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是一本由[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021-1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审判》读后感(一):内在的自我审判
和《城堡》一样,都隐藏着莫名强大不可及的权力机构,测绘员K始终摸不到城堡的边缘,银行职员K也接触不到高级的法官和法院;这机构实质制裁着可及的人们,商人舍弃所有,K也奔波劳累,他们却被隐形的桎梏捆绑着,深陷其中。神甫讲的乡下人与看门人的故事起到了很好的“神示”作用。“机构”是无法被更改的存在,它为你设立了一条通道,开了一扇大门,并让你知道内部世界是残酷的,但人们还是趋之若鹜。机构庞大、威严、神秘又冷酷,也并没有束缚你,你在个体上是自由的。你要来,它就收留你,你要走,它就让你走。而从来束缚的人和被束缚的人都是自己。
把K作为主体,这个中心点是不断受到压迫和分割的。他原有的生活轨迹,是自己建立的一个圈,波纹式的伸展。主体围绕租客,银行经理,客户对象,母亲孩子等身份展开,一股莫名力量开始侵蚀这个主体身份。头上顶着达摩克利斯之剑生存,K想不明白,其实也没人逼迫他去想。主体受外在波纹影响,产生内耗。
怎么解脱审判,K还是没想明白,商人也没有,甚至律师利用了人们的桎梏,把被审判者圈住,无情吸血。但是最终,K也没有迎来审判。
卡夫卡的文字,不像传统线性作品,有个发展性的故事,结局,达到升华。荒诞,无序,还有些颠覆逻辑常识,好像没到一定的时候,总是无法理解,在生活中不断回想,又好像是那么一回事。到了某个点上,突然就懂了一些。
《审判》读后感(二):命运审判下的挣扎与逃离
卡夫卡作品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你在这个世界上关注什么,你就会读出什么。这一面镜子映出每个人内心的最深处。
所以说读卡夫卡最好抱着照镜子的心态来读自己,读文本本身只会陷在迷宫里,因为人生本就是个迷宫。
K在经历审判的过程中逐渐经历着不同的阶段。
年轻时,对一切都不屑一顾;
中年时,以为一切都还来得及;
时光流逝后,通向的终点也是归途。
是什么在审判你?
权力,财富,命运,抑或其他?
还是说一切都在审判你?
是最终的生命与时间。
什么是法?
是人间的法?还是上帝的法?
又或是超越生命与时间的,
是真理和永恒?
私以为,本书写作「审判」,读作「生活」;从审判的起点通向审判的终点,当最终审判的钟声响起,当守门天使走向你,当天国之门为你而开。
走向这扇门的过程,即是人间。
《审判》读后感(三):我们都是在流言蜚语中,迷失了自己。
审判案件并加以判决。这大概是我们日常之中对于“审判”一词的基本理解。首先,这个被审判之人,一定是犯了什么事,才可能被审判的。
卡夫卡的《审判》初读起来,有一丢《城堡》的某种调性。我们不断在别人的话语中,建构某种实质的东西,可我们从未真实见过。
《审判》里的K,在一天早上突然被拘捕,到最后被审判杀死,我们至始至终都不曾知道,这位K究竟犯了何事?而K从一开始的被捕、被传唤、去法院、写诉讼书、找律师、找熟人关系、问经历案件的人,这所有的一切,都在“芸芸众生”的话语间进行。
而其中最可笑的是,K为了尽快结束这个案件,他快速的进入这一循环之中,被迫成为这“流水线”上的一员。
可是,K究竟犯了什么事呢?
看完此书,不停的在脑海里去回忆,那些我们人生里被别人话语构建的路。他们话的开头,从来都是“听说”;他们话的内容,从来都是“某某某经历过;他们话的情境里,从来都是我好像听我一朋友这样说过。
可他们似乎自己,从未曾经历,即使最靠近真实的一次,也都只是在某个真实的场景世界里,他们只看到了或者截取了,他们以为的那一段。
如果我们不从这“流言蜚语”的雾霾中爬出,我们看到的以为的真实,也不过只是芸芸众生下,为你建构的一条路。
他会让你,不断止步,不断害怕,并将自己对自己的相信,交付他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