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个春秋,一刻不曾违心
——
都说魏晋风流,狂狷不仕,“竹林七贤”个个活得潇洒,肆意酣畅;也向往盛世大唐的恢宏壮阔,李白斗酒诗三百,王维书画藏意趣;还曾心仪宋朝韵致,东坡的达观豪迈,辛弃疾的英雄气概……
泱泱华夏,滚滚长河里,耀眼的人如仲夏繁星,数不胜数。后人随便翻开书,一捞一大把,庄周、陶潜、阮籍、白居易、唐寅……然而,这些创造过无数文坛佳话的才子佳人却大多在仕(儒)与不仕(道)之间摇摆不定,像个铜钟上的摆锤。
说起坚守自己本我,且一生不违的名人并不多——明末清初的金圣叹算一个。在历史长河中,金圣叹是一颗刺眼的明星,他放出的光狂放、癫狂、标新立异。在自己的53年个春秋里,在坚守本心这件事情上,金圣叹似乎一秒都没有怀疑过!
“美髯公”目光坚定
对四书五经无感,就喜欢“闲书”
——
无论什么时代,坚守自己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凭什么认为自己是对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为何不退?天下读书人都以考取功名为第一目标,你干嘛不考?这些萦绕在无数寒窗苦读人脑海的问题似乎从没钻进过金圣叹的脑袋。
1608年三月三日,一个声啼哭打破了明代黑云压城的阴郁气氛,在苏州城里,一个注定惊世骇俗的娃娃诞生了。他名叫金采(后改名金圣叹),幼年贫困孤独的生活养成他桀骜不驯的性格,他9岁入私塾,勤奋刻苦,不喜四书五经,却对《水浒传》《西厢记》等闲书入迷。
水浒英雄的故事在他心里早早埋下了叛逆的种子。成年后,圣叹考中秀才,但孤高自傲的他对科举的态度就两个字:蔑视。他先后参加科举有4次,前3次像是拿自己的人生开玩笑般都考试故意得零分,第4次拿到了第一。
金圣叹书法
年纪轻轻,那科举开涮
——
15岁那年,金圣叹第一次考试,题目是:西子来矣,论证西施救国一事。本来考三天的试卷,金圣叹答了3分钟。他写了一首打油诗“开东城,西子不来;开南城,西子不来;开北城,西子不来;开西城,则西子来矣,西子来矣”交卷。结果可想而知:零分。
第二次科举的题目出自《孟子》,“此则动心否乎?”。圣叹的答卷还是那样出类拔萃,他写道“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葭苍而外,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否乎,曰:‘动动动动动动动……’”一连串39个大黑体“动”字。
金圣叹的意思是,孟子四十不动心,孔子四十不惑,但四十岁之前“动”了39次。可想而知,看到答卷的主考官气得吹胡子瞪眼,零分。
第三次,题目“孟子将见王”,他的答卷将极简主义做到了极致,卷上就写一个字:吁。第一二次,他还写打油诗,写了39个动,到这次……主考官也很好奇,找来一问。答曰,“孟子将见王,一定是骑马去,见到王第一反应当然是勒马了,于是‘吁’”。
瞧不起三连击
“装神弄鬼”
——
拿了三次零分后,金圣叹觉得“老这么搞也不是办法”,于是改名金人瑞,又去考试。不同的是,这次他用酸腐的八股文中规中矩地答完了题,引用了很多圣人的名言名句。结果一出来,众人惊掉下巴,金人瑞乡试第一名。他实实在在地把科举制度玩弄了一把,“不是老子不行,是老子根本没把你科举放在眼里”。
为了生活走上“邪门歪道”
洁身自好者内心的隐痛谁懂?
——
金圣叹放弃当官的机会是愚蠢吗?不是,在官官相护,腐朽黑暗的朝廷,金圣叹生于底层,对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他知道自己做不到“同流”的,孤高自傲的他也不屑于与之为伍。另外,看到封建八股对人性的摧残禁锢,他作呕还还不及,怎么能去做一丘之貉?
去考试科举,他是为了证明自己,身处不洁的时代又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傲岸,以求无愧于心,无愧于他用无数无厘头的行动来掩藏的真心,金圣叹选择戏弄完科举之后,就潇洒地走开。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以,他向往庄周的梦蝶,欣赏杜甫的忧国忧民,赞同水浒英雄自下而上的反抗,认可《西厢记》是歌颂爱情而不是淫秽……他就是要特立独行,就是要逆鳞,去做夜空中那一颗刺眼的星星。
《西厢记》
删《水浒》50回
——
明末清初,时局动荡。皇帝老头不给言论的自由,抑制读书人的思想,身为读书人怎么办?金圣叹另辟蹊径——去评书。他把《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并称为“六才子书”,发愿要逐一批注。
首先,拿最爱《水浒传》开刀,他厌恶宋江,对好汉后来的凄惨命运也不满,于是大笔一挥,删去后50回,还模仿施耐庵的口吻写了序言。他这一删一序,让70回版的《水浒》流行了300多年,后人被蒙在鼓里300年不知有120回版的《水浒》。
第二个“遭殃”的是《西厢记》,金圣叹爱之心切,批得如痴如醉。他不仅评论,还大改情节,如此胆大妄为的举动令同时代的文人咋舌不已,金圣叹批注版的《西厢记》被无数人炮轰。不过炮轰归炮轰,他批注的《西厢记》就是有市场,连顺治帝都喜欢他这一版。
《水浒传》
给书籍排名后,又评历代文人
——
金圣叹最目中无人、目中无原作的一件事不是删《水浒》,改《西厢记》,而是给天下书籍排座次,在他看来,中国著作云云,《离骚》第一、《庄子》第二、《史记》第三、《杜诗》第四、《水浒》第五、《西厢记》第六,合称“六才子书”。
此排名一出,李白、王维、韩愈、曹植……等人的真爱粉坐不住了,指着金圣叹的鼻子就骂:“胆大妄为、斯文败类”,外界骂得越是热闹,他越心如止水,一副不屑与之辩解的神气模样。
给作品排名次还不过瘾,批着批着,他还评价起历史人物来。都说最毒妇人心,但最毒的还是金圣叹这张嘴:他说刘辰翁奴颜媚骨,说苏轼没大局观,说晏殊的才气如“痴狗咬块”,点评一针见血,稍有不慎,就会落入沽名钓誉的范畴。
不过,金圣叹的狂是有真才实学为底气的,点评著作和文化名人不过是活学活用,发表个人见解,你不赞同,可以起来辩驳啊(施耐庵的棺材板盖不住了)。说读书人最欠,心中愤愤不平就要说,路见不平就要拔剑相向!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跟从着自己的内心去活!
