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是一本由[加]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猫眼》读后感(一):打开记忆的窗户,走进曾经的真相
总有人质疑阿特伍德的能力,然而依旧有更多的读者被她吸引和征服——我,一位忠实喜爱阿特伍德的读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名字一直以来都活跃在世界文学领域,她所获得的大小奖项早已远超同时代的不少作家,并成为了诺奖这类知名奖项的热门人选。随着多部作品被影视化改编从而搬上了荧幕,由《使女的故事》系列所引发的现象级狂潮,更多地要归功于作者赋予作品本身独具挑战的个人魅力。对于这位年事已高却又如此高产的作者而言,曾经问世的一部部作品是传递她心灵与思考的绝佳视角,在文学这块没有束缚的世界中,我们欣赏到了她所创作的《猫眼》(英文名字CAT'S EYE)这部小说,作为是阿特伍德的第七部作品和被誉为她“迄今为止最有艺术成就的小说”,除去这部作品本身独特的“阿特伍德”式语言、女性化风格,我们依旧能欣赏到很多值得回味的深意和过人之处。
猫眼的涵义是指猫眼石做成的弹珠,全书十五章中的第六章就是猫眼,在书中它曾是女主人公伊莱恩小时候最喜爱玩的一枚弹珠,后来伊莱恩重新见到了这个被小心的珍藏多年物件,进而“看到了我生活的全部”。猫眼在书中的作用和意义其实不言而喻,一方面它代表了伊莱恩刻骨铭心的童年和曾经美好的记忆,毕竟它是承载过去的物件;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褪去,猫眼的出现也揭开了曾经过往经历的伤疤,起到了串引关联的重要作用。全书就是透过这样诡异深邃的一双眼睛,以读者和伊莱恩的双重视角互相查看对方,正如同尼采曾说过的“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一种凝视对望的互动感觉在阿特伍德的笔下铺陈开来,读者看到的是伊莱恩的故事,与此同时,伊莱恩的故事也在拷问着读者的心灵,站在这样的视角理解整部作品,可以清晰看出作者富有深意以及挑战性的构思。
该书的结构是双线式的叙事脉络,一条线是关于伊莱恩的现实足迹,作为一名已婚已育的画家,她带着复杂的感情回到了曾经成长过的城市多伦多,在故地重游的过程中,很多关于人与事的记忆涌上心头,仿佛是现在的自己重温和俯瞰着过去的自己。另一条线则是基于伊莱恩不断穿插所呈现的片段式回忆,以跨越时空的形式将记忆的轮廓一点点还原,为读者带来了伊莱恩童年以及成长时期的点点滴滴,在现实与过去的碰撞过程中表达出个人情感的领悟。全书以伊莱恩的第一视角为读者带来最为主观的感受,在阿特伍德习惯零碎式的喃喃自语和意识流情感的影响下,每一个细节以细腻而又真实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合情合理的情感动机让事实本身呈现出有质感的波纹,既符合作者一直以来的叙事特征,也凸显了在这一故事背景中的特殊表达。
关系人物命运成长的故事往往是读者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因为这样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会现实的表现在读者身上,有着可以提供强烈感情共鸣的基础,在被作者带入曾经儿时的回忆进程中,我们既能感受到欢乐与美好,尤其是伊莱恩与父母、哥哥幸福的生活以及家庭较为温暖的港湾,也能看到阴郁与创伤,特别是在卡罗尔、格雷斯和科迪莉亚三人的介入后,伊莱恩已慢慢卷入这段以友情为标签的情感经历,从而时刻左右着她日后在思想情感上的判断以及抉择。
随着故事情节的缓缓展开,亲情、友情、爱情是摆在伊莱恩面前躲避不过的必答题,得出答案其实并不是最终想要的结果,而是要在怎么认清答案的过程中逐渐成长,创伤与磨砺的压力之下,人的感情往往呈现出多样的复杂性,既有着不堪与现实的逃避或者悲观,又有着对于未来的一份期待和希冀,也许这样的往事对伊莱恩是不公平的,所导致的后果和影响是持续一生的,但究其根本来说,她也是那个在过去中活下来的“幸存者”,纵观全书你能看到阿特伍德对于伊莱恩寄予了一份祝福,在她伤痕累累的身上有着一层温柔的呵护,隐秘不易察觉,但又足以打动和震撼读者的心灵。
在关注人类发展问题的世界中,阿特伍德所架构的文学天地始终是发挥重要作用的那个部分,从科技到未来,从人性到历史,阿特伍德为我们呈现出的文学魅力永远都依托着理性与思考背后的种种启示。放在多年后的将来,我们依然能够从中看到这些作品经典不衰的价值所在,也许这就是我们铭记这样一位优秀作家,也期待她能够笔耕不辍、创造出更多类型作品的原因吧。
