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离不开朋友圈。朋友圈记录了每个人的喜怒哀乐,侧面的反应了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很多时候,在结交一个新朋友的时候,我们都会习惯性的去看对方的朋友圈,顺便了解一下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可是,有时打开其朋友圈的时候却空空如也,只剩一条线,上面有几个小字:朋友仅展示近三天朋友圈。当时心里一阵失落,那条白线,仿佛紧闭的大门,让我悻悻而归。
为什么很多人反感朋友圈呢?
大概是受不了朋友圈里那些秀自拍、转养生贴、发创业鸡汤、成功必备、佛经咒符、给女人的忠告、男人的十句话、怀孕必备、各种转发保平安...等等。
我的感触是,朋友圈已经不再只是朋友的圈,不能随意说真话,不能随意宣泄情绪,几乎所有人都是积极向上,乐观阳光,鸡汤大把,然后被一堆“赞”包围着,偶尔吐槽一些对社会事件的真实想法,就会引来大群亲戚同学发小的围观,劝我的、数落我的..他们苦口婆心强调这是对你的关心,却让我怎么也不舒服,于是对朋友圈就失去了兴趣。其实朋友圈本就是世俗社会的缩影,你讨厌也没办法。就像《你与世俗只差一个摆渡》里的句子:
你苟活于世,却学不来圆滑。你自持一副洒脱,却离不开羁绊。你笃信世人都善良,却忘了人的劣根性。你不屑于阳奉阴违,却被俗狗拿来消遣。你生于世俗,却与世俗差了一个摆渡。
许多人,向往自由,却拒绝失宠。渴望独立,又害怕孤独。这是一种矛盾。身体与心灵好像背靠着背,出发都是相反的方向。不断地走进人群中,不断地渴望逃离。
其实生而为人,个体离不开世俗社会,但又不必谄媚于庸常。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自身具备的多,求之他人的就少,越容易摆脱不必要的世俗附加,在常人眼里往往表现为“不合群”。但正是这种不合群却让人自在。如叔本华所说,不合群的人更优秀。因为资质优秀和突出的人本来就是稀有的,他们的思想很难引起别人的共鸣,在跟别人说话时,就得把自己降至别人的水平,相对拥有的优势也都消失了,甚至自己作出的必要的屈就也不为人知。不想“屈尊、降格”,就只好与占多数的平凡庸俗的人保持距离,不与他们说话。”
意思是说,君子之交,源于互相宽怀的理解。在这理解中,互相不苛求,不强迫,不嫉妒,不黏人。所以在常人看来,就像白水一样的淡。人性就是这样吧,你对别人起腻,大多都有目的。而出于利益而交织在一块的酒肉友情很快就会被遗弃,于是就有了争吵和谩骂。
可是,问题来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维持多长最合适?如何去平衡?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宜打破平衡? 经过系列思考,我表示:无解,人际交往是门较深的学问啊!他人的想法我无法琢磨透,我的想法别人看不到。无形的距离是关键啊。如果用时间来衡量,那就三天可见吧。三天里:拥有独自的时间,看书、画画、写读书笔记。三天后:朋友K歌、吃烧烤谈天扯淡或者郊游。
想起高晓松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愿细水长流,就这么与各位慢慢走下去。” 简直是这个世纪圣人之言。
我们在生活里苟且偷生,时代的滚滚巨浪里,我们都是小人物,离不开市侩,离不开世俗,有无奈有心酸,会隐忍也会爆发。有人为你的生活鼎力相助,但是也有人无情的泼冷水,强大的内心会是我们战胜一切的法宝: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顺其自然,宁静致远!
总有网友问我,黑白先生为何不写点长篇的呢?看着不过瘾。这个问题吧,一是我水平有限,二是不想占大家太多时间。反正我天天写,细水长流嘛。本来想把这篇放在小号,大家就是在这看吧,小号明天有更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