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素颜如水朗诵
每天一本书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姥姥语录》。
在时间碰撞的地方相遇,在流星划过的时刻分离。世上最化不开的情,是血浓于水。世上最难以忘怀的温暖,是姥姥的爱。
该书的作者曾是著名主持人,她曾连续多年和赵忠祥一起担起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的重任,她是赵本山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表白”的“梦中情人”。90年代电视在中国最流行、最火热之时,她凭借其亲切的话语、朴实的台风、出色的主持能力赢得全国老百姓的喜爱。
她是倪萍,中国一代人荧屏上的记忆。
2004年,她离开央视,渐渐淡出大众视野。这些年她做什么去了呢?
2010年,倪萍出版了一本书,这是她在《日子》之后出版的第二本书,名字叫《姥姥语录》,她凭借这本书获得了“冰心散文集”的奖项。
《姥姥语录》不是一本讲倪萍个人经历的书,而是一本讲述一位来自农村的平凡老人的书,这位老人活到99岁高龄,她不识字,但她口中常常吐露出极富哲理的话,言语虽朴实,但充满智慧,细细品之,回味无穷。
这位老人是倪萍的姥姥,是从小陪伴倪萍长大的人。
2008年,倪萍的姥姥去世了,倪萍开始写书,开始记录姥姥生前那些令她难忘的经典的话语。
这些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一位经历了近百年沧桑的老人最真挚,最实在的人生经验,读来不仅叫人倍感亲切,还引人深思。
这本书中的每一个句子都是倪萍从心眼儿里掏出来的,她诚恳而直率地表达了自己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而这份情感,恰恰能与读者的心灵共振。
书中处处呈现了倪萍和姥姥之间深厚的情感,写到情深处,叫人心痛,叫人落泪。写到动人处,叫人窝心,叫人感动。
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姥姥语录》一书中一些经典片段。
人活到99岁,需要熬过多少坎儿?
生于世间,我们都害怕衰老,害怕死亡,同时却又在日常琐碎中消磨着生命的激情,在挫折苦难面前畏惧逃避,在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每一天,我们痛苦着,抱怨着。
人生漫长,但有时忽然回首,却又发现大半辈子就这样过去。
我们不停地思索着活着的目标、意义,却始终找不到方向。我们迷茫,无所适从。
如果能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就好了,如果能有一种力量一直支持着自己走下去就好了,如果能永葆青春,长命百岁就好了……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盼望着吧,但从来没有人能给自己那个确定的答案,真实的生活与学校考试不同,每一步都要自己掂量,思索。
可倪萍的姥姥,一个来自旧社会,裹过小脚,目不识丁的老人,却对生活乃至人生中大大小小的事都有自己清晰的见解。
《姥姥语录》中写道:
“姥姥是我家的一杆秤,遇到啥事上姥姥的秤上称一称,半斤八两所差无几。
姥姥走了,留下了秤。
姥姥的秤有两杆,大秤,小秤。她的大秤是人人都可以秤的,叫公家的秤,是以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公平为准星的,小秤是自家的秤。大秤、小秤的秤砣分量相差很大。”
姥姥看人看事,是非观分明。
姥姥说:“你先说什么样算好什么样算坏?坏人身上有好,好人身上有坏,没有坏透了的人,也没有好得一点儿毛病也没有的人。”
许多童话、寓言中,都有一位“智慧老人”的角色,他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论有什么困惑,只要问他,一定会有满意的答案;无论遇到什么烦恼,只要找他,准能解决。
姥姥就好像这样一位“智慧老人”,在倪萍的笔下,姥姥总是妙语连珠,好像什么问题都能回答——只不过是用她自己的方式,用她在时间的长河中磨砺出的那颗温暖、善良、柔软的心来看待问题,诠释问题。
姥姥总是能用心中那杆秤给事情做一个丈量,给问题一个平衡,无论多难过、多委屈、多想不开的事,经过姥姥一丈量,似乎就能看开,放下了。
姥姥的“辩证法”可以给很多人启示,她不说大道理,说的都是生活中那些平凡的小事,但却能以小见大,化解我们心中的疑惑、疙瘩。
如今,倪萍将姥姥的人生智慧浓缩于书中,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就像和倪萍的姥姥聊天,聊着聊着,很多烦恼的事就随着姥姥的一句句“名言”,迎刃而解,烟消云散了。
