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那些部门里的朋友,毕业后都成了家人。
日期:2017-12-22 作者:鳗鲸 阅读:

那些部门里的朋友,毕业后都成了家人。

  

朋友之间,没有保质期”

  2017/12/21  周四

  插图:《你好,旧时光

  推荐音乐:《遥远的歌》

  游水开始

  

  前两天在网咖,边吃鸡,边跟荆棘讨论那天的标题,他说,“部门里的朋友,都是有交往期限的”。

  我放开鼠标,想了很久,想不到一句合适的话反驳他,直到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师兄写的那句:

  部门里的那些朋友,毕业后都成了家人

  把这句话告诉他的时候电脑里吃鸡页面的“我”,被一枪打爆了头。

  于是我写下这篇文回答他为什么。

  一。

  部门只不过是一个框。

  很多人对“部门”这个词过于敏感,强化了部门的意义。大家都在讨论,学生部门能不能学到东西,学生部门的友谊其实很虚假。

  其实虚假的朋友哪里都有,部门也不想背这一个锅。

  大一我想进学校的部门,是因为抱着想找点东西做,交些朋友的心态

  可能是因为幸运吧,我待过的部门,没有严重的层级分明,也没有多互相看不起,顶多就是完成一个活动的时候,有一丁点暗自的成就感。

  随着见识到的东西越来越多,那种成就感逐渐减少,再到后来,办一个活动,连朋友圈都懒得发了。

  毕业后想想,那时做的不算什么大事,反而是那种聚在一起,把一个任务当作一笔几百万的生意去谈的那种任重道远感;

  或者是那种假借一个任务,想多点见到那帮人,或者是其中一个人感觉

  会让人回想起来觉得,“欸,还真有那么点大学的感觉”。

  大概是曾经被一个框“框住”过,这个框也许是部门,可能是宿舍,当后来“框”被拿走的时候,我们就变得没有安全感了。

  总以为框不在了,里面的水就完了,不纯粹了,有保质期了。

  二。

  不管是朋友,部门的朋友,宿舍的朋友,都是没有保质期的。

  一段关系的保质期,往往是人赋予它的。

  高中有一帮很好的室友,刚上大一的时候,我经常跑去微信群里缠着她们聚会。

  为了凝聚感情,我甚至让每个人都买了一样衣服,当作队服,约好下次我们聚会的时候,一定要穿这一件衣服。

  立了这个flag之后,我们真的就没有见过面了,我的每一次邀约,都因为“时间对不上”,“有事忙”宣告夭折。

  想必是《重庆森林》看太多了,我那时候就在朋友圈里写过,“金城武说每样东西都有保质期,原来朋友也是”。

  大三那一年,我开始接触外面工作,有一天晚上,高中一个室友突然信息给我。

  很长的一段话,我只记得她跟我说了很多句“对不起”,因为那时的“渐行渐远”。

  “那天我从衣柜里翻出那件队服,突然想着要穿去见你们,又突然想起你喜欢喝寒天奶盖,我就穿了那件衣服,跑去学校的奶茶店里,点了一杯寒天奶盖。”

  她说,即便我们很久没联系,可我还是相信,我们是没有保质期的。

  我回复她,我不怪罪那些失约,后来我想清楚了,我曾经说过的,你们这一帮人,是我结婚那一天要请的人。

  三。

  各自的近况不应该成为我们的隔阂。

  大一也进过社团的部门,那时候的人有耐心,就算是我这么一个慢热的人,大家也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化开。

  一起在宵夜的大排档喝过酒;在结束一场活动后压过马路;一起找第一份兼职,派传单。

  离开的那一天,大家为我践行,深夜一起躺在操场的跑道上,阿尤问我,“以后还能像现在这样吗”。

  我说,“不敢保证,不过我确定,如果结婚了一定邀请你们参加婚礼。”

  搬出来住之后,有一次我们约去喝早茶。

  那天起了个大早,滴滴开了一个小时才到,吃饭的过程中,有人玩手机,有人像个话唠使劲聊着自己的近况。

  阿尤很生气,“想玩手机就回去玩啊,大家难得见一面”。后来她又抱怨,“尽聊些听不懂的东西”。

  我压了压她的手,去卫生间的时候她问我,“你不难过吗?大家感情好像没有以前那么好了。”

  我笑着跟她说,“吃饭玩手机,工作上的事偶尔讲不到一块去,我们跟爸妈都经常这样的啦!”

  总觉得,各自的近况不应该成为我们的隔阂,就像过去不应该成为我们唯一的感情纽带一样。

  我没有告诉她们,我初中说过,会邀请来参加婚礼的人,一定将他们视为家人的人。

  四。

  为什么说,那些朋友,后来都变成了家人。

  大学忙于活动,有一天在宿舍醒来的时候,我还在剪片,我妈妈电话来,第一次我挂了,然后又响了第二次。

  我犹豫了一下,接了电话,敷衍的跟她唠嗑了几句,就说“挂了,有事忙”。

  她忍不住问我,“你整天忙忙忙,忙些什么?”

  我有点烦躁,就低吼了一句,“跟你说了,你能懂吗!”

  她停顿了一会,很小声的说,“你说了,我还能努力去懂,你不说,我也没机会懂啊”,就像个做错什么的小孩

  你想想看,家人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

  我们跟家人见面的时间很少,很多事情我们也不想跟家人说,我们也觉得她们不懂。

  但是我们一年总有那么几天,很想要回家。我们难过,失恋的时候,也总想要回家。

  换种方式说,有些朋友,她们就是这样的存在。你说出来他们能努力去懂,你不说,他们连懂的机会都没有。

  五。

  你不是一定要来的,但是你来了。

  过去的这个生日会,是以前部门的朋友帮我操办的。

  因为大家都很忙,所以她主动挪出一周的时间,每晚放学后,像一个策划案那样去做。

  而且因为大家不在一个部门了,没有资金支持她去办,她也是个学生,只能一个一个去凑钱。

  我后来跟另一个朋友说,“其实她没有必要这么做的,我都不在部门里了,这种生日会,可办可不办”。

  朋友给我看了她们的聊天记录,对话框那头她说,“鲸姐是我的朋友,每年都有,今年也一定要办”

  我不喜欢惊喜,那个生日会上也少不了玩手机,没话讲的人。

  可至少我觉得很开心,以前在部门聚会,会害怕有些人是不是被团队“绑架”,碍于面子强制出席的。

  后来再也没有“团队活动”这个名号绑在我们身上了,毕业后再也没有“宿舍”,“部门”那些框了。

  我相信能来的,就都不是敷衍的了。

  毕业后你会知道,那么多朋友,还愿意赴约,还愿意找一个名义聚会的人,少之又少。

  特别是这些年,越来越多人提出“朋友的保质期”,“朋友在半路下车”之后,旧朋友三个字早就变得不那么要紧了。

  而有些人觉得朋友会有交往期限,可能对他们来说,那些朋友还谈不上朋友。

  真是朋友的话,你甚至不舍得告诉她,我们之间有期限。

  因为即便没有时间,很少联系,少了很多共同话题,你也宁愿哄哄她们:

  “其实我们更像家人”。

  (赏我,快点,没血了)

  

  起身上岸

  这是你在这片海里的第 166 次游水

  参与“100个真实爱情故事”,可将故事发送至后台

  或投稿至邮箱 seaofmanjing@Foxmail.com

  微博 @鳗鲸的海

  好看人才关注得了我

  不信你扫码看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那些部门里的朋友,毕业后都成了家人。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