《猫眼》读后感(二):“透过这颗玻璃珠,看到了我整个人生.. ”
这本书是加拿大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第七部作品,被誉为她“迄今为止最有艺术成就的小说”,这是一本半自传小说,本书主人公伊莱恩的童年与青春期成长经历,在很大程度上与阿特伍德自身相吻合。
有人说“阅读阿特伍德,就是阅读所有女性的共同命运。”
这本书是令人不安的因为太过真实,一切都从一段虚假的友谊开始,所谓的好友对她的言语暴力被内化成了她对自我的否定和厌恶,最终变成了她的人格伤疤。
“女性间的友谊不仅是温馨甜蜜且形影不离的,更是充斥着刺痛、微妙和不安。”
“恨一个人会容易得多。要是恨她们,我早就知道该怎么办了。仇恨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不像爱。”
“我们互为受害者,也都是幸存者。我们曾经互相残杀,也拯救了彼此。”
“猫眼”是伊莱恩儿时玩耍的一颗被特别珍爱的玻璃珠,成年后被年事已高的母亲在整理杂物时不经意地从小皮夹子中掉落,霎时,它就像接通了时空隧道,打开了通往过去的大门,往事纷至沓来。就如同作者在书的扉页上意味深长的引用霍金《时间简史》中的那句话“我们所记得的为什么是过去,而不是未来?”那样令人感慨万千。
全书十五章,每一章都以伊莱恩的一幅绘画作品为题,反映了伊莱恩成长过程中各个不同时期的实际生活或心路历程。小说结构是由现实与回忆两个层面交错组成的,伊莱恩一直走在现实与回忆的边缘,摆脱不掉自己走过的每一步人生。
为了自我保护和复仇,伊莱恩选择了两种方式进行反抗。一种是将自己变身成猫眼,这样她就可在不受感情牵绊的情况下,通过对他人的“凝视”操控他人;另一种是成为一名画家,用画家特有的“凝视”操控自己的敌人。然而伊莱恩这种以眼还眼似的报复方式并没有给她带来精神上的解脱,直到她在自己的画展上以观众的身份重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凝视和解读后,才有勇气去原谅自己曾经憎恨的人。
在书的最后看到轻描淡写的那段话:“此刻已是完全的黑夜。夜空澄澈,不见月亮,只是满天星斗;星星并非我们过去认为的那样永恒不朽,也并非就在我们认为的那个位置。假如星星是声音,那声音便是几百万年以前发生的某个事情的回响……这是古老的光,且所剩无多。但借它照耀,已经足矣。”当然,这也是要历经曲折归于平淡之后才能领悟到的一个真理。
我猜阿特伍德和伊莱恩也都是真的释怀了。
最后“命运或许本来就是拿来抵抗的,把此生被安排好的痕迹擦的血肉模糊,直到长出新的皮肤,即使很悲情但也很壮烈。”
《猫眼》读后感(三):女孩的心思,你不要猜
从《使女的故事》到《猫眼》,我认识了不一样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她关注社会现实,洞察真实人性,她始终以独具感染力的文字触动人内心最柔软处。
《猫眼》是一部关于女性友谊、童年经历、记忆创伤的书。主人公伊莱恩是一名画家,她在中年时期回到家乡办画展时,回忆童年时期被所谓的好朋友孤立、敌视、精神暴力的经历,致使她身心俱伤,反击逃离,可科迪莉亚却仿佛幽灵一样总会出现在她面前,科迪莉亚真的是自己的好朋友吗?在人生的最后,她希望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是一件很难说清楚的事儿,尤其女性之间的友谊,并非只有温馨互爱,还有互相伤害、仇视。阿特伍德在书中为我们呈现伊莱恩的童年是暗淡无光的,她虽然有三个好朋友科迪莉亚、格蕾丝、卡罗尔,可是她们三个似乎永远是站在同一个立场,唯有她是被孤立的。作为小团体首领的科迪莉亚经常性带领其他两个人对她进行控制,甚至想要改变她,如果她意识不到错误,放学时就要被甩在后面一定的距离,不远不近,而她只能走路,不能做其他事情,甚至因捡东西被痛斥。这所谓的改变,美其名曰是“为你好”。科迪莉亚的强势,一直让伊莱恩痛苦,她有时候故意找各种理由不出去跟她们玩,可是更多的时间她依旧躲不过去。
每一次的妥协与退让,都会给伊莱恩带来更大的伤害,直到她被逼到桥下捡帽子。那是冬天,河上结冰,冰面上有雪,更可怕的是那里面死过人。伊莱恩不愿意去捡帽子,可是如果她拒绝,后果肯定是被她们三个人抛弃,她曾经没有朋友,对这三个好朋友十分珍惜,于是她不得不下去。于是,意外出现了!
也因为这件事,伊莱恩真正的选择逃离,终于意识到这所谓的好朋友,其实也许根本不是朋友。一次的反击,总算让她得以解脱。后来,他们四个人去往不同的学校读书。
伊莱恩真的就摆脱科迪莉亚了吗?
