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是一本由[日]川村元气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读后感(一):那时的一半烟花
当生命逐渐走到尽头,年华老去,我们是否会如同书中所写的母亲一般,患上一些不能自理的疾病,而这时候的我们最终会选择记住什么呢?阿尔兹海默症听起来好像是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病症,但是随着年龄地增长,也许我们不一定会患上这种疾病,但是我们的亲人或是父母有可能会在年老的时候,比我们更早一步去面对这种疾病的可能性。
文中的母亲在生命中的后几年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而“我”在和妈妈度过的那最后一年中,究竟有没有做尽子女的义务和责任,有没有尽可能不让自己后悔。其实每个人都会在生命的最初最先认识母亲,即便我们后来都明白“妈妈是能包容一切的人,爸爸是能眼里指正错误的人。少了谁都不行,必须二者兼备。”在我的生活中,甚至在周围很多朋友的生活中,母亲都占据了很大的部分,我们更多的时间时被母亲陪伴的。这其中存在一定的社会因素和时代因素。
每个人都要经历第一次做母亲或父亲,我也觉得每个人不会第一次就做得很好。可是除却这些想法和感受,我也觉得每个人都有自由决定自己是否成为父亲或母亲的权利,毕竟时代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即便我们可以从自己的母亲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不仅仅是对待生活的态度,抑或是看待事物、处理事务的方法,我们总有一天需要自己独立行走,自己去看看这个世界。
文中的主人公,在失去母亲后,回忆最后一年中和母亲一起看过的那一半的烟火,始终有些遗憾。因为那时的场景、记忆、与陪在身旁的人都逐渐被自己失去。“或许正是不断的失去,才让人成熟起来。”我们不能总是获取,不断前行的路上,失去总是必然的,但是在不断失去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能够保留下一些东西。保有当时的心境和情绪,带着那些美好的记忆与面对更加广阔的世界吧。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读后感(二):那句永远无法说的话,才是真情流露……
那句永远无法说的话,才是真情流露……
虽然是很近很近的同城,但是众所周知的原因,春节之后,自己错过了父亲节,错过了母亲节,错过了清明小假期,错过了五一小假期,自己没有回家,虽然当然可以使用视讯软体(俺就是喜欢这样说,咬我啊),但是面对摄像头的另一端,面对屏幕的对面,清晰或者模糊的背后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悲哀和适得其反的癫狂,一言以蔽之,自己想真真实实的见到他们,给他们一个拥抱……这是看完这本书之后自己的第一种感受。
你可以说,平时不见你多么的喜欢回家啊,前几年甚至别人春节团聚你却春节国外旅游躲清静,但是,首先,人是会变得,其次,我喜欢什么时候感慨,我喜欢什么时候顿悟,我喜欢什么时候怀念,都是我自己的事情,是我自己的情感,需要别人去给列出一个时间表,需要别人指指点点么,自己对于所谓的这种指摘,已经免疫但是并不妨碍自己希望他们多管一管自己的事情……
川村元气,日本著名的电影制片人、畅销小说家。他参与制作了《告白》《寄生兽》《你的名字。》《怒》《天气之子》等电影,并在2011年成为日本电影制片人奖“藤本赏”的最年轻获奖者。或许是得益于其在电影方面的卓越天才与丰厚经验,川村的小说极富电影感与音乐感。他的小说处女作《如果世上不再有猫》,已成为全球销量200万册以上的百万级畅销书,改编的同名电影也成为日影经典作品,至今仍不断催动着各国读者的泪腺。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是继《如果世上不再有猫》(待看)后又一部让人一边哭一边笑的温情治愈小说。川村的祖母就是一位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本书也是他献给祖母的作品。
为什么和解,总是比死亡慢一步?
