同样的拥挤,但它们在各自的位置上,静静地发着光;它们行走在各自的轨道上,从不去挤占别人的空间。它们懂得:冲撞,意味着毁灭。
这些星星们懂得的道理,却在人类这里犯了糊涂,他们常常因冲撞而战争,而流血,而把自身和世界带入灾难深重的漩涡。(摘自《课外阅读》2013年2月上半月卷首语)
爱与溺爱
文/黄小平
什么是爱呢?弟子问。
哪什么是溺爱呢?弟子问。
见一个人口渴了,你给他一湖水,这便是溺爱。溺爱让人无法吸收,无法消化,无法容纳,它只会吞噬一个人,淹没一个人,葬送一个人。大师说。
大师,我明白了,爱是在帮一个人,它给人的是甘甜;溺爱是在毁一个人,它给人的是灾难。弟子说。(摘自《课外阅读》2013年6月下半月卷首语)
文/黄小平
羊妈妈对小羊说:“这个世界上,就数狼最坏了。以后见到狼,要远远地躲开它。”
狼妈妈对小狼说:“这个世界上,就数羊最坏了。以后见到羊,要狠狠地吃掉它。”
小狐狸听糊涂了,羊妈妈说狼最坏,而狼妈妈说羊最坏,羊和狼,到底谁坏呢?
狐狸妈妈对小狐狸说:“这个世界上,甭管谁好谁坏,遇到比你强的,你就躲开它,遇到比你弱的,你就吃掉它。”
所以,我们从羊身上看到的是软弱,从狼身上看到的是凶恶,从狐狸身上看到的是狡猾。(摘自《课外阅读》2013年1月上半月卷首语)
“喂”出来的烦恼
文/黄小平
一只乌鸦昏倒在路旁。一只小孔雀见了,走过去叫醒小乌鸦:“小乌鸦、小乌鸦,你怎么了?你需要什么吗?”“我太饿了。”小乌鸦有气无力地说。
小孔雀急忙弄来了食物,好心地喂给小乌鸦吃。小乌鸦吃饱后,小孔雀问它还需要什么。小乌鸦看了看小孔雀,说:“小孔雀,你太美了,我有你一身美丽的羽毛就好了;小孔雀,你太高大了,我有你魁梧的身躯就好了。”说完,小乌鸦听见一只黄鹂在歌唱,看见一只雄鹰在翱翔,又不无羡慕地说:“唉,黄鹂唱得太动听了,我有它悦耳的歌喉就好了;雄鹰飞得太高远了,我有它高飞的翅膀就好了。”
小孔雀听了小乌鸦的话,不由感慨起来:饿了的小乌鸦,起初需要的只是一些食物,可吃饱后的小乌鸦,这也想要,那也想要,想要美丽的羽毛,想要魁梧的身躯,想要悦耳的歌喉,想要高飞的翅膀……生命中的许多贪心和烦恼,原来都是“喂”出来的啊!(摘自《课外阅读》2013年8月上半月卷首语)
一条蛇的道理
文/黄小平
寒冬,禅师和弟子见路边有一条冻僵的蛇,禅师要上前去救它,弟子拦阻道:“师父,你忘了农夫与蛇的故事吗?”
“当然没忘。”禅师说。
“哪你为什么还要去救它呢?”弟子问。
“救它,就一定要跟农夫那样,把蛇放进怀里去救它吗?”禅师说完,便找来些柴火,在冻僵的蛇旁燃起了一堆火,在火的温暖下,蛇慢慢地活了过来。
“施善的手段,永远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禅师说,“面对恶者,我们要做的,不是因为害怕恶报,而放弃施善,而是智慧地选择施善的手段,让我们的善良免遭恶报。” (摘自《课外阅读》2013年9月上半月卷首语)
逆行的鱼与顺流的叶
文/黄小平
一路上,小和尚不时地对老和尚埋怨:“坐在禅房里念经多舒服,为什么非要千里迢迢地出来化缘呢?”
走到江边,小和尚见几只逆水而游的鱼,又开始借题发挥:“这鱼真傻呀,逆水而游,多费力,多辛苦。”
“明明是辛苦,怎么会是快乐呢?”小和尚嘟哝着。
“顺水而行,不是更安逸、更舒适吗?不是可以享受一种更大的快乐吗?”小和尚反驳说。
“你看见那片黄叶了吗?”老和尚指着漂流在江面上的一片黄叶说,“只有死去的东西,才会随波逐流,才会享受这种安逸和舒适啊!” (摘自《课外阅读》2013年9月下半月卷首语)
文/黄小平
一只乌龟想爬过一面墙,但每次爬到中途,都从墙上摔下来。
乌龟最终没有爬过那面墙。当它回到乌龟们中间时,乌龟们都来安慰它。
“你痛苦成这般样子,哪又是为何呢?”乌龟们问。
“当我最后一次从那面墙上摔下来时,我看见一只乌龟,一只又瘦又小的乌龟,爬过了那面墙。”乌龟一脸痛苦地说。
一只老乌龟听了,不由感叹道:“唉,我们中间总有那么一些乌龟,它们内心的痛苦,并非缘于自己的失败,而是因为别人的成功啊!” (摘自《课外阅读》2013年10月上半月卷首语)
每个人都是天才
文/黄小平
人们都说他有点石成金之术、变废为宝之力,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师。无论多么顽劣、多么笨拙的孩子,只要经他点化,都会脱胎换骨。
同事问他:“你用什么办法使那些自卑的学生不自卑,骄傲的学生不自傲?是不是有什么秘籍没有公开?”
老师说:“我哪里有什么秘籍?我只不过经常用一句话提醒学生。”
同事问:“哪句话?”
“每个人都是天才。”
“这句话对学生能起什么作用呢?”
“对于自卑的学生,我说‘每个人都是天才,所以你不必自卑’,对于自傲的学生,我说‘每个人都是天才,所以你也不必自傲’,这样,自卑的学生有了自尊,自傲的学生有了自知。” (摘自《课外阅读》2013年11月上半月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