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心中的“陌生人”
日期:2018-05-10 08:30:45 作者:周飞亚 来源:人民日报文艺 阅读:

心中的“陌生人”

  近日,何冰自导自演话剧陌生人》在首都剧场上演,成为我近年来看过最“烧脑”的话剧,没有之一。

  同一张脸不停地变化身份,同一个名字不停地变换容颜,一件明明已经发生的事凭空消失,一个不明身份的人突然自己怒斥甚至动手……这就是主角安德烈——一个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世界

  支离破碎不可理喻,犹如令人恐惧深渊

  阿尔兹海默症这个题材本不算新鲜同类话剧亦有不少。比如近年来多次来中国演出的西班牙库伦卡剧团的《安德鲁与多莉尼》,国家话剧院引进、王晓鹰执导的美国剧作家奈戈·杰克逊的《离去》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之作。但是,这些作品几乎都是站在旁观者角度,用健全人的目光审视患者,着重表现疾病考验下的亲情人性。《陌生人》却别出心裁地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展现了患者眼中最真实的世界。

  上一刻还和女儿以及自称是她丈夫陌生男人共进晚餐,下一刻女儿却说自己已经离婚五年了;明明正在家里等待护工上门,却发现进来的是医生,自己其实身处疗养院……安德烈被困在扭曲的记忆里,觉得世界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发生了巨大改变,却没人告诉他怎么回事;觉得自己的时间莫名被吞噬了,又仿佛他是在时间里跳跃。

  面对前一种视角的戏剧观众容易产生代入感,常常被感动泪流满面;后一种视角,则会产生一种间离感和新奇感。

  “陌生人”这个剧名,颇有深意。对于患者来说,不仅仅是亲人变成了陌生人,那样的自己,也是陌生的。曾经的安德烈是一名风度翩翩温和睿智父亲父女关系非常好。观众看到的安德烈却是一个并不可爱的小老头,他死倔,有些自私,常常怀疑人心怀恶意。他逢人就说自己最爱的是小女儿,控诉大女儿安娜觊觎他的财产,令安娜既尴尬伤心。他不记得,小女儿在几年前就已意外身亡。他拒绝承认自己需要照顾,赶走了三个护工,使一直在照顾他的安娜无暇它顾,无法拥有自己的生活

  一位豆瓣网友评论说:“作为曾经的阿尔兹海默症病人家属,这部戏里对病人病症的表现让我惊叹。大多数人只知道病人记忆力衰退,不记得人,但这只是表象。更严重的是因此造成的记忆扭曲和一定程度的妄想。”安德烈的形象,与通常更加温情脉脉人物塑造明显不同,却更为真实。

  《陌生人》原名《父亲》,是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弗洛里安·泽勒的代表作,曾获得法国戏剧最高奖——莫里哀奖最佳作品奖,以及英、美两国的最高戏剧奖——劳伦斯·奥利弗奖、托尼奖的最佳作品提名,评价极高。何冰虽是第一次当导演,但老戏骨就是老辣,出手就是精品

  引进版话剧,最容易出现问题便是翻译腔,几乎可以说是“十之八九”。其主要原因一是文化背景差异,二是语言本身的异质性。在影视剧普遍听原声的时代年轻观众对话剧的翻译腔也变得更为挑剔。难得的是,《陌生人》几乎没有这个问题。父女亲情和孝道,本就贴近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观;更妙的是,何冰讲台词,自始至终都是一口京片子,观众瞬间被带入了中国式的语言环境情感体验当中。倘若不是台词中不时出现的“巴黎”和“伦敦”,“安德烈”和“皮埃尔”,我可能完全忘记,这是一部外国戏。不过,这也暴露出一点不足:既然已用了京腔,为何不改得彻底一些,将外国的地名、人名一起本土化呢?这样的改编,并非没有先例。

  最后,关于这个剧名,还有个趣闻。不久前,赵立新演过一部叫《父亲》的话剧,何冰改名,原本也是为了避免观众弄混;没想到,何冰这部戏刚演完没几天,又有一部香港绿叶剧团创作的《爸爸》登上了北京的舞台——更巧的是,《爸爸》表现的也是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主题。相比于重复率如此之高的原名,“陌生人”三个字显然更直击主题,也更能撞进观众的内心

  本文发表《人民日报》2018年5月10日24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心中的“陌生人”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