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六十年代,刚刚解放。那时候的国情是解决温饱问题,我的父母就在这个时期出生。六十年代出生的小孩,她们小时候的愿望应该是吃饱饭,最好天天吃细粮,大米白面。
等到父母长大,结婚生子,大概就到了八十年代,国家已将生产队的集体制,改成个体制,人们干劲足。天天吃细粮已经不是问题。只是我们小时候吃水果和冰棍却还是一件奢侈的事。
记得那时候得到一口苹果,会一直含在嘴里,直到它在嘴里被一点点磨到最小的一点儿,才舍得把它咽下去;若在家门口听见,卖雪糕的声音,跟妈妈闹着要吃的话,妈妈定会吓唬我们说:“想吃雪糕,跟卖雪糕的去吧,天天吃雪糕。”吓得我们再不敢要了。
童年缺少的雪糕和苹果,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大遗憾。反而想起那块,在嘴里被晗“化”了的苹果,竟是很美好的回忆。妈妈讲雪糕的片段时,我们丝毫没有印记。只是妈妈会遗憾的说:“那时候,也没有穷到买不起雪糕,怎么就不给孩子买一个呢”。这大概是妈妈的遗憾,没吃到雪糕的遗憾,是妈妈的童年愿望的影射吧。其实我们姐妹并不记得。
若说我小时候的真遗憾,我会可惜自己没读课外书。可是这样的遗憾,或许父母现在也不会认为是大事。那个年代,课外书好似禁品,不但不鼓励,反而还禁止,因为耽误学习。听话的孩子,自然不肯浪费时间找课外书看,偶尔看见其他孩子看课外书,还会跟家长告状。
我们小时候,不但父母不鼓励我们多阅读,学校的老师也不引导我们看课外书。大概也有过图书角,但印象中,应该是老师为了应付领导检查,摆摆样子的,从来没真心鼓励我们多读课外书,我们这些孩子心目中大概都认为读课外书,不是一件好事。
那时候,物质条件也是不允许,不舍得花钱买课外书,但重要的原因还是人们对于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即便像先生小时候能接触到课外书(他爸爸的珍藏),也是得偷偷趁爸爸不在家时看,要是被爸爸发现看课外书也是不可以的,一方面耽误学习正经书,另一方面大概觉得名著中有成人世界的真实故事,并不适合小孩子看。
课本书的知识多干净啊,岂止是干净,简直是枯燥,那个时候,父母对于孩子发展心理学,懂的也不多,思想也很禁锢,只知道一味限制就是好事。
先生小学三年级就读过中国四大名著,所以他上学时,学习很轻松,成绩也好。我经常说课外书拯救了他。没有大量阅读课外书的滋养,学习起来,思路不开阔,视角不灵活,看问题也简单执拗。
大概是成年之后,我才开始认真的读课外书,这些年,也的确因为读书让自己彻底领悟了思维的转变。现在自己有孩子,也很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量和阅读兴趣。现在身边的家长,大概也都发现了课外书的重要性。
孩子小的时候,会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故事绘本,再大一点,学校老师会推荐孩子们读名著,读课外书被老师当成作业,需要孩子完成,课外书的地位发生的划时代的意义。
我小时候的课外书缺失的遗憾,不会在我的孩子身上出现了。但却不知我的孩子长大后回忆童年遗憾是什么?就好像我的妈妈遗憾小时候没给我们买雪糕,但我却没有一丁点的感觉,父母也并不理解我的课外书遗憾。
父母那代人从粗粮到细粮的愿望中,努力生活着,养育着儿女,我们这一代人从农村到城市,学习打拼着,也养育着儿女。父母习惯性的想自己认为重要的好东西,留给孩子,但每一代人都有每一时代的梦想和局限,我们若是可以预测到孩子未来的童年遗憾,大概为人父母都愿意给孩子留个不遗憾的童年,只是每个时代下个体的使命和盲区,很难逾越和看见。
人生总是没有完美的,没有经历到的未知,更是我们无法启迪的。好比贾宝玉初看自己家族女眷的命运时,却怎么也看不懂,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提前告诉了也是无用的。人生总是无法倒退着过,遗憾也是生命的必经历程。断臂维纳斯的残缺美,也很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