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天前,微博上一个视频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视频里湖南怀化市一男子和妻子刚刚办完离婚手续,就一路跟踪前妻及儿子,趁前妻不备残忍将她连捅数刀,当场暴毙。
年幼的儿子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到了,他多想拉住父亲,可是父亲下手太重了,他不得不后退到人群中,被好心的群众团团围住。
不管这位父亲以后是杀人偿命还是坐穿牢底,在年幼的儿子心中,他都是恶魔一样的存在,再多的安慰也说服不了他,余生的日日夜夜,恐怕都忘不了这噩梦一场,可谓人间悲剧。
可以想象,当父亲举刀的那一刻,孩子该是多么恐惧和无助。这种剜心之痛,丝毫不比被父亲亲手杀死更令人唏嘘。
成都一男子因怀疑妻子有外遇,当街暴打老婆,而仅几岁的女儿就在旁边吓得大哭不止。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她不知道什么是外遇、分不清谁对谁错,没有是非观,她看到的只是爸爸在打妈妈。
也许在她以后的生涯里,爸爸穷凶极恶的印象会一直存在,成了一辈子的阴影。
作家夏七夕在《后来我们都哭了》说过,每个做子女的,不管成长到几岁,都觉得自己依旧活在父母的羽翼下,面对风暴时,习惯躲在父母身后,面对挫折时,习惯找父母倾诉,面对伤害时,习惯找父母哭泣。
想在父母的怀抱里感受爱和温暖,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只有相爱的父母,才会让孩子觉得家是温暖的港湾,是有安全感的,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互相欣赏的,世界是美好的。
若父母关系恶劣,即便没有发生多么恶劣的暴力行为,也会让孩子深受其害。
网友母亲每次和父亲争吵后,就抱着吓得瑟瑟发抖的她痛哭,还说“要是没有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
后来父母离异,她被判给父亲,却被他像垃圾一样对待,宁愿饿着肚子也不想找父亲要钱,实在没办法开口的时候,父亲就像打发乞丐一样把钱随手扔给她,多少次,她都强忍着眼泪,一出门就坐在楼道口里哭。
多年后,直到医院就给父亲下了病危通知书,她都不愿意去看他一眼,她说,一想起从小经受到的惊吓和恐惧,她不能也不会原谅他。
不知情的男朋友觉得她扭曲冷血,但是她认为自己不是圣母,做不到令别人满意,后来两人还是分手了。
因为原生家庭的痛苦和不幸,她从小就感受不到对子女的需求,所以是铁丁,即便以后嫁不出去也不要紧,因为生活本就没有什么希望。
很多人总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会懂,殊不知你所有的言语、行为,在孩子眼里都是很了不得的事情,他早就记了一辈子。
当家庭不再是温暖的港湾,而是充满硝烟的战场,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变得自卑、自暴自弃,影响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
更严重的是,它还会让一部分孩子以为,身体暴力和语言暴力比好好说话更容易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错误的处事方式,形成恶性循环。
毕淑敏在《家问》中说,“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他们在家中最先看到并习惯的待人处世经验,是破碎流离和粗暴残酷。”
因为婚姻的不幸,就让孩子成为牺牲品,真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恶毒。
还有一些父母,双方可能并没有什么暴力行为,却总喜欢做对方的差评师,一旦另一半做出一些令自己不满意的事情,总是控制不住地贬损对方。
他们总能因为各种鸡毛蒜皮吵个不停,仿佛另一半除了假丑恶,就没有美好的一面,一丁点小事儿都能让他原地爆发。
要知道,在孩子眼里,父母的地位也都是同等重要的,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最亲近的人,无论否定谁都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只想逃离。
很多年前,我父母也喜欢互怼,严重的时候吵得不可开交,有一次眼看着就要打架了,我吓得哭着跑到了邻居家求救,没想到对方一看到我就直摇头,说这孩子啊,可怜!
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我哭的比挨打还要厉害。
张爱玲曾说,父母大多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为人。
对最亲近的人发火,暴怒,大部分时候不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为什么要来管我”、“你的为人也不过如此”的叛逆心理。
一对合格的父母,并不需要太强的背景和能力,只需给孩子营造一个和平而良好的家庭氛围,即便偶有分歧也能做到理性对待,不冲动不伤和气,不要让孩子做不幸婚姻的替罪羊。
我知道,人与人相处本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更何况朝夕相处的夫妻,那些磕磕碰碰实在再平常不过,我们有宣泄情绪的权利,但是作为父母,我们总该有些顾忌。
电影《怦然心动》里Richard和妻子因为琐事争吵后的所作所为,我觉得就很有借鉴意义。
吵完架,夫妻都各自冷静了下来,分别来到女儿房间,告诉她,“对不起,朱莉,这不是你的错。”
虽然女儿受到了惊吓,可她知道父母是相爱的,也是爱自己的,她为这样的父母感到幸运。
而不是在风暴过后,对孩子置之不理,甚至拿孩子出气,让他遭受二次伤害。
每次说起夫妻矛盾,总有人站出来说,“宁拆一座庙,不破一桩婚”、“床头吵架床尾和”……宁愿委屈自己也不能让孩子生在单亲家庭。
如果分开能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还孩子一片清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怕只怕,等你想从深渊里爬起来的时候,才发现孩子的心已经伤痕累累。
只有及时止损,让自己幸福了,才会让身边的人幸福,才会让孩子感受到幸福。
据Amato(2003)相关研究表明,相比父母争吵不休的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幸福指数可能更高,他们的承受能力也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
王菲和李亚鹏还没结婚前,陶晶莹问她有没有计划给童童找一个好爸爸。
王菲一脸惊讶说:当然没有。
陶子说:小孩总需要父亲啊。
王菲说:她有父亲啊,为什么还要找。我就算是结婚也只是找我的伴侣,并不是为了给她找父亲。
就像王菲说的那样,父母和孩子的血清是不会改变的事实,即便父母走不到最后,父亲依然是父亲,母亲依然还是母亲。
只要我们能做到给予孩子关怀和爱,陪TA一起成长,随时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他们就有信心有勇气面对挫折,依然会快乐。
作者:云舒丨颜辞签约作者。热爱文字的铲屎官,写过好看的故事,也爱过值得爱的人,愿余生不将就,过有趣的人生。公众号:颜辞(id:yancisaid)。
长按关注 ,谢谢转发
坏日子会过去,而你会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