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能西部行”活动中,我认识了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大李。尽管说起技能技术他头头是道,但一提到孩子他却满腹抱怨:
“现在的孩子真是很不像话,好好地和他讲道理,他却不以为然,道理比你还多,总是把父母的话看成是没有意义的唠叨,总之一个字——烦!他一烦,我们也烦。房老师,您说问题出在哪呢?做父母的该怎么办呢?怎么才能和孩子好好地沟通呢?”
面对大李一连串的问题,我谈了自己的观点:孩子不可能没有问题,但更多的问题应该出在父母身上。
比如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父母内心的担忧和语气的急促,使交流变得不讲究方法和效果,而只是情绪的宣泄,如此,就容易使孩子产生排斥、逆反心理,沟通自然受阻。
父母嫌孩子烦,孩子嫌父母烦。这样,父母和孩子能坐下来真心交流就怪了!
尊重和信任是沟通的前提,交流只能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和完成。这一基础意味着沟通双方是平等的,代表着彼此首先是相互接纳的。
我给大李提了几点建议:
学会倾听,这是沟通的第一步。假如孩子正为某事在气头上,要允许他发脾气。父母要停下手边的事儿,不妨先坐好,安静地等待孩子,安静地看着孩子,不去打断他的话,全神贯注地倾听,不左顾右盼。这等于告诉孩子:你是被我们在意的,我们在认真地听,在注意你所说的感觉或问题。
真诚地作出反应,而不是敷衍;真实地表达父母的感受,而非只有训导,尤其是要注意语调。
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语调暗含着一种态度,它同谈话的内容同样重要,从接受者的角度看,甚至还比内容更重要。想一想,我们是用怎样的语调来同自己的朋友交谈的,我们对孩子又是怎样说话的,是否居高临下了,生气时是否对孩子叫喊了,渐渐地那叫喊的音量是否变成了你说话时的“正常声音”了?另外“身体语言”不可忽视,在去年的一篇推文中我曾经讲过,在沟通效果中,语言占7%,声音占38%,视觉信息占55%。
一天中什么时机是适合谈话的呢?生理规律告诉我们,下午5点-7点是生理活动最低点,迫切需要补充营养,恢复体力。所以,孩子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时是不宜谈严肃的话题的,因为一天下来的疲劳使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晚饭过后,心情逐渐开朗,这是比较好的时机,找到孩子的兴奋点,父母便可润物细无声地转达自己的观点了。冲突也许在所难免,原则是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批评不是攻击,批评只对事不对人,用建设性的意见代替批评,将批评转化为希望,这才是批评的最终价值之所在。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是需要父母帮助的,父母给出的指导要越具体越好。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好和孩子一起讨论确定,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兴许就化解掉了。通过讨论方向会更明确,问题本身也会显得清晰、明朗,这都有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与孩子沟通出现了问题,父母首先要归责于内,首先要反省自己并接纳孩子,尊重与信任孩子,平等地进行交流。这样,沟通才能有效,关系才能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