快过年了,很少回家的葛西泉回到母亲家,却发现独居的母亲失踪了。脏乱的厨房,枯烂的插花,发霉的冰箱。母亲在公园秋千上痴痴地看着夜空,她开始失去脑海中的记忆。
为了照顾母亲,母子间原本疏远的平衡被打破了。不要一直买面包,护工没偷你东西,我太太叫香织不叫美久,厕所在这里……母亲带来的麻烦和负面情绪越来越多,但遗忘多年的回忆也如海啸般席卷了他:在游乐园故意迷路的自己,通宵为自己缝衣服的母亲,在雪屋里吃红豆汤结果第二天双双发烧在被窝里哈哈大笑……同时袭来的,还有母子间绝不能触及的那道旧伤。
母亲的时间越来越少,泉心里的话却始终问不出口。母亲到底怎么想的呢?她是不是也不想聊?看着妻子日益隆起的肚子,泉渐渐理解了当年的母亲。而偶然发现的母亲的日记,也让他看到了母亲另一面的人生……
总的来说,众所周知的原因心理多少有一些郁闷抑郁难以排解虽然可以自我心理建设但是实实在在的自己就是受到影响了,就算是最喜欢的阅读也是提不起兴趣,而这个故事在自己低迷心情的时候出现,自己阅读过程中获得是一种平静,亲子间复杂的关系,趁着可以说出来的时候,请坦率说出来;生育肯定会牺牲事业和身体,如果自己没有准备好或者觉得自己的伴侣没有准备好,慎重,所谓的“当初没有准备好但是现在很满足”的论调大多都是结果论的成果可是这是多少个失败案例之下的成功硕果呢;亲子之间不一定只有爱,也可能有相互的伤害,而且爱总是容易被遗忘的,伤害却可以被记住一辈子在一起就忍不住吵架,分开却又彼此挂念,心结和感激都不说出口,永别后却又必定后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每一次我们都会被触动,但是我们却总是羞于疏于怯于去改变,不是么,也许看一看,哭一哭,也不是坏事,不是么,个人评分9.3分,推荐指数五星。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读后感(三):你总记着父母对你的不好不愉快,不累吗?
你今年三十好几,事业正在上升期,老婆怀孕很快要生,这时候发现老妈得了阿尔兹海默症,记不清回家路,做饭总是烧糊了锅,记不得扔垃圾,食材买完又买屯到腐坏,已经失去了独居的能力。这时候你要怎么做?把老妈搬来狭窄小公寓同住?请护工照顾她一日三餐?还是送进疗养院?
去年安东尼·霍普金斯的那部《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也是相似剧情。八十几岁的老父,得了阿尔兹海默症,最后被女儿送进了疗养院,因为他的女儿有了新的爱人要搬到别国去生活。
大多数自认为孝顺,且没有经历过照顾阿尔兹海默症病人多年的人,大概都会觉得女儿太过自私,为了自己的人生而不管老父。
但要是你看过电影,看过电影里女儿的困惑,女儿的挣扎,应该就不会轻易评价女儿的自私了吧!
川村元气这本《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也能让我们产生同样思考,一个孝子,同时也是别人的老公,别人的爸爸,别人的上司和下属,究竟该怎么平衡生活,怎么尽孝才算做足本份?
喜欢这本书的推荐语里的这句:献给不在父母身边的你,将为父母的你,已懂得做父母的甜与苦的你,带着原生家庭伤痛的你。
书里的‘泉’,面临着当年母亲勇敢追爱而抛弃他一年的伤痛经历,迟迟不愿意原谅母亲,放弃了沟通,背着伤口独自前行多年。
在成为别人父亲前夕,才发现,妈妈原来一直很爱他,一直后悔于当年的错误,一直记得他爱吃什么,记得当年跟他一起看过的烟花。
最后,‘泉’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苦衷,忍不住问自己:明明有这么多快乐的回忆,为什么就忘了呢?
