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杨小米19881月底,我又在北京呆了一周,周五晚上,天一来酒店找我,两个人在一起聊工作或者一起工作。
天一和我开玩笑:“一起租房子,同事没有和我合租的,就怕我半夜拉着人家聊工作。”
天一93年的,大学毕业1年半了,是在北京努力扎根的年轻人。她经常自愿加班到十一二点,晚上8点下班都是早的。
不仅仅是为了在北京能够生存下去,还因为她把工作当事业,想努力实现心中的梦想。
她不想年轻时不奋斗,碌碌为为地把一生活成一天,总要取得什么成就。
但家人不是特别能理解她,一方面为她可以赚很多钱贴补家里而高兴,另一方面希望她找一份轻松一点赚钱多的工作,实在不行,就劝她回老家。
最初的时候,天一还会笑着反问几句:“妈,哪有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
父母和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同,看问题的方式自然也不同,在他们抱怨多次天一加班,不换轻松工作后,天一就有点控制不住情绪,加上工作压力非常大,和妈妈大吵了一架。
事后,她想起来就有点内疚,又打电话向妈妈分析了她留在北京奋斗的艰难与不容易。
我一直认为有时候矛盾、吵架从来不是坏事,而是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父母也不是玻璃人,当他们知道你在做什么时,更能理解你。
每一个走到大城市的小镇青年,都可能面临很多和父母观念的冲突。在老家,亲戚之间有什么事情,大家都会互相帮忙。
当天一在北京独自一个人搬家时,妈妈曾提议让天一在北京的表哥帮忙。
天一拒绝了,并分析,你看找搬家公司170块钱(东西少,也近),而找表哥,耽误他半天时间,让他受累,请他吃饭花300多块钱,主要还欠一个大人情。
如果亲戚之间需要走动、联络感情,平时找机会喝喝咖啡、吃饭就可以了,在大城市,每个人时间都很宝贵,需要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当有观念冲突时,天一都会和家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家人也开始理解,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要想在大城市扎根下去是多么不容易。
自此,妈妈问她是不是在加班,如果她说“是”的话,妈妈便不再说话。
可有一天,加班后,走出公司,打开手机,看到妈妈十点半发来的微信,“你还在上班吗?”
她想到了很多事情,现在年末了,二房东不租房子了,她又需要搬家,不到2年的时间,这已经是第四次了。
但年末工作那么忙,房源也不好找,换房子,就要提前租,加上过年,要空一个月,多花不少钱。
马上回老家过年,她还要给家里钱,帮衬一些,给亲戚朋友买礼物,反正算下来,又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等于2个月的工资没了。
小时候,天一奶奶是接生婆,爷爷也特能吃苦耐劳,家里的经济条件很不错,但后来,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从此不能干重活。
爷爷又去世了,生孩子也开始去医院了,家里的经济变得很困难,她读书的钱,都是妈妈辛苦打工赚得钱,有时候甚至要借点。
那时候,她对赚钱就有了不一样的执着。虽然,钱并不是万能,但却能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问题。
她拼命工作,总觉得自己的努力还不够,就是希望一家人的生存问题得以解决,让父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她不是没有想过听从母亲的建议,去老家找一份工作。但她仔细盘算过,小地方的开销小,收入也少,又更加注重关系。
要是真的安心去工作,赚到的钱也只能勉强养活自己,更何况还要补贴家里。
她别无办法,只能选择待在大城市,实现梦想的机会更大,工资相对老家来说,高很多。如果对钱的规划合理,通过努力,真的能够攒下一笔钱。
曾经听过中国校园戏曲创始人黄会林先生说,“我愿你们不要成为女汉子,要成为女孩子,多心疼自己。”但对着天一,我完全没办法将这句话分享给她。
我们都想成为公主,女孩子,但现实却让我们成为女汉子。我知道这是每一个年轻人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谁的生活都不曾容易过,但我们又依旧义无反顾地冲向前方。
我一个朋友,35岁,倒真不缺钱,但有理想,想要做成一些事情,于是,他开始创业了。
创业初期特别忙,妈妈抱怨了几次,便来北京住了十几天,但他只陪着吃了一顿午饭,几顿晚餐,很多夜晚,回到家都12点了。
妈妈也理解了他的不容易,原来他说工作忙不是骗人的。
仿佛工作就成为我们的一切,可是它确实是我们想要的一切的基础。
没有工作,便没有经济来源,没有钱,我们谈不了“诗和远方”。更何况,人活着,总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年轻的时候,我们有太多的无奈,我们想要陪着家人,却放弃不了工作。
我们知道,我们必须独自承担起生活的重压,父母老了,我们需要成为他们的依靠。
我们都有想去实现的理想,但现实活脱脱的责任与担当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别无选择,除了负重前行,只能选择坦然面对。
奋斗的过程,充满选择与取舍。我们爱自己的家人,只能选择以离开他们的方式去创造更多可能性。也许“留守”这个词不仅适合于儿童,更适合于我们的父母。
我又想起了自己,这些天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多些时间出来,去陪家人打牌。但是,我有很多工作需要处理,只能在夜间挤出时间去陪家人。
我时常在想,奔波挣扎一辈子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仅仅是钱,那我们的亲人又算什么;如果是感情,那我们何必在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只忙碌赚钱。
但后来,我明白了。我们无法对父母的需要随叫随到,除了对父母说漂亮的话语之外,没有钱,很多时候更难以满足父母的要求。而我们忙碌赚钱,不过是希望在面临生老病死的时候,能有更多抉择权。
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父母生病而连检查治疗的钱都付不起;我们让家人享受天伦之乐,让他们与孙子们一起愉快的生活,但养孩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最起码的需要钱。
我不想在这样的无奈中感慨,我和天一说,你一定要帮着父母找到他们自己的生活焦点。
我们每一个人首先都要能够独立的生活,一个人也能好好的生活,这不是冷酷,而是生活不易,谁也不知道明天发生什么,一个人只有足够强大,才不会怕任何意外。
父母和我们自己都没有想象的那么脆弱,这么多年,什么风雨没有经历过。我们也不要过于担心与内疚,做应该做得就可以了。
人的情绪阶段性的,偶尔发生了什么事情,感慨一下,都没有关系,但在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不能停下奋斗的脚步。
青春就这么几年,不用来奋斗,那用来干什么呢?
- END -
▼
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原生家庭”成为背锅专用词
我博士毕业,30万住房补贴,年薪3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