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那些曾让你泪流满面的书,然而如今……
日期:2018-06-11 20:02:33 作者:理想国的读者们 </ 阅读:

那些曾让你泪流满面的书,然而如今……

  理想国按:

  高考结束,千禧年出生的孩子,也就是第一批00后,即将走进大学。十八年恍然如梦,生活细节开始在人的时间轴中褪色消弭,唯有文字保存当时的记忆,使生活脉络有章可循。

  因此一周前,我们在微博发起一个话题:“那些曾让你泪流满面的书,然而如今……”

  话题发起后,收到不少评论整理后,发现大致有四种类型真实流泪型、回忆青春型、内心羞耻型、走错片场型。这些曾让大家泪流满面的书,横跨中西古今小说散文,呈现着不同年龄段阅读经验

  主页君在整理过程中,边笑边哭,想起学生时代在自习课上偷看课外书的经历,内心发酸。现将这片文章分享给大家,相信你读后也一定有话想说,有故事想分享。

  1.

  真实流泪型

  @鲁尔岛

  高中语文课本里有节选的《红楼梦》,学完后当时终于决定好看看《红楼梦》。开运动会全班都得搬好小板凳围在操场周围,刚好看到林妹妹去世的一章,大家在旁边加油、呐喊,情绪激昂,我在一旁哭的一塌糊涂,没人理解。现在偶尔都会翻翻那一章,每次看都还是会哭,想哭的时候也看看。

  @同福里徐先生的鱼

  寒假坐在图书馆里读《皮囊》,噼里啪啦眼泪就留下来了,想起奶奶生病时的各种无理取闹,想起她呆坐在门口的喃喃自语,如果我早一点遇见这本书,如果我没有那么多后知后觉,我对她不会有那么的愧疚与不舍以至于她走的最后一眼我都不敢看她。

  @2午后路蜻蜓

  柴静的《看见》,家暴那一章,柴静问女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折磨这么久,女人说,可能是看到男人眼里的那一丝不忍吧。看到这句我就哭了。

  @你们是存在

  龙应台《目送》最最最经典的那一段“所谓父母子女,就是…”什么不要回头来着。大概是因为太容易代入,容易想到自己的父母,看了几行就要停下来深吸一口气留接着看。

  @Spraymore

  高中读了《台北人》,一把青两行泪,祭奠过去。还有永远的尹雪艳,那白茫茫的菊花永远在脑海里,高中还不懂得更多的事,只是闷闷的压抑,大学再重读时泪不自制。

  @2Y2SQQQQ

  《出师表》吧,反而是以前觉得孔明这人有点爱瞎□□,完全感受不到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是什么感受,就觉得哎哟好烦哦,出远门打个仗怎么这么啰嗦, 然后光阴荏苒,现在开始对历史情况有所了解了,现在才觉得写的是真的好,没看一句都觉得可以泪流满面。哎,留下了不学无术的眼泪。

  @ASSA1001

  高中看《活着》,有气愤,大学马原课上看电影版,看到红卫兵揽作医生,事发后“我们什么都不会啊,我们还是学生,没学啊”,气愤非常。转系结果出来后知道大概只能读医了才真正作为医学生的角度

  @多比的韦崽是我们的王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最后一句:伤疤已经十九年没有疼过了,一切太平。读完泪流满面,现在依然是。

  @缘walc

  野夫先生的《乡关何处》真的是数度泪流满面。当时读,是为人家的故事哭。现在读,是为自己的故事哭。真是痛哭,想起了故去的姥姥,那时候还小,第二天还要上学,想了想,摇了摇头,没能去送最后一面。小舅妈她们照顾姥爷,我们一年也就回去那一两次,最后一次姥爷送到村口,倚在那颗老树下!不想再说。

  @15442的李同学放学别走

  《水仙已乘鲤鱼去》。那个时候觉得,哇,有些日子那么煎熬的吗,真的很难撑下去。看了很多故事,都感觉触动不到我,别人再怎么努力也好,都跟我没关系。只有《水仙》里面的小璟,像是个扎扎实实活在我身边给我勇气榜样。她都那么难了,还是努力想把自己变得更好一点。那我还是加油吧。

  @今天疴戒口香糖了吗

  《悲惨世界》安灼拉领导革命死的那一段我真的流泪了!最心酸的是爱波妮死在她爱慕的马吕斯的怀里那一段。这本书是我在高中时候读的,每天傍晚吃完饭后抱着书边散步边读,太美好的回忆,可是也是太心酸了,我最爱这两个人

