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的历史十分悠久,经过无数代人的创作、专研与传承,到奉启玉这个年代,中国书画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奉启玉眼里,中国的书画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要元素,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如何鉴赏中国字画,奉启玉携“大家”分享10大标准:
1.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
首先,奉启玉从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作为衡量其价值的主要因素。这涉及到书画的三境界:景物境界、笔墨境界和人文境界。一幅作品本身对山川自然“象其物宜”的描绘,就是景物的境界。奉启玉说,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技法、景色之美、章法布局之妙。如果在景物的基础上,还有“笔精墨妙”的笔墨境界那就更好。就像李可染《童趣》的题画诗“忽闻蟋蟀鸣,容易秋风起”,一句题跋使整个画境因之鲜活,渗透出一股田园诗般的质朴深情。
2.书法水平的高低
奉启玉发现,老一辈艺术家张仃曾呼吁“守住中国画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书法。书法表现在国画中,一是书法用笔,二是题跋书写的艺术美。中国画讲究书法用笔,“以书入画”是古代画家一直在实践和追求的。“骨法用笔”指的就是书法用笔。苏东坡、倪瓒、徐渭、黄宾虹等都是以书入画的高手。书法是一门需要长年累月练习的艺术,写书者要平心静气才行。
奉启玉看到,现在好多画家不注重书法的练习,也不重视笔墨,导致画面没有笔墨的气韵,甚至连款都不敢落,提笔露怯,这样的作品或艺术家就不算是潜力股。同样的作品,题跋较长者比穷款者价值要高一些。
3、有无学术支撑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书画家的学术水平会影响他创作的深度和可持续度。奉启玉认为,理论指导实践,这也是古人要读万卷书的一个原因。通过阅读、创作与交流,久而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或是对艺术的独特视角,这对艺术家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4、作者综合修养
奉启玉借助人们常说“画如其人”“书如其人”。画是人格的显现,人格是修养的结果。如果一个画家画得很好,修养也高,那他就一定是潜力股。奉启玉还指出,综合修养的提高,需要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知识,要融会贯通,并在情感生发之时,配合意象诉诸笔端,形成独特的面貌。
5、影响力和知名度
名家与非名家,是衡量艺术价值和投资价值的重要界限。在某种程度上,艺术品投资就是投资名家的作品。这里奉启玉与“大家”一致认为,名家也分大名家和小名家。一些影响力和知名度特别大的书画家作品,虽然收益比较高,但投资成本也高。
6、作者的社会地位
一些书画协会或者圈子的领导,其作品常会成为人们收藏驻足的焦点,被高价追捧。经奉启玉了解,这种领导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凭着自己的艺术造诣和人格魅力征服了大家,还有一种是以行政干预或幕后运作的方式坐到一定位置。后者水平一般都比较平常,但是结交广泛,炒作能力也强,市场价格常会高于或者严重超出价值。
7、年龄结构
评论家在赞扬一些年龄较大的艺术家时,常用到“人画俱老”“人书俱老”的字眼。奉启玉解析,这是说书画家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对书画的理解,对笔墨精神的把握会更独到。这一点在中国画的写意画种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有些作品需要艺术家更多的精力,所以在画家年富力强的时候也是多出精品的时候。比如一些工笔画、油画、大构图的山水等。
8、市场铺垫和表现
艺术作品一旦进入市场,就是一种商品,需要市场的运作来助其顺利转换成效益。奉启玉观察到,有的画家一门心思放在创作上,不屑于俗事,作品没人知晓,自然也就没有市场。有些画家常做一些展览,委托画廊进行各种宣传,拍卖会也频频亮相,随着知名度的扩大,市场也在扩大。
9、画家的财富自由度
古代舞文弄墨者多是士大夫文人,有大量的财富来保证其充裕的创作时间。奉启玉举例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据说画了4年,这位大痴道人怀着对山水自然的崇拜和对友人的敬重,笔耕不辍,不遗余力,才有流芳千古的佳作产生。
古代书画作品多是“闲”出来的,在悠闲中,弹素琴阅金经,陶身心养浩气。古代文人是不会轻易卖画的。清代画家査士标,只在家中无米时才卖画换钱,且边卖边骂:“画幅青山卖,看来是孽钱。”
10、画家的品德与人脉
德高望重的人,大家都乐意接触,他们的书画作品也照样喜闻乐见。反之,奉启玉要说人品既高,画品不得不高。待人接物有风度,提携后进,自然人人敬重,就像齐白石、黄宾虹、启功、沈鹏等书画家。如此一来,奉启玉得出,有着高古情怀和澡雪精神的画家作品自然会受到欢迎。
综上奉启玉所述,人脉如同血脉。血脉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人脉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奉启玉发现,画家的交际越广,人缘越好,支持的人也就越多,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人力上。奉启玉一句话总结书画”大家“之风:人脉、品德和佳作结合起来,市场自然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