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意大利在法律中明令:“给孩子起的名字必须与他们的性别相符。”
而这对夫妇,给他们女儿起的名字叫“Blu”。
法院认为,鉴于这个名字是基于英语单词“蓝色”,并不能明确地显示出女性的特征,所以要求他们重新起名。
委屈的两夫妇不乐意了,著名歌星碧昂丝的女儿叫“Blue Ivy”,也是蓝色的意思,那我们家女儿叫“Blu”怎么就不行了?
法院不为所动:“我说不行就是不行,改名去。”
是不是挺荒唐的?
父母赐名,本是件美好的事情。但是当这件事被性别所绑架时,姓名的意义就很容易被曲解、被否定。
自古以来,此类名字的意义就没变过:
一、给女孩儿起的
二、父母下一胎想要个儿子
知乎答主@Richard,曾遇到过一个同学叫谢图南。
当时她以为那位同学的父母是想要个男孩,所以谐音取名“图南(男)”。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诸如此类,“性别+固有表现=固有定义”的现象,就是接下来要说到的——
“性别刻板印象”。
02
尤其体现在女性身上。
曾经有几张聊天截图在网上流传很广,内容是相亲男女之间的对话:
划重点——
“女人不需要多有文化,结了婚会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看孩子就够了。”
类似的还有:
“女人当妈之后就别化那么多妆了,花里胡哨的。就应该素面朝天,才像个母亲的样子!”
甚至连女性自身,都对女性有着刻板印象:
“哎呀,女人就是做什么都比较慢嘛。”
前阵子,新闻报导了一位香港女搬运工,明明年轻貌美,却日夜辛劳地做着粗重活。
很多人觉得诧异。
因为在大部分人眼中,女人只适合做轻巧的工作,像搬运工人这种工作,只能由男人来做。
有人说她“男人婆”,有人说她“找不到男朋友”,也有人说她“太另类了”。
对此,她潇洒地表示:
“其实有汗出、有粮出,就没什么问题。”
是啊,堂堂正正,不偷不抢,有什么问题呢?
都是凭本事赚钱,又分什么男女呢?
弱小、娇嫩,早已不是女性的固定标签,某些刻板印象,是时候该放一放了。
毕竟——
“女人能顶半边天”。
03
先提个问:
“如果有个四肢发达的壮汉,心灵手巧地织着毛线,你会不会觉得很怪异?”
我猜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会”。
但我不得不告诉你,还真有这样的男人。
下面这位猛男,叫迪亚哥·雷泽德,来自巴西,今年35岁。
然而他最喜欢做的事是——织毛线。
至于编个购物袋之类的,更是不在话下。
起初迪亚哥是受到祖母的感染,渐渐喜欢上了编织。当他向祖母提出想学这门手艺的时候,祖母感到很惊讶。
女人做很正常,男人做就成了众人眼中的怪胎。
但这些歧视与偏见,统统无法阻止迪亚哥对编织的热爱。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坐下来练习,不停地编,甚至连坐地铁都放不下手中的针线。
毛衣、围巾、灯罩、地毯、包包……只要你喊得出名字的东西,他都能用灵巧的双手编得有模有样。
而那些曾辱骂他“变态”的人,也收起了所有的质疑与嘲笑,转而对他表示尊重与赞扬。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被称作“巴西最Man的男人”。
我们听了太多“男人就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男人除了自己,没人可以依靠”、“男人就应该怎么样”之类的话。
男性的形象被竖立得过于坚硬,这种坚硬甚至不是自发性的,而更像是强加上去的,然后再被扭曲成——粗枝大叶、什么都不在乎,等等。
于是会有人说:
“男人护肤就是不man!”
“男人当护士,就是不够阳刚。”
“男子汉!流血流汗不流泪!”
“我是男人,想哭也不能哭。”
男人是男人,而不是铁人。
04
男人和女人,多多少少都存在着各自的刻板印象。
有的易解,有的难除。
人活于世,讲究的是——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做到这一点足矣。
除了你自己。
- END -
你的点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亲亲,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