  @木夕夕kk

  《灿烂千阳》,读过的人都会理解,尤其身为女性的共情之下,真的是心绪万千,泪如泉涌。我不会承认看书看得放不下,在形势政策课上躲在最后一排的角落偷偷抹眼泪。可能我是老师带过的第一个听课听哭的学生吧……对不起老师。

  @山夕久

  肖红的《呼兰河传》吧。明明没写什么惊心动魄的事。某天到了一个陌生环境,莫名觉得那里很像呼兰河镇,心里一阵恐惧,就回酒店哭了起来。

  @我是一颗镇静

  卡夫卡的《变形记》点盏台灯看完后一个人在寝室里大哭。

  @NEHCEH

  《精神明亮的人》王开岭的。看他写汶川地震,哭得我稀里哗啦,唉。

  @聚二甲基丙烯酸甲酯

  看完《追风筝的人》之后久久不能释怀,想起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就鼻子一酸。

  @层层_无病息灾_九辫儿

  在公交车上,一边看《活着》,一边哭。

  @小赞echo

  王小波的《绿毛水怪》,是一口气看完之后反应了一下才哭的...现在想起来看王小波能看哭也是高难度……

  @axsio

  读大学的时候从图书馆结了一本《天堂玫瑰》,是一本《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Woolf的Fluffy,还有勃朗宁夫妇书信杂集。编的很不走心,可是我一口气看到凌晨四点,并且哭得上气不接下气。顾忌室友都睡熟了,还得咬着自己的枕头帕子怕哭出声来。我觉得从那以后我对爱情要求有点太高了......

  @二次分号

  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初是在喜马拉雅那里听的有声书,当时躺在床上,听着听着眼泪就冒出来了,在此之后接连几天不敢听,怕哭。后来又去看电子书和纸质书,也是看一次感动一次。 看的时候最痛苦的就是这个陌生女人到死还是个“陌生女人”,她真的好可怜啊……

  @Alice13happy

  初中时偶然翻到一本《布鲁克林有棵树》,别样深刻成长小说。打着手电筒趴在枕头上看,看到深爱弗兰西的父亲在去世前准备好祝她高中毕业卡片和玫瑰,泪不知不觉地落下。有些我们深爱的人即使不在了,他们给我们留下的痕迹依旧会在世界上存在。

  @水瓶座外星人

  《挪威的森林》。当时我二十出头,在没有空调房间里开着一个暖炉,盖着毯子,看到结尾处“我在什么也不是的地方呼唤着绿子” 时看哭了,第一次体会到了人作为个体必须承受孤独。后来没有再重读过这本小说,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时的眼泪依然真诚

  @May-Journey

  当年初中看《夏至未至》,最后在陆之昂被警察抓走的时候难过不行。高中看野夫的《乡关何处》,尤其《大伯的革命与爱情》,一口气读完,复杂的心情不言而喻。之后看了《平凡的世界》,那是我高中时期振奋我很久的精神食粮。大学,读鲁迅文集,有一定社会经历后,更能理解文中隐喻,读来内心汹涌愤慨。

  @嘻嘻兔牙

  其实小时候听同学讲看书看哭一直不解因为我从来不会。直到高一有天看了蔡智恒的《蝙蝠》坐在教室默默抹泪,从此仿佛打通了文字神经与泪腺的链接

  @Sad_ODYSSEUS

  《北京法源寺》吧,谭嗣同作个死都那么感人……简直边看边哭。

  @阿叭叽水坝lll

  当年啊,应该是《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大概读到家养小精灵在霍格沃茨防卫战那段,深夜痛哭。

  @亚男vera

  可爱淘的《狼的诱惑》,当时躲被窝里看的眼睛湿润啊。还记得里面主人公叫班君野和郑英奇。如今看的都是一些推理小说和营销类的书,但是还是给感动可爱淘的书带给年少的我关于爱情憧憬吧,虽然现在觉得那样的感情有点不现实

  @发财减肥睡爱豆

  还有,小妮子!!!龙日一,你死定了!明若晓溪,裴多菲的罗曼史。罗曼史的那本一中午饭都没吃,坐床上在那看在那哭。当时大家都比较穷,谁要是有一本是全年级传阅,到自己手里都不知道何年何月了……

  @蛋的荷包_

  《云中歌》。一辈子忘不了,从下午五点哭到凌晨两点,之后还抑郁了半个月,就是那种坐在那突然就哭了的那种!

  @豆贝勒爷

  小说《韶光岛屿》,真的是又甜有虐还留下了眼泪水,现在一听枪花的don't cry,就想起里面的主唱染个白头,在舞台中唱这首歌的样子

  2.

