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藤野先生》一课,竟然忘记了带领学生来分析藤野先生的外貌,很觉得是一种遗憾。
在进入《回忆我的母亲》这一课学习的时候,朱德讲了很多关于母亲的事儿来凸显母亲的勤劳、任劳任怨等优秀品格。竟也很少对母亲外貌的描述的。
还好,在课后补白部分有摘自史沫特莱《伟大道路上》中的朱德回忆母亲的形象的描写。“提起了母亲,朱德将军满脸温情和悲痛。生他的时候,母亲不过20刚过的年龄,她比一般妇女要高大一些,强壮一些,裤子和短褂上,左一块右一块都是补丁,两只手上突显着粗粗的血管,由于操劳过度,面色已是黝黑,蓬蓬的头发在后颈上挽成一个发髻,两只大大的褐色眼睛里充满了贤惠,充满了忧愁。”“这个契机,一定得抓住。”我告诉自己。于是,我带领学生来进一步分析本段描写中分别与《回忆我的母亲》课文中哪些地方相照应。同学们逐句找到了和课文中体现母亲的品格一一的对应的地方。本段外貌的描写的训练,我们达到了以形传神的效果。
顺势,我又带领孩子们回到了刚刚结束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中的关于藤野先生外貌的描写中。同学们找到了相关的句子,一些正面的描写,他的外貌、声音等描写,还有一些通过同学们对他的评价的侧面描写,从而了解到了藤野先生的这个治学严谨、简朴的学者的形象。
就这样,在一节课中,把藤野先生的外形与朱德母亲的外貌结合到一起讲了。我们为何不进行一个以形传神的小练笔呢?
于是,让同学们做一段描写,可以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声调来写,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但是不准学生写出这个人物的名字,而且这个人物至少是班里有五个人所熟悉的。写完上展示出来,让同学们猜写的是谁?于是同学们有的写以往的老师的,有写现在同班同学的,也有些隔壁同学的,还有些年级长,写校长的。同学们写得栩栩如生,生动有趣,非常的有意思。比如一个孩子写:“他长得又高又瘦,就像行走的排骨,见得他的人都会不约而同的怀疑他是不是经历了一场大饥荒。”刚读完就有人猜是谁谁,但又听到后面的“他说话的声音,特别尖细,只闻其声还以为是一个女生呢!”同学们一致认为是隔壁班的王延宁……就这样,同学们展示的不亦乐乎,猜得不亦乐乎!
尽管这节课是上午第一节,一般情况下会有学生容易犯困,但是这节课,以形传神的写作小练笔,高潮迭起,同学们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