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年华似水,女儿如今都快六岁了。昨天她拿着我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本,指着《乡愁》一文问我说:“爸爸,乡愁是什么意思呀?也是《将进酒》的‘与尔同销万古愁’吗?”受唐诗宋词的熏陶,女儿开启了独立的思维。真好!看来,自己亲自教孩子背诵诗词是正确的,而不是盲从的给她报各种早教学习班,交学费、接送,就视为责任。可是,那个时候我却黯然失语、无言以对。因为在那一刻,思乡的闸门情不自禁的打开了。
相遇、远离、重逢和别离,人生的轨迹就这样循环往复。在外工作14年,我在故乡之外,故人往事不停远去,又如影随形。漂泊的感觉总是有点苦涩和沉重,成长总是伴随着离别、艰辛和苦痛。但是,也有升华、沉淀和凝聚。最后你驻足的地方,一定和故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无论走到哪里,心中总有一片宁静承载着故乡和亲人。但是我却时常问自己,当年义无反顾的远离,却换来每年两次和家人短暂的相聚。值吗?只是每当听到别人回家,心里总是酸酸的。人在他乡总是容易联想,独在异乡为异客风尘仆仆的画面。每一位身在异乡的游子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辛酸、有快乐,更多的是苦累。而《离家的孩子》更是唱出了异乡人的点点滴滴。
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古训使然,让许多热血男儿背井离乡。有股闯劲,成为夸奖年轻人有出息的代名词。不到大城市去闯闯,也一直被视为不思进取、没有出息的表现。在这样的思维教导下,多少男儿离开故乡去闯北上广。多年之后,当然不乏有成为人中之龙的佼佼者。但更多的人则是行囊空空地回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无奈。我就在想,古训真有必要如此笃信吗?也许,信与不信并不重要。但我们的幸福感和落寞感,真的是在比较当中产生出来的吧!
朋友在一起闲聊的时候总会提到回家,都说回家挺简单的。买张车票、请个假就行了。可是一张车票的对面,是许多人都无法放下的事业。或者总这样安慰自己,忙完这阵子就立刻回家。但是,想要完成的这件事情正在收尾的时候,新的工作又来了。于是,又再一次的立下誓言说,再过一阵子吧!可是回家的脚步,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被饯行了。最后,发出心底的感慨:爱在哪里,家乡就在哪里吧!但愿所有漂泊在外的游子都一切安好。
所谓报喜不报忧,总是把好消息告诉父母,而一切的不顺、不开心、忙碌焦灼都自己承担。现在很多女孩子都有了男人的胸襟和宽广的胸怀,独自承担生命中的苦痛。希望把更多的快乐和家人分享,传递给父母的都是喜悦。这是一种担当,也是一种责任心。当想念起家乡的时候,执笔写下故事的异乡人,不管是文采斐然的,还是不通文墨的。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却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够读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