  回忆青春型

  @阴影

  哦,最早,那当然是大陆网络方兴未艾,《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谁不想有轻舞飞扬,聊天室里到处是四个字的网名

  @AngelicaMaxM

  鲁迅杂文吧,那个时候“真的读不懂啊。这是说啥呢,这文章怎么分析啊。” 现在“大师真的是大师,笔杆子救国”。现在在读鲁迅,真的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SAN-GP

  高三还是高二,看柴静的《看见》被老师收走了,老师回去把那书看了一遍,后来要书时老师说“好书”。

  @未磨镜室主人穆父

  高三那段时间晚上躺着读《穆斯林的葬礼》,堂堂七尺男儿哭得稀里哗啦的,把枕头都打湿了。

  @灯笼鱼-7

  《飘》,中考前每晚宿舍熄灯后打着手电盖着被子在被窝里看完了上下两本。高考完那个暑假没事干,又翻出来看了一遍。(很奇怪,两次都是看到结束后,一个人默默放空然后默默流泪,那种怅然若失真是太扎心了)到现在都觉得白瑞德这类型男人是我的择偶方向,一度把暗恋男生通讯录里备注成白瑞德。

  @可能是水逆

  高中特别喜欢看《萌芽》,又不舍得买,经常借同学的看。记得当时我们班上有个男生,老是穿一套的校服,说起话来特别轻,透露着跟其他男生不一样气质。有一天他要跟另一位女生借《萌芽》,说:“借下你的《萌芽》”(用方言说的)然后那个女生听成了“借下你的明儿”。九年过去了, 感觉像是昨天。

  @kidinwind

  中考前躲在被子里打手电看《醒世恒言》,看得血脉膨胀……

  @_包容

  《龙族》从初三第一本,到现在工作第二年,今年六一再续了。关于青春的回忆大概就是这些陪着长大的书了,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好回忆的。朋友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啦。

  @雯武2018

  当年用我姐的小mp3读《匆匆那年》,看得我又爱又恨,几度把它摔得稀巴烂……前几年看到出剧版和影版,是回忆,但已经明白,内心再也无法回到那个夏天单纯地为那几个穿校服的少年喜欢又愤怒状态了。

  @ChantalChen

  各种杂七杂八杂志,还是一些人买了然后大家偷摸摸互相传着看的那种,什么《花火》《爱格》《推理小说》《vista》《意林》《读者》《青年文摘》……还有些什么时尚杂志,其实每天都是校服眼镜灰头土脸

  @February_二月冰

  年少无知的时候,谁没看过几本“青春疼痛文学”,就像安娜温图尔少女时期也酷爱哥特风格(就是欧式杀马特)一样。是啊,我小时候看《悲伤逆流成河》和《蔷薇岛屿》哭过,这又有什么好丢脸的呢,毕竟现在的我可以有大把时间深沉,却再也回不到肆意挥霍感动的年岁

  @Anne拉里萨

  当时主要嗑韩寒郭敬明。韩寒的不会哭,但是小四《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幻城》,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眼泪哗哗的……稍微嗑过周嘉宁,天天传阅《萌芽》。我现在长大了。

  @GgshdgFQFGSVfvwgsh瞬安

  我思想觉悟超高,小学时在步行街站着看雷锋故事泣不成声中学时看《幻城》嚎啕大哭,高中时看《悟空传》泪流满面(悟真的虐心!!而且那时高三,代入自己哭得决堤p.s.自己想象一下里面的经典台词)现在再看悟空传就有点使不上劲,人生就是要敢为人咸,安心咸鱼

  @麥田裡的守望者7

  要说感动的书就是《穆斯林的葬礼》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喜欢,还记得“雁归有时,潮来有汛唯独明月不再升起”难以忘记新月和楚雁潮。

  @Ms_Crush

  《哥伦比亚的倒影》塞在墙角反复看了一年半(书好且小),高三一整年的作文翻来覆去的背木心先生的话。全书一句不落的背过了。

  @要做安静少说话的兴宝贝Y

  统一熄灯后,躲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看着当时安妮宝贝的《八月未央》,哭的把自己热出一身汗。

  @嘟嘟嘟暻秀DObest

  初一,读《简爱》,罗切斯特先生失明之后与简爱重逢那段,哭的一塌糊涂。可能青春懵懂时候对那种爱情比较感性

  @昔者仓颉作书而思念漫太古

  读书不会哭,但高中最打动人的书是同学送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然后认识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被我写了3年的作文素材,被拿去印刷年级传阅的作文里就用着马尔克斯,他去世的时候我真的很伤心