这本特别好哭的书,除了能骗走你的眼泪之外,最重要的收获应该是提醒我们,人生苦短,就别老记着不愉快而忘了那些美好的片段了吧!不管心里有多少怨怼多少不满多少放不下过不去,趁着还能面对,还能交谈,该解的结,都解开吧。
放你自己一条生路。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读后感(四):错失太易,爱要及时
最近网上流传一段拍摄于上海普陀区一家养老院门口的视频,养老院门口停着一辆车,两个殡仪馆的工人说:“人还没死!没死!还在动!”养老院工作人员淡定地又拿布盖上了老人的脸。真是离谱到家了。
人老了不可避免地会与社会脱节,这次上海疫情严峻,孤寡老人很多不会团购,全靠社区和邻居的善心,有现金却买不到东西,还有各种场合都需要出示核酸健康码,老人的行动受到很多限制,而子女就是他们与社会的一道桥。
由日本电影制片人奖“藤本赏”最年轻获得者川村元气所著的温情小说《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描述亲子间复杂的关系,难以割舍的母子亲情,成年之前是我们对母亲的全然依恋和成年之后是母亲害怕打扰我们的良苦用心。
川村元气是日本著名的电影制片人、畅销小说家。或许是得益于其在电影方面的卓越天才与丰厚经验,川村的小说极富电影感与音乐感。他的小说处女作《如果世上不再有猫》,已成为全球销量200万册以上的百万级畅销书,改编的同名电影也成为日影经典作品,至今仍不断催动着各国读者的泪腺。
小说的开端通过回忆和现实的来回穿插,描写了非常多的温情场景,对于母亲百合子经常对儿子泉说抱歉我一直很疑惑,作者留下许多线索,到后文终于揭晓。
童年时,母子毫无嫌隙,泉随口说一句别的爸爸为孩子搭建了雪房子,百合子彻夜不眠,给他也搭建了一个,第二天母子都发高烧。种种温情让人泪目。
在泉初中的时候,百合子曾悄无声息离开了他整整一年,靠着外婆的照顾,泉维持正常的生活,但是在心里还是留下了巨大的伤口。这也成为了了母子间最大的裂痕。当百合子回来那天,没有责备,也没有道歉,他们都不愿触及,日子接着继续过下去。像剪片子一样把这一年剪掉,看上去就是无缝衔接的同一场景了。泉和百合子接受了这样的“剪辑”。
就当那一年不存在,日子继续过——这是他们之间无言的约定。
一边是母亲害怕打扰孩子的生活,一边是孩子全力以赴为工作。成年以后,看似无可避免地与母亲渐行渐远。
百合子说“我的生日谁都记得住,却也总是被人忘了”,她的生日是元旦,从她失去闺蜜那天起,她就习惯了独身一人庆祝。而泉工作繁忙,日常琐碎的杂务,轻易就把母亲的事推后了。也许只是一个问候电话,却也总是排在工作之后。
当母亲出现许多反常行为,他也未能及时发现。本来整洁的家里突然落满灰尘,在街上闲逛,甚至于有了孙子的消息也很快就忘却了。
当他接到警察的电话震惊至极,原来百合子买东西记不得付账。可是就是这么多的愧疚,在百合子病情恶化,在街上失态“发疯”时,泉也非常不耐烦。
其实可以想象百合子的生活,一定充满了不易,身边没有一个成年人,父母的不理解,全文不见的孩子爸爸,所有生活的难都在她一个人肩上。
作为女子,她也有喜怒哀乐,也曾向往爱情。在逃离家庭的那一年,可以看出她时刻在警惕失去,但也不乏快乐。
母亲是一个身份,怎么做妈妈却不是与生俱来的技能。百合子漂亮、温柔,作为钢琴老师,曾经也有非常多学生,孩子们喜欢她,她也喜欢弹琴。
可是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症打破了所有幸福。年纪越来越大,不知不觉就成了一个人。或许,这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百合子接受了这样的设定,泉半年后才在家里找到一份检查报告,其中一行字是:“疑为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症,需继续观察。”
“并不是得了痴呆症就完了。恰恰相反,战斗才刚刚开始。”电话另一头的护理专员安慰泉,但是泉毕竟还要工作,也还有自己的小家庭。泉无法陪伴的日子里,母亲肉眼可见地在失去某些东西。
一切都来得太快,在养老院的时光也非常短暂,在母亲离世后,泉甚至没有更多的房间盛放母亲的遗物。不断成长,不断失去,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人生就是这样,被推搡着前进。这篇温情治愈的小说提醒我们趁还来得及,一定不要忽视家人,在幼年时,母亲对我们倾注全部精力,而我们始终无法百分百把精力投入到母亲身上。这算是一个遗憾,但也是一份厚重的期待。让爱妈妈不再只是一句空话,多陪伴沟通,不必只在某个日子才表达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