“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
——
脾气如此硬,其实也没少给他带来麻烦。梁簌溟说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忍、牛皮糖、温炖汤,大家深谙明哲保身的道理。而金圣叹这种“对着干”“出头鸟”的行为,到最后受伤的一定是自己。
瞧不上的人,他谁都不忍。金圣叹的舅父钱谦益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在朝廷任职,动乱时期,皇帝一换又换,钱谦益的主子也跟着换,墙头草,随风倒,以此保住官职、荣华富贵。
在这舅父80大寿的时候,金圣叹和母亲被迫去祝寿。酒席上,钱谦益的屁股已经被同僚们拍得鲜红生嫩了,见到大才子金圣叹来,众人要他写祝词。圣叹闻言,也不拒绝,饮了一杯酒,写出一副对联: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可以想象,他舅父那气得发光的脸,都能当灯笼用!
“别以为是我舅,就要表扬你”
为民请命,反被诬陷入狱
——
在权势和金钱面前,人会矮上三分,面对诱惑,面对未来身份的提升,仍然能坚守自己的人纵观历史也寥寥无几。文人的气节、骨气大多会被生活磨损得圆滑,失去棱角。在权贵面前不动心,在亲我面前依然保持浩然正气,金圣叹是个特例。
不仅坚守自我,碰到衙门欺压平民的情况,他也奋起反抗。1661年,苏州吴县一新县令上任,大肆搜刮,把赈灾粮食高价买给农民,弄得苏州怨声载道,为镇压民愤,新县令还打死了一个平民。
金圣叹得知情况,带着百姓去孔庙大哭,请求罢免新县令。岂料官场官官相护,金圣叹不但没告成,反而被污蔑“鼓动谋反”,连金圣叹在内一共18位名士被判处死刑,秋后问斩,史称“哭庙案”。
“哭庙”
金圣叹之洒脱,举世无双
——
百姓受冤,金圣叹率众人去孔庙哭诉,到自己受冤被判处死刑,金圣叹却一点不为所动,好像他早已置生死于度外,身陷牢狱,依旧从容。常言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已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候,若是换做常人一定悔恨不已,但金圣叹不是常人,他一滴眼泪都没落。
他在狱中,面不改色,依旧是那般气定神闲。要说遗憾的话,还是有的,金圣叹曾发愿要批完“六才子书”,入狱前只评了两部。这是金圣叹的遗憾,也是后来读者、文化人的损失。
囚于狱中,曾经的对头都等着看他的笑话,看他哭哭啼啼的可怜样。然而,金圣叹并未让他们如愿。坚定的金圣叹从未为自己的决定懊悔过,面对生死,他坦然、释然。从他的遗书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纯粹的金圣叹——“花生米和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如此洒脱,世间再找不到第二个。
昏聩时代的良知——金圣叹
——
1661年8月7日,法场上,秋风瑟瑟,见儿子哭成泪人,金圣叹安慰道,我出一个上联,你来对——莲(怜)子心中苦。儿子泣不成声,没心思对对联,于是,他自己对出了下联——梨(离)儿腹内酸。如此诀别,仅仅十个字,父子心意相通,感人肺腑。
刑场上,披枷带锁的人18个,皆瑟瑟发抖,唯独53岁的金圣叹步履从容,他接过送行酒,仰头痛饮,喝完大呼,“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令牌落地,金圣叹又说不想看到同伴被砍,要求先砍自己,还说耳朵里有银票。
听说有银票,刽子手动心了,手起刀落,两个耳朵里滚了出来,打开一开,只见一个写着“好”,一个写着“疼”。这一刻,在这玩世不恭的金圣叹面前,整个秋天黯然失色。砍掉的是金圣叹的头,疼痛的却是整个时代。
一生53个春秋,直到最后一刻,对坚持本心,对自己玩世不恭的态度,金圣叹从未有过片刻迟疑。在世道昏聩的时代,他始终是清醒的那个人,也始终是阔达的那个人。
他玩世不恭,他达观透彻,他放浪形骸,这些都不过是金圣叹对抗那个麻木不仁的时代的武器。在所有幽默、所有恶搞、所有不屑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最清醒的金圣叹,一个不愿意随波逐流、不愿意人云亦云、不愿意放弃坚守自己本心的金圣叹!
·今日互动话题·
金圣叹给文化名人排座次“六才子书”,
在你心里,谁(或谁的著作)排在第一位?
---
图片资料来自网络,有礼有节微杂志编辑
暂不支持转载,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