  @苦哈哈的小飞仔讨厌香菇仔一刚

  高考前看穷看孙甘露的上海流水、陆灏的东写西读、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后来全塞进高考作文吓吓阅卷老师。

  @Dear-Faann

  沧月的镜系列当年看完蛮压抑,年华是无效信的敏感青春期少女故事,还有樱桃之远,夏至未至,狼图腾,三重门,昆仑,左耳,泡沫之夏,听雪楼,彼岸花,曼珠沙华……

  @总觉得叫什么都不好

  《十年一品温如言》诶!今年看第三遍的时候,终于只是吸了吸鼻子,不哭了。

  @小野静怡

  《鬼吹灯》上课偷偷看,把厚厚一本书撕成好多小份夹在书里看,看的浑天黑地,然后得了干眼症。有段时间不停的流眼泪,我们班主任以为我听不懂他讲数学,听哭了……

  @holderi

  当年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书是我姐的,被发现我动她书了肯定得胖骂一顿,问题是还得防我妈!热得满头大汗,不时的还要出来透气。一直延续到了我的高中,被窝真的是青春的坟墓啊!

  @九千里瀑

  同学把作业揣给我让我回去抄,我却抱着《幻城》(其实是郭敬明全集惹)看到夜里三四点,被我妈暴揍了一顿,从此开始怀疑人生(???

  @invisiblor3

  第一本是《会有天使替我爱你》,初二吧,发小儿悄悄借给我的。第一次晚上熬夜看书,泪流满面,第二天我妈以为我早恋了……

  @AshleyTAXI

  初中和同桌沉迷《明朝那些事儿》,因为经常上课两个人同时埋头桌下交换不同部,而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委婉提醒同学关系好可以但不要早恋……

  3.

  内心羞耻型

  @大荷你怎么能这样

  高二的时候看了桐华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那时觉得男主和女主好苦情。晚上偷偷在宿舍哭得不行。而现在……真矫情。

  @废马吧

  那当然是《夏至未至》。初中看的时候哭死,还摘抄了好多诸如“他的眼里大雾弥漫”的句子,然而现在觉得自己真的是眼里有雾。

  @聚二甲基丙烯酸甲酯

  哈哈哈哈想当年还走哪都带着天使街23号青春非主流文学,现在想想,费解。

  @小新吃青椒_

  《梦里花落知多少》,不说了,羞耻。

  @Hesiwu0_0

  高三的时候在课桌下面翻《夏至未至》看的直流眼泪,现在夏天就想着什么时候买点冰西瓜吃。

  @蒲公英_飞走了

  哎,以前买了一堆张小娴和东野圭吾,真想扇自己。

  @SophieGwei_HC

  安妮宝贝的小说。虽然现在看,觉得挺不好的。但是确实是陪伴了青春啊。

  @iceyan_c

  青春期刚刚开始很懵懂的时候看了我为歌狂、爱上爱情、还有一光年的距离有多远。那时真的看得好感动,然而……现在也是不敢再翻开这些书。

  @灵菇菇的99小老婆

  偷偷为言情小说流过泪,现在觉得流出来的应该是我脑子里的水。

  @F_shelleY

  好多朋友记得审题啊。看起来和主页同事年龄相仿了,《幻城》 《悲伤逆流成河》 《夏至未至》,都没有躲过(微笑)。

  @应如是R

  《金粉世家》,上学时候早上看晚上看上课看下课看,还跟电视剧对比哪儿哪儿改编了,跟同学讨论。现在好了,看几章看不下去了,男的渣女的也自作自受,9块钱把书卖了。

  @2IceLa

  我能说当年看过明晓溪的会有天使替我爱你,悲伤到不行,然而现在回想,我连主角的名字都已记不清了……

  4.

  走错片场型

  @左村星

  《金瓶梅》。

  等等,

  为什么读《金瓶梅》会泪流满面?

  @牧马清孤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逼着自己做完了一本,出分的时候那真是泪流满面。

  @九七年腊八

  高中看的最多的应该是《看天下》的杂志,课间或者一些并不想听讲的瞬间(这样不太好,哈哈),杂志太大了,要在上面遮很多试卷,考试成绩出来,我就哭了。

  @喜欢的人很温柔

  只有作业书才能使泪点高的我泪流满面。

  @季诗的诗不在家

  《虹猫蓝兔七侠传》,被吓哭,迄今为止不明白怎么被吓的,嗝。

  @仲秋已从良

  《龙门专题》,此后不会再碰第二次了。写的真是头皮发麻。

  @法棍小菠萝

  前两天看腾讯传讲3Q大战的时候都差点哭了。

  @小肥雪大船长

  《城南旧事》然而现在看仍泪满春衫,不,最近泪流满面的应该是星火六级真题。

  @冬青君

  录取通知书。

  @那时雨o

  《王后雄》让我流泪!!