令人惊讶的是,擅长主持,文字功底很强的倪萍还有另外一项天分——绘画。
初见倪萍的画,你一定会惊讶,她作品极具专业水准。叫人很难相信她曾因主持闻名全国,你不免会猜想主持工作是否埋没了一个十分具有潜力的画家。
倪萍达到今天的绘画水平,全凭自学,若说还有别的,那凭的就是姥姥接连不断的鼓励了。
姥姥正是倪萍绘画的“启蒙老师”,尽管姥姥本人不会画画,但最早倪萍在灶台上用小树枝画画时,姥姥就从不吝惜鼓励,说倪萍“画啥像啥”。
没读过书的姥姥,却深谙教育之道。她说,孩子是夸出来的。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把一个人一辈子抬起来。
姥姥是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姥姥语录》一书中,就收录了倪萍41张小画,每张画都渗透着她对姥姥的思念。
踏过痛苦
姥姥一生中最难过去的坎儿,大抵是她的小儿子——倪萍的小舅——英年早逝的事了吧。
姥姥最疼她的小儿子,可某天夜里,部队忽然传来噩耗,说姥姥的小儿子为救战友,不幸牺牲。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突如其来,这大概是生命中最难承受的创痛了吧。
倪萍的小舅去世后,倪萍的姥爷过度悲痛,只能靠酒精度日,他一度有一些疯癫,本来最心疼院子里一花一草的他,甚至有一天爬上房顶,将屋顶上的“婆婆丁”拔得一毛也不剩。
看着失态的姥爷,姥姥也只能悲叹一声:“好哇,把房子拆了能把儿子换回来,也上算啊!”
小舅去世后的那年,又赶上他的生日。姥姥还像往年那样:
“……姥姥一如既往地早起做一锅打卤面,中午蒸上大馒头,晚上包顿肉馅的饺子。
不提也不说,谁都知道这是为小舅做的。刚强的姥姥就这么挺着……
只是吃面的时候,姥姥把碗扣到脸上了,半天放不下,任凭泪水往面里流淌。面里盛不了了,泪水又顺着碗滴到桌子上。”
《姥姥语录》中的这一段,叫人读之落泪。姥姥并不总是“智慧老人”的形象,她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
书中提到,姥姥骨子里其实也有传统农村老人“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她一直最疼小儿子。
姥姥不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总是“以德报怨”,所以她这辈子也受了不少委屈,吃了很多亏。
姥姥年纪大了后也有糊涂的时候,倪萍为了让她更新旧衣服,骗她说单位收旧衣服,100元一件,姥姥听了后欢天喜地,收出57件衣服,还把倪萍单位收衣服的事说给许多亲戚听。
姥姥思念小儿子,常常说小儿子回来过,在什么什么时候,什么什么地点回来过,说得有些迷信色彩……
看到这些,读者会发现姥姥并不是一个完美的、通晓一切的“智慧老人”,她只是一位非常普通的老人,正因如此,在读《姥姥语录》的时候,我们会想起自己的姥姥,想起自己经历过的许多事。
可能初次听闻一个人活了99岁时,我们一定会认为这个人一定每天笑口常开,从来没烦恼,没病痛,他们一定有超凡脱俗的智慧,一定和我们普通人不同。我们相信,一个人能活到99岁,一定有什么秘诀。
但姥姥并没有比世上其它人幸运,她经历过贫穷,也经历过一个女人、一位母亲最难以承受的生命之痛,但她一直在用自己的爱、体谅、慈悲化解着这些痛苦,这些痛苦都在她心中消解了。
姥姥说:“房子没有梁早晚得塌了,人要是没有人帮着,你有多大能耐也活不起呀!”
一次,姥姥家的老房子要上梁,算上外请的木匠,帮工的邻居,家里预计要来十几口人。
姥姥从前一年就开始准备麦子面,房屋上梁那天,鸡刚叫她就起来蒸馒头,蒸了足足一百多个。
结果到了中午吃饭时,除了几个外请的木匠,别人都走光了,六大笼屉馒头,每一个都是姥姥从牙缝里省出来的,结果别人还没吃。
剩下的馒头,姥姥挨家挨户地送,偏没留给自家一个。
秋天收成的时候,姥姥家门口的苹果树结了1000多斤苹果,姥姥不仅都分给了邻居,还要在天黑后才去送。
倪萍问姥姥为什么天黑后才送,姥姥说: “有和咱们近的,也有和咱们远的,有咱欠人家情大的,有欠小的,咱这苹果也就分大筐小筐,天黑了大筐小筐不就看不出来了吗?邻里之间就怕个厚薄,本来小筐就挺高兴的,一看那家是个大筐,你这小筐就变味儿了,变成意见了,好心就办了坏事。”
姥姥不是精于算计,而是凡事都考虑别人,哪怕可能会在别人心里结一点儿小疙瘩的事儿,姥姥都不做。
如今的我们,可能会轻视“凡事为别人考虑”的思想,这是种会叫自己吃亏的人生观,也许只有单纯年代的单纯的姥姥才会这样坚信着: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
但倪萍的姥姥终究熬过了99年的人生,在漫长的岁月中,她经历过无数次“好”,也经历过无数次“坏”,好好坏坏叠加在一起,像波浪一样形成她的生命。
因而她才能有一杆那样好用的天秤,这杆天秤的准星那么精,姥姥也对什么事都看得那么清楚、坦然。
这样看来,姥姥这种单纯的人生观究竟是对的吗?
