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三点一弯钩↑↑↑
小文在上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周,妈妈就被叫到学校,班主任向妈妈细数了小文的种种不是,而且给小文贴上了“问题儿童”的标签。
妈妈来找我的时候,极其慌乱,从心理上压根不认为孩子有什么问题。根据妈妈的描述,小文最让学校老师头疼的是:无视课堂纪律。
过了一个月,我正式接触到了小文,孩子告诉我:“ 我在学校一个朋友都没有,很多人联合起来打我,老师让我一个人单独坐一张桌子……”
我观察过小文在课外班上的表现:
当大家都在安静地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小文总会想出各种各样的方式扰乱课堂秩序,有时候他会用言语挑逗别人——他会说“某某某,大坏蛋”;
有时候,他会用手指头拨弄旁边小朋友的衣服,并发出“嘿嘿嘿”的怪笑;有时候他洗完手回来,把手上的水甩到别的同学脸上;
有时候,他会拿笔在别人正在写的作业本上乱涂乱画;有时候他会捏女生的小脸蛋……
这些被打扰、欺负的小朋友只好告老师,一般情况下,老师也只是训斥、罚站、威胁或者将他逐出教室。
这些不仅对他不管用,而且会让他变本加厉,他经常对老师说:“哼,我凭什么要听你的?你拿我是没办法的!”
这样的孩子其实不少,如果我们用心感知一下,就会发现他们会对自己有这样的定位:我是世界的中心。
因此,他们有着这样的心理语言:世界的规则是我定的,我才是老大,你们都得听我的,你凭什么要求我,你算老几,我偏不听。
他之所以不断地打扰别人、挑衅别人,就是要确立自己的中心位置。
只有让其他人都不安,大家才能围着他转,他才能感到自己是中心,才觉得自己存在,才发现自己重要。
如果他安静下来,遵守规则,他会极度不安,因为这个时候他找不到自己,感觉自己被淹没了,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所以为了彰显自己,找到自我,获得安宁,他就打破规则,制造各种麻烦。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个孩子非得通过扰乱秩序、挑衅别人才能找到自我价值、获得安宁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感的需要,从婴儿开始,我们就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总是想各种各样的办法获得自我价值感。
一个人追求优越感的方式在5岁之前就形成了,在家庭养育过程中。
当孩子获得优越感的某种方式被不断重复千百万次的时候,这种方式就被固化了下来,形成了孩子以后追求优越感的心理机制。
小文是独生子,家境优越,从小由妈妈全职抚养。爸爸二婚,年龄比较大,以世俗的眼光看算是成功人士,极其宠爱小文,基本上是有求必应。
家里每次出游,都听小文的,小文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说去哪儿就去哪儿。
爸爸在家里拥有绝对权威,但父亲对儿子有求必应,儿子顺理成章就成了这个家的中心,孩子通过驾驭父亲,从而驾驭了整个世界。
在上小学之前,父亲对小文几乎没有任何要求,如果父亲有时间要出去玩,便可随时向幼儿园请假,妈妈给孩子报了很多课外兴趣班,父亲都不以为然,总是说“孩子还小,就是该玩儿的年纪,等上小学了再学也不迟”。
而且,父亲赋予孩子极大的权利,他们家的周末怎么过,全凭儿子做主。
妈妈说,有一次周末恰逢孩子过生日,孩子突发奇想说想去深圳,当天父亲就带孩子去深圳过生日了。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基本上没有获得优越感的正确途径,只有在全家人都听自己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成就感、价值感和优越感。
孩子上了小学之后,一切都有了规则,这个规则无异于外界强加给他的要求,他从来没有被要求过,一直都是他要求别人。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很少能感到自我价值,为了获得优越感,他就想方设法让别人听自己的。
别人不听的时候,他就通过制造各种麻烦,让同学老师拿他没办法,从而以此来获得优越感。
追求优越感的方式有很多,很明显,小文追求优越感的方式是容易的、错误的,大多孩子都知道要想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就必须遵守课堂纪律、力争学习优异。
其实小文也知道,但他对此没有信心,他不相信自己能够遵守课堂纪律并且获得优异成绩。
他也不愿意走这个康庄大道,因为这种追求优越感的方式是费力的、困难的。
事实上,这样的孩子往往也很自恋,因为他总觉得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他希望只要他发出指令,别人都能按照他的要求办事。
一方面很自恋,一方面又很自卑,所以这样的孩子内心很矛盾、很纠结,很难和别人建立良好关系,成年后心理最容易出问题。
但这样的孩子也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点,就是组织、领导能力很强。
面对这样的孩子,怎么办?如何才能把他引导到正确追求优越感的康庄大道上来?