  @JellyAiko

  看完小四《夏至未至》哭得跟□□一样,然后复读的暑假里做完一整本疯狂英语语法后英文成绩飘升后也哭得跟□□一样。

  @凹椒

  让我泪流满面的,数学的五年模拟三年高考,夜夜哭日日哭,哭完了还要继续学。

  @___Bubbles

  当然是《语言学纲要》啦!

  @小狐狸dOvOb

  看...政治课本...背不下来的悲伤。

  【话题互动】

  在留言区,说一说“那些曾让你泪流满面的书,然而如今……”

  【推荐阅读】

  理想国“人间不值得”四部曲

  (哈哈哈哈哈哈哈主页君瞎编的)

  

  “别结婚”

  《单身女性的时代》

  [美]丽贝卡·特雷斯特

  《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是一部关于21世纪美国单身女性议题的纪实作品。作者特雷斯特聚焦这一群体,从近百个原始访谈中选取了约三十位女性的故事。当中有叱咤职场的女强人,有兼两份零工的单亲妈妈,有敢爱敢恨的女大学生。尽管她们的肤色、族裔多样,生活环境与教育背景不尽相同,但这些单身女性积极争取自身权益(选举权、堕胎权益),影响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单身女性正在这个本不是为她们设计的世界里,逐渐占据一席之地,是时候开启一个“单身时代”了。

  

  “别生孩子”

  《我的奋斗2:恋爱中的男人》

  [挪威]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与希特勒的野心无关,而是作者四十多年成长与生活的自述,六卷主题分别为死亡、爱情、童年、工作、梦想、思考。书中用流水笔调记叙平凡生活,直白坦诚,有着“自虐般的真实和琐碎”,又善于在日常细节中呈现动人的敏感。

  本书是《我的奋斗》系列的第二部,描写了主角卡尔·奥韦如何在第二段婚姻生活中不断切换自己的角色:他是充满着躁动的荷尔蒙、在爱河中追逐嬉弄的情人,是柔情蜜意、有求必应的陪产丈夫,是推持着三架童车壮观出行的新手爸爸,是不知如何应对岳母大人的蹩脚女婿,是在自己母亲的生日庆典上古怪致辞的好儿子——因为他也是凌晨或午夜独自在斗室写作的作家,这一切得以被生动记录。

  

  “别交朋友”

  《芬兰人的噩梦:另类芬兰社交指南》

   [芬]卡罗利娜·科尔霍宁 

  芬兰有个笑话是这样讲的,“一个内向的芬兰人和你说话的时候看着自己的鞋子,一个外向的芬兰人和你说话的时候看着你的鞋子。”

  我们的主人公——马蒂,一个典型的芬兰人,低调内敛,喜欢安静,重视私人空间。

  马蒂尽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的空间,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不用无聊的闲扯烦扰别人。可是,你或许也猜到了,有时候事与愿违。

  如果这本书能让你会心一笑,那说明你心里可能也有一个小马蒂。

  

  “人的困境”

  《单读17:人的困境》

  吴琦 主编

  这一辑《单读》讨论困境,结果我们发现许多答案最后都关乎勇气。我想这回答了前面说的,阅读到底是为了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很可能到最后,如果日常生活还有记忆,只会留下那些别样的生命态度。因为他们活得与你不同。

  云也退评奥威尔,说“奥威尔征收恐惧,熔炼成克服恐惧的力量”。诗人戴潍娜的演讲辞,“疼痛才是身体的重量,最初的人类一定是在劳动与疼痛的双重经验中成长为人”。孔亚雷介绍詹姆斯·索特的小说,“除了名声,真正让一个人伟大的是更为内在,更为高贵,同时又更为简朴的什么。那就是勇气。那是因风格而抛弃名利的勇气。那是完全投入并创造自我的勇气”。柏琳写圣彼得堡之旅,所有的作家、诗人都在虚空中向她大声私语,其中就有马雅可夫斯基:“你孤身一人,时常愤愤不平,急切地催促着命运,你知道,很快你就会快乐满足地投入到自己伟大的战斗中。”困境只是一种关于人与世界相对关系的知识,能够穿透它的,才是人的教益。所谓内在的危机——读书多了你会发现这危机是永恒的,从别人一再的对它的描述中,你会得到某种分担,甚至也开始认识、辨别和描述它,它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商业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chenteng@imaginist.com.cn

  转载:联系后台 | 购书:点击“阅读原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那些曾让你泪流满面的书,然而如今……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