倪萍没有在《姥姥语录》中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她说:“也许姥姥说得对,也许姥姥说得不对。”
也许读过这本书的我们会有自己的思考。至少我们能从书中了解到,倪萍的姥姥活了99岁,并不是一直一帆风顺,而是一步一步地踏过了无数痛苦。
这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老人,或许比起许多“成功人士”,更有资格指点人生。
血浓于水
《姥姥语录》是一本讲亲情的书。
亲情不好讲,因为亲情不似爱情那般充满浪漫,也不似友情那样能讲出许多如“高山流水”那般的世间奇缘。
亲情是平淡的,但时常充满了沉重。亲人之间存在着一出生就注定的缘分,有着一辈子无论如何也扯不断的千丝万缕的羁绊,爱也好,恨也好,一生都甩不掉。
谈到“孝顺”二字,不知大多数人会想到什么?表面上,我们想到了“常回家看看”,想到了“多一点陪伴”,想到了“努力工作挣钱回报亲人”,想到了逢年过节的红包。
但“孝顺”盘旋在很多人的心中,相信其实还会带来另一层情感——我们不愿提及,不愿承认的情感。
常能看到电视上为“谁来照顾老人”而打成一团的一家人,有时老人就在身边坐着,一家人就开始谈论起“百年之后”的事,谈论起遗产分配的事。
世上有太多人承担不起“孝顺”二字,有太多真实的事件摧毁着我们对亲情的幻想。
亲情是不好讲的,因为我们讲到亲情的时候,往往有太多难言之隐,太多深藏心底的话难以表达。
“孝顺”二字人人都能提,但并非人人都会做。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简简单单两个字,做起来却太难。
我们算计着时间,分配着精力,想着今年过年给父母多少钱,买什么能叫父母满意。
我们长不大,一辈子不愿面对父母老去,有朝一日会离开我们的事实。
在《姥姥语录》中,倪萍和姥姥的关系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亲情的范本。
这本书并不是教你如何孝顺,也不是教育你要孝顺,只是字里行间,许多地方能勾起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姥姥97岁了,昏睡的时间变多。倪萍坦言,怕姥姥死,于是她开始给姥姥安排“工作”,先是请姥姥帮自己叠报纸,有“工资”,15元一天,后来又让姥姥帮忙剥瓜子,告诉姥姥这是要“出口到欧洲”的瓜子。
面对倪萍安排给自己的每一份工作,姥姥都认真对待,报纸叠了一沓又一沓,瓜子很快就剥了几大桶,吃不完,还要偷偷分给朋友。
姥姥醒着的时候几乎都在“工作”,她是那样小心翼翼,一点一点地努力着,因为她真的觉得叠报纸、剥瓜子可以帮上家人的忙。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讲述着倪萍和姥姥之间深厚的情感。这不是“孝顺”,而是“爱”。因为这一切都是自然的,所以才会那样触动人心。
“孝顺”二字,之所以很多人承担不起,或许不是因为承担不起辛苦、麻烦,而是因为不愿面对,不愿意承认,自己所爱的人真的老了。
读《姥姥语录》,一定要准备一盒纸巾。
书中没有华美的言辞,都是大白话。可就是这些大白话,煽动我们的记忆,触动我们的灵魂。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全部内容,这是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第五十四本书。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关注慈怀读书会,每天读完一本书,把自己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文:张霓:北京长江新世纪策划编辑。
今日话题姥姥的话,是我们心里最深的记忆,看完这篇文章,你对亲情是不是有了新的理解?有什么想对姥姥或者家人想说的话?赶快写在评论区。
所有渴望坚持读书、改变自己的人
欢迎加入慈怀每天一本书交流群
长按以下助手二维码
与百万书友交流讨论,组队读书
▼
《姥姥语录》姥姥是一位普通的姥姥,是一个家家都有的老人,她的事都是日常琐事,读起来却尤为动人,仿佛自己的姥姥就在眼前。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姥姥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