忽视和淡化他的异常行为,及时奖励他的良好行为在上课过程中,如果老师能够尽可能忽视和淡化他的异常行为,及时奖励他的良好行为,那么就有机会把他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这对学校老师来讲,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学校一个班级学生人数众多,很难让所有学生配合老师。
另外,这等于要求老师无视他打扰、欺负其他同学和挑衅自己的权威。所以,老师事先一定要做好其他同学的工作,并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比如,我会告诉其他同学:小文需要大家的帮助,他控制不住自己,所以才会不时地打扰大家。
如果当他打扰、欺负你们的时候,你们尽可能不要去理会,这样既能帮到他,也能保证咱们课堂纪律……
和孩子们做了这样的约定之后,老师要把注意力放在发现小文表现良好的地方,一旦发现,就及时给予表扬,目的就是要促使他重复出现良好行为的频率。
让他把权力运用到正确的地方在我们课外班,我们任命小文为班长,让他组织大家制定课堂规则。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小文不断强调:“是我来给大家定规则”,这更进一步印证了我们前面的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并且保证每条规则都获得大多数人的同意。
这样做,一方面满足了小文追求成为中心的需要,另一方面他自己定的规则,他有遵守的意愿。
另外,课间的时候,我们让小文组织大家一起玩游戏,他组织得非常棒。她每次组织大家玩完游戏之后,上课的时候就会安静很多。
这或许是因为他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很多自我价值感,心理得到了满足的缘故。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能给这样的孩子提供一些正确的追求权力和成为中心的途径,那么就有可能把他们具有破坏性的能量导向建设性的方向。
引导孩子帮助别人这样的孩子往往一味地索取,很少给予别人,总是想着让别人为自己服务,这也是他很难和别人建立良好关系的一个原因。
但这样的孩子却很喜欢慷父母之慨,很愿意拿父母的钱给同学们买东西,其实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也很容易走上“少爷”的路线,即花钱买自我中心的感觉。
所以,我们一定要引导这样的孩子真正去身体力行地帮助别人,这是他得以和别人建立关系的重要途径,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他会体会到满足和自我价值。
孩子的有什么不良行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弄明白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盯着孩子糟糕的行为,总想通过训斥、责罚、威胁或者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改变。
事实上,这种方式不仅徒劳,而且会让行为不良的孩子变得更糟。
那些拥有不良行为的孩子,是误入歧途的孩子,是对用正确的方式获取优越感失去信心的孩子,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鼓励,而非打压。
我们只要想办法鼓励孩子,给孩子勇气,引导孩子重新回到正确追求优越感的道路上,帮助孩子把他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变成事实。
让孩子一次次体验“原来我也可以,原来我没那么差”的感觉,孩子的信心就会重新被培养起来,孩子的不良行为就会随之改善。
关注「三点一弯钩」
你可能还想看
孩子都曾有自己的跟斗云,
父母请别做他们的五指山
【三点一弯钩专栏作者】牟子坤: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讲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中小学教师,致力于从事家庭教育工作,个案咨询累计达500小时。个人微信公众号:牟子坤(ID:youmuyouli)
长按二维码,给你更多专业帮助
实用干货↓↓还不点赞,分享给你需要帮助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