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智慧,因为群体中的个人才智被削弱了,在群体中能获得响应的只是大家都具备的寻常品质,那么这只会带来平庸。
——«乌合之众»
1
这个社会对内向的人太不友好了。内向的人不喜欢在人群中输出自己的观点,不喜欢一群人去吵吵闹闹的烧烤,更愿意一个人待在家人舒服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中国向来是“流行文化”“集体主义”占据上风,换句话说,你要是不跟随大家去看很火的节目说网络用语,很容易被人觉得你不好相处,甚至背后会说你“自视清高”。
于是,很多人即使不喜欢,也被逼着做和别人一样的事情,逼着自己“合群”,但说白了只不过是一种“假装合群”的症状。
就像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太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爱,最后却孤独的死去,像极了我们每个人的一生。
2
想要和大家一样,和人群待在一起是一种本能。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请两个人分别待在一个小房间里,与外界完全隔绝,没有任何通讯手段也不准其他人进入,每小时支付15美元作为酬劳。
结果一个人在小房间里不到两个小时就出来了,另一个带了8天。但他们出来之后都说了同一句话:再让我多待一分钟,我都要发疯。
但有时候,群体中积累起来的共鸣感只是让你暂时的逃避了心里对于孤独的恐惧感,并不能真正的让人感到愉悦。
看似在聚会中、饭局上跟着哈哈大笑的欢闹,在结束后独自回家换来的都是更大的荒凉感。
在下班之后,你分明想看书看自己喜欢的电影,但发现白天同事们在讨论的话题是你不知道的,于是为了能和大家聊得来,你也看起了《偶像练习生》、《创造101》还附和大家说自己也喜欢王菊,讨厌杨超越,似乎这样才是一件“政治正确”的事情。你分明觉得抖音浪费时间,但是为了和同事哼同一首歌,默默的刷了半个小时,最后昏昏沉沉的睡去。
明明可以一个人过得很好,但是为了逃避世俗的眼光,顺应了大多数人的生活。
3
比起这样的伪合群,那些看上去不太合群的人,有时候反而显得更可爱。
在综艺《花儿与少年》中,许晴就是被大家讨厌的不合群的人,不喜欢一群人乌央乌央的跑去看一个经典,还没有看出所以然来就匆匆忙忙的赶去下一个。
但是许晴错了么?旅行本身是一件放松找寻其他国不同文化的过程,吃饭时间等问题又为何非要和别人一样呢?
之前的电影《摆渡人》上映时,所有明星都在微博转发说“我喜欢”。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一部不合格的电影,即使有梁朝伟出演,即使导演是张嘉佳,也不能掩盖他的缺点。
但是明星们为了帮朋友宣传,即使知道不好也不说出来,所有人都说自己喜欢。
只有王传君直接的说出“我不喜欢”,一瞬间赢得了观众的好感,没有假装合群,却也没有因此而失去什么。
《爱情公寓》作为很多人的青春,到现在依旧人气很高,但王传君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初心。
他知道《爱情公寓》就是一部抄袭大作,于是不靠着这部电视剧的名气挣钱。
他知道《爱情公寓5》大电影是一部挂羊头卖狗肉的烂片,于是网友的呼声再高,他也不去接。
太多人在迎合别人的道路上丢失了自己,而他却没有。
庄子曾说:独与天地精神来往,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