如果阿特伍德真这样写,《猫眼》一书肯定会大打折扣。事实上,科迪莉亚后来再次出现在伊莱恩的生活之中,她们之间的“友谊”继续,只不过,这一次说教的人变成了伊莱恩,科迪莉亚是被嫌弃的那一个……
故事理解起来不难,然而阿特伍德却为我们真实的展现了女孩们友谊中的小细节,这些小细节是如此真实,就仿佛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一样,读她的文字,似乎能够回忆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痛彻心扉的经历。在女孩之间的友谊里,不仅仅有温馨有互爱,还有相互对抗,敌视,似乎每个人都想在这段友谊中占上风。这种精神暴力更是压迫的人无法呼吸,小团体的项目即使不喜欢也得参与,参与了不开心还得装作开心,如若不然,友谊似乎在一瞬间就会土崩瓦解。
这种友谊,仿佛童年时期我们吹起的泡泡,一触即破。
如果你以为《猫眼》只是写了这些,那么你又错了!
阿特伍德,她始终会给你惊喜!主人公伊莱恩在办画展时,她一直等待科迪莉亚的参加,这究竟是为什么?她希望科迪莉亚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答案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童年的记忆,总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模糊,曾经的伤疤虽然还在,也许永远不会消失,但已经不那么疼痛。时过境迁的我们,再次回忆起儿时带给我们伤害的人,你是希望她死去呢?还是希望你们可以坐下来一起喝一杯茶?
最后说一说“猫眼”,书中的“猫眼”,指代的是一种猫眼石玻璃球,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弹珠。伊莱恩最喜欢的是那颗如同猫眼一般的蓝色弹珠,它是伊莱恩童年的象征,它陪伴了伊莱恩整个童年。故事最后,成年的伊莱恩再次翻出来“猫眼”,而这时候的她,似乎从这一颗中猫眼中,看到了自己的一生。她变得通透,也许伤害永远无法抹去,但那一份友谊,谁又能说,她不想珍惜?
只不过,逝去的不可能再回来。
阿特伍德用《猫眼》让我们看清了女性友谊的另一面,书中描绘的情景非常真实,譬如玩弹珠赢别人弹珠的方法,女孩子之间被捆绑的友谊,这很可能是基于作者本身的经历所写。也正是这种真实最能触痛人心,让经历者不免回忆,让未曾经历者感同身受。读本书,很难不与之共情,真是开了头就不想停下来!不得不说,《猫眼》如同玻璃珠一样,太令人惊艳了!
《猫眼》读后感(四):年少心动,一读再读
年少时的心动,
往往起源于电光火石的一瞬间,
然后燃烧,抑或澎湃,
直到泛滥,继而绵长
……
并非仅止于爱情,而是一切心动,读书、看画、手作……
甚至,比爱情更深……
封面
不是吗?青梅竹马也许早已天各一方,但那时爱的作家,我永远会回购她的下一本,比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不只新书,新版本的经典也值得一读再读。就像手边这本《猫眼》。
内封
那些曾吸引我的元素依然令我悸动,而更多未曾注意的细节也开始发光。
比如,当我自己很年轻的时候,年轻到像朱天心写到的“以为永远不会老的时候”,我会喜欢这样的句子,摘抄、背诵,自以为很酷。
“年轻女人就该有对人不公平的特权,这是她们为数不多的自卫手段之一。她们的冷酷,她们的无知,都是理所应当的。她们在黑暗中,沿着高高的悬崖边缘行走,哼着歌,以为自己有不死之身。”
是啊,学生时代谁都以为自己拿到的是主角剧本,总以为即使失败,也不会被打败。
而如今,下面的段落更让我感同身受。
“我还会联想到旧木头、家具上光剂、福尔马林和老鼠,联想到四处弥漫的刺鼻、古老但又让人安心的气息。”
现下岁月,不啻为另一种“兵荒马乱”,公众号里的数据发布,大喇叭里的检测通知,哪个不让人既心惊肉跳,又疲惫麻木呢?
封底
所以,不同年纪,阿特伍德都会给我很多。
因为,她不只是小说。
第一次读,更关注于故事的情节。真的很奇妙,在彼时浮躁的年纪,连某些侦探小说我都会嫌弃节奏太慢,哪怕那里面有扶桑的神话以及古典系的美男侦探。然而,阿特伍德的书,纸页里离我很远的国度,完全不同的生活,却让我读得下去,融入环境、沉浸其中。
打乱时空的写作结构,完全顺畅的叙事讲述,读起来丝毫不会有费解的疙瘩,亦不需要回看去确认某些模糊的记忆点。大师的功力可见一斑,从女主角的童年生活开始,每个情节都像是顺理成章的走入我的脑海,她实在太懂得怎么表达小女孩的心理,甚至我在小时候自己都抓不住的情绪,都被她一一捕捉。那些不感兴趣的无聊游戏,天知道是为了讨好谁!还骗得自己都甘之如饴。
因这样的理由,重读时这本书于我而言,已经像是一面曲镜、一条曲径,即使遗失了某些情节也不重要,从任意一页走进去,那个寒冷、傲慢、失落、挣扎的世界里,总会有一两声哨音响起,惊醒我不曾意识到的情绪。
封底
如果你期待“我的天才女友”那样情节跌宕、节奏紧凑的故事,也许她不太适合你,尽管这个关于女性友谊与互相伤害的故事戏剧张力十足。阿特伍德的魅力更在于她对细节、心理的把控,这么多年了,她在我心里始终是驾驭文字的巫师,魔法般的写作,现实里的麦格教授。诺奖zui大的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