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幸福都有寄托,或人或物,当然物不会长久。一些人的幸福寄托在另一些人身上,譬如孩子的幸福多是大人给的,一些小礼品足以使他们高兴半天。可随着年纪的增长,那些父母的馈赠已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的膨胀,于是通过自我的展现,得到来自朋友、老师的赞许又让他获得了幸福感。成年之后所追求的幸福多来自于异性,因为被现实包裹着的成年人是孤独的,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于是来自异性的青睐与关心成了幸福的来源,于是婚姻的大门敞开了。有了婚姻,有了孩子,幸福感开始逐渐寄托到孩子身上,他们天真烂漫的笑容,幼稚纯真的动作,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构成了幸福的来源。一个幸福家庭的成员,幸福感来源是清楚的。但另一些人,我的感觉是很多的人,在生活中毫无幸福感可言,不仅仅是生存的压力所致,更多的是内心的空虚,家庭的不幸,夫妻失和、父子母子关系的破裂,让整个家庭显得毫无温暖;事业的缺失,对于绝大多数,根本毫无事业可言,这种只能在职场领取一份薪水的生活方式,是令人绝望的。
这个世界最大的绝望是,世界里的绝大多数被一个个牢不可破,且越来越精致的模型裹挟,大多数人变成一部机器或是一只被规则和制度圈养的牲畜,像牛马一样,定时定点的穿过城市的街道去做工,去槽边吃食,如兽般发泄消遣,穿着各种各样能彰显身份——实质是被另一部分人设计好的衣物。
孤独是绝望的主要成分,它引起焦虑。孤独意味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紊乱,意味着无助,意味着无力主动地把握这个世界里的事物和人。人的最深切的需要就是把自己从孤独的囚牢中解脱出来,有的人依靠的是书籍,我虽不愿承认书籍带给人的是精神的麻醉,以及把孤独装扮为一种可令人享受的崇高的美,因为回头看看那些在创造美的艺术家、知识分子、大文豪,似乎没有一位摆脱了真正的孤独而毫不被世俗所迷惑?难以找到。但是那些富有创造力的“孤独者”在思索和创造人文艺术哲学的过程中确有美妙的快乐与幸福感,人在创造和探索的过程中,是能够遗忘孤独的。大多数依靠的是与另一些人的交往,尤其是农民、职员、工人,将自己的需求粗放的表现出来,用酒色满足一时所需。
人人都在追求人生的意义。人这一生是应该追求点东西的。对于大多数人,婚姻并非是成功的,婚后的生活充满各种不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