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文化之亡,如文化人亡
日期:2018-03-12 10:14:20 作者:介子平 来源:杂文月刊 阅读:

文化之亡,如文化人亡

  文化之亡,如文化人亡

  站在时光等待,沿途有谁历经。千帆过尽,万人照面,到头来一切成空,孤零零独行

  雨落烟花,一眼秋歌,萧红走到临终,眼底离恨,床榻寒心,纸片上留下凄怆一句:“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身先死,不甘,不甘!”这位“第一苦命女子”,情感波折,屡遭抛弃,所依赖者,非命运救星,皆悲惨根源。不甘又如何,奔跑又如何,反正前面也是雨,婚姻中的女性未免委屈世间致美相遇,擦肩而过时,尴尬突如其来,致美誓言,皆谎言,皆心灵砒霜。命运安排成长的当间,必搭配出诸多不顺心刺激之,折磨之,此乃规律,但此搭配对于小女子而已,未免过了头,搭上了卿卿性命

  别人看杨绛,全身而退,极尽哀荣,其并不以为然,“在这一生,这个世界是否曾温柔相待过我?”《我们仨》作于鲐背之年,满是西风寒露感觉,其曰:“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样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很想翻到人生最后一页,看看那个陪伴白头者是谁,却见空无一人情绪疲惫,痛之领悟,心累到一定程度,连计较的力气都没有了,也不再逃避愁苦,庇护不幸想得到拥有,得不到者释怀,人生哪有这般如意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然同道者例外,陈寅恪祭奠王国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格调,是文化人的持守,但有损失,如丧考妣。“文革”中,吴宓成为批斗对象,昼无天日,夜无灯火学生不再称其为先生,而他又是一个特别在意师道尊严者。某日街上,一青年见吴宓尚存活人世,遂趋前恭敬称之“老师”。吴宓顿时热泪盈眶,掏出十元纸币,执意送之。“很久没人叫我老师了,感动,你一定收下,否则,我心不安宁。”最不擅长做的或是挽留,一个个却偏要走,师道之不存,人心之不堪。

  俞平伯教书清华时,聘有一笛师。课余常拎篮,与妻并笛师至圆明园废墟中吹唱消日,据张中行回忆:“记得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的一个夏天,我同二三友人游碧云寺,在水泉院看见俞先生、许夫人,还有两位,围坐在茶桌四周唱昆曲。”远山如黛,寒烟柳翠,纵使记忆抹不去;心隔红尘知音无觅,谁家玉笛暗飞声。闻之悠然,也凄然,美到极致,月下花影,故人故国,定含有没落气息。钱穆则好箫:“余好吹箫,遇孤寂,辄以箫自遣,其声呜呜然,如别有一境,离躯壳游霄壤间。”咿咿呀呀中,渐有所失。三秋挂叶,随风颤抖,复兴昆曲,说明昆曲没落了,复兴京剧,说明京剧没落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正在兴旺,何来恢复。

  顾炎武有亡国亡天下之说,文化亡,则天下亡。“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钱谦益《后秋兴之十三》所云,盖指文化之亡。文化之亡,如文化人亡,文化之亡后的文化之人,“在自己祖国,寻找祖国;在祖先土地流浪四方”。

  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政客如此,文人亦然。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人是如此的脆弱而不经摔打。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文化之亡,如文化人亡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