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人在中年以后,转去投入医学、脑科学、生命科学,明眼人都能看出后面的意图。蓬莱不是古代才有,青春泉也未必真需要泉眼。除了医学科技之外,其他的选择看起来不是那么明显,但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和前人相比并没有多出什么选择来。
最常见的是出书。一本书可以存世数百年,虽然现在有了电子版会缩短这个时间,但依然也要一个人的生命长得多。就像是亚里士多德一样,本来他已经在西方世界里彻底消失。谁能想到阿拉伯人保存了他的著作呢?谁能想到阿拉伯人会兴建大图书馆呢?于是亚里士多德通过自己的书重新复活,我们在今天都还知道他的名字和事迹,这已经很接近永恒的存在了。
其次是基金会。一滴水如何才能永不干涸?把它放入大海。这是个已经验证成功的社会试验---假定人类社会一直存在,那么在设定了一定的规则之后,通过向社会提供某些资源或者服务之后,就可以让一个组织独立自主地长期存在下去。诺贝尔从前人正一点点变成古人,但是他的基金会还在运转,并且一直在提供人类最重要的奖项评选。除了通过书本,人还可以通过社会组织持续存在。
还有一种非常原始的方式,生物学的方式。那就是尽可能地增加子代的数量,于是自己的基因就会很强势地进入人类的基因库。有个日本人就是那么做的,他在泰国人工代孕了100还是1000个孩子,然后带回日本。这样的话,没有任何一个家族能够和他相比。即便日本陆沉,他的基因也会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继续延续。所幸疫情打断了他的造人计划,否则他的基因统一日本计划很可能成功。在基因检测中,1000年后也能浮现出自己的面容,这也是一种接近永恒的方式。
最新的一种设想,是自己持续训练AI。让AI学习自己的思维方式,模仿自己的口吻行文。如果有足够多的信息,那么AI有可能模拟出自己纯粹硅基的自己,在比特世界里实现永生。即便在10000年后,人们想要了解历史,和在历史某一时刻人们的所思所想,就可以去问这个AI,和古人直接对话。假设他的数据库可以不断更新,那么也许这个AI会在智者的行列中占据一席。生命停止,自我发展停止,但是AI不会,AI能够模拟某个人拥有无限时间之后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上述的说法是否成立,是否真实一点都不重要,也不是我想说的重点。因为我本身不是很在意永生这件事,但是这些说法很有趣。如果不跟随着去讨论永生的技术细节和实现可能,单独把后面的想法拎出来看看,你会发现其实它们对应了关于自我的不同理解。
医学意义上的永生,意思是自我就是肉身。书籍意义上的永生,意思是自我就是思想。基金会层面上的永生,意思是自我就是嵌入人类社会的个人意志。生物学意义上的永生,意思是自我就是DNA。AI层面上的永生要复杂一点,它是个暗喻,我们本身也可能是某种合成概念,自我就是建立在DNA打印出来的硬件上的一套算法。
所以我不会嘲笑人类关于永生的追求,我觉得这种追求接近于哲学实践。哲学家在书本上讨论什么是存在,什么是意识,而追求永生的人用实践的方式在分析什么是人,什么是自我,以及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在这些实践方式的背后,都能明显感觉到某种突破束缚的冲动。最起码,他们在突破时间和空间对于自我的束缚,同时也在打破对于自我的束缚。除了肉身永生之外,其余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都放弃了对于“我”的追求,而是追求一种更为广大宽泛的存在,一种分布式的存在。
如果从这里逆推一下,一个追求分布式存在的人会有什么偏好,也许会很有意思。但我不打算在这里写太多,而是想问另外一个问题:既然对自我的理解有如此之多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永生路径。那么是否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自我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坚固?又因为我们看到怎样的世界,和我们自身的观察角度有关,那么万一时间和空间也不是真实的,又该怎么办?也就是说,如果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是一个楚门的世界,那么追求永生是否还有意义?
有时候想一想,觉得自己很幸运。如果我生在500年前,那么过50年和过100年区别怕是不大。但是我生在现在,5年10年的变化就相当于过去的500年。如果是看着别人炼了500年丹,配方换过无数种,思想方法却只有一个,那该是多么无聊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