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巴比龙》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11-03 00:24: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巴比龙》读后感100字

  《巴比龙》是一本由[法]昂利·沙利叶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比龙》读后感(一):随笔

  那个时代的社会真是混乱啊。重刑犯们包括:因为双方孩子争吵,邻居直接把犯人弟弟杀了喂猪,于是犯人杀了邻居全家;苦役犯兄弟不堪看守的折磨,将其打晕喂行军蚁;几位逃犯逃到了一个荒岛,由于饥饿,其中的木腿吃了自己的一位同伴,结果被其他同伴发现,把他给吃了。真是原始社会啊。

  蝴蝶第一次逃了11个月,没想到被修女点炮,还是被抓回来了。还被关到了圣约翰岛单独囚禁了两年。这两年间:光照极少;饮食很差,咖啡菜汤面团子,导致营养不良;狱内保持绝对安静,两年总共说话五次。才一年身边的牢房就死了五个人。接着又策划了越狱,准备了四个月,刚把木筏扎好,正要出发,因被人点炮再次被抓。4个月的付出再次付之一炬

  他的几大优势:1.有钱。2.监狱人员腐败。3.遇到了很多好心人(除了修女、贝拜尔...)。4.斗争Forever!他在书中从没有花大篇幅描述自己的惨状,也没来就没考虑过放弃,拥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斗志!5.有了一个确定的目标之后,实现目标的思路很清晰,需要什么 该买通谁 跟谁搞好关系 该找谁弄什么所需品.6.人缘很好,很会掌握人际关系的分寸,对谁坦诚,对谁隐瞒,对谁好对谁狠.社交分寸掌握的很好。7.有胆识:该在监狱立威信的时候直接站出来对所有人喊话批判.树立了自己的威信。8.有底线,不会不择手段.

  暴乱事件中,蝴蝶去见三岛司令,让我想到了红发会见五老星.

  感觉肯定是有杜撰的成分,尤其是牛决斗那段.

  《巴比龙》读后感(二):爱情诚可贵 自由价更高

  很简单的故事,大概因为出自作者的亲笔,但是架不住经历丰富,跌宕起伏的真的跟故事一样。所以说,所有的故事都来源于生活,就是有这样的人,一段经历可能就抵得上好几个人一辈子的丰富。但又有谁会说,安稳平淡的生活就不是美好的生活呢。

  最早被一句短评,比肖申克精彩,吸引来读,蒙冤下狱、孤岛求生、不间断越狱、还收获各地爱情,最后在战争的大环境下,被当局认可,颁发身份证后,作为一个自由人而生活,不知道他后来过得如何,有没有去联系年迈的父亲,还有曾经法国的未婚妻,还有在原始丛林里的那一对姐妹。无论如何,过得开心就好。

  自由,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就好像空气和水一样,你说有吧,我们有,你说没有吧,确实雾霾和污染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蝴蝶被下狱开始,那种囚徒生活之下,基本的自由,都没有,特别是那个不能说话的监禁的那些日子,我想精神上的折磨一定是非常非常的痛苦的,而唯有体验过那样的人生,才会无比珍视眼下的生活!

  我没有这些经历,对于这一类的文字和电影也看的很少,但是看完这一本,仍然感触很深,这大概就是读书的乐趣,在别人的故事里感同身受,然后学习总结,或者只是读过,就很好。

  另外还有一点,对于那些各种觉得境外好的人来说,是不是可以给国内一个公道,看1930年的法国,也有冤案,也有各种不经查实的错判,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又相对的好,就有相对的恶,哪里都一样。大概只要自己做个和善的人,辐射四方,善待人者也会被人和善以待吧。

  《巴比龙》读后感(三):蝴蝶越重洋

  自由是什么?是恣意的奔跑,是暖洋洋的墙根,是风平浪静的海面,是展翅翱翔的蓝天。是你我心中毫无负担的渴望。

  巴比龙——

  这个人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他对自由的追求。不是他不安于现状的“折腾”;也不是他肆意挑衅权威的鲁莽。他就是单纯的向往自由,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在他最血气方刚的青春年华时,被诬陷入狱,判终身苦役。辗转流落到“恶魔岛”,与世隔绝的孤岛。似乎把他与整个文明世界划分了永恒的界限。但是,巴比龙,苦役生涯中,最大的斗志就是“越狱”。面对命运的不公,他奋起反抗。而且只要不死,就斗争到底。

  书中写他越狱十一次之多。细节描写分外的清晰明了。阅读之前,我曾观看过同名电影。电影中虽然对整个故事进行了优化整合,但是精髓尚在。亦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通过一种最直观的方式带给影迷,或者书迷更加震撼的感受。

  第一次越狱关禁闭2年。在完全静默的环境中,巴比龙异常的生命力,似乎再对这个体制进行嘲讽。我感叹于他在无声的世界中没有放弃,没有发疯,不断强化自己,等待重生的力量。也感动于他无论身处何等逆境,都能独善其身,不曾出卖,伤害任何人。抛开苦役犯的身份,巴比龙是一个高尚的人。

  人生大起大落,在巴比龙身上,这样一句话似乎特别的苍白无力。

  “这十一年间我逃跑了多少次呢?让我想想。第一次是从圣洛朗的医院逃的;第二次是在哥伦比亚的里奥阿恰,其实那是最成功的一次,只是后来我选择离开了自己的部落;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都是在巴兰基利亚,那几次没一次顺利的:做弥撒那次惨败,翻墙那次克鲁西奥裤子被挂住了,下安眠药那次药效发挥得太慢,炸墙那次炸药威力太小;第七次是在皇家岛,那次要不是贝拜尔那浑蛋告发我,一定能成功;第八次是疯人病院那次,还没有开始就失败了。接下来还有即将开始的第9次!哈哈,“9”,这真是个充满魔力的数字。”

  最后一次越狱前,巴比龙回首自己十一年的逃亡生涯,对人生做了一个小总结。也让读者更加清晰的看到了巴比龙短暂而漫长的越狱生涯。充满坎坷,起落。一次次的逃跑,一次次的被抓回。其实,换个人,早就崩溃,放弃了。但是巴比龙的信念就在于——逃亡,自由!

  就像影片最后,德加对巴比龙说“I need to stay,just liake you have to leave!”

  有人认命了,所以留下了;

  有人不认命,所以离开了。

  巴比龙的精神之所以流传至今,就是他的顽强拼搏,争斗到底的信念和执著。

  《巴比龙》读后感(四):《巴比龙》:丧失公平和自由的时候,我们到底会想些什么?

  从古至今,但凡犯罪入狱的,皆被判定为穷凶极恶、罪大恶极的人。这些人身上多多少少都背负着人命官司,大到谋杀小到盗窃,司法制度的严谨,对历史长河中的封建制度和绝对权力起到相当大程度的维系作用。

  随着历史进程与时代发展的推进,在司法制度的完善和调整过程里反映了当下社会的大环境。例如,从漫长的封建社会各个王朝来看,相对繁荣的治世,诸如文景、贞观、康乾等年代,都以皇帝和大臣们节俭自爱、奉公守法为先决条件,这才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天下较为太平。

  而放眼那时的世界,拿法国来谈的话——法国作为大陆法系的发源地,其实它现行的司法制度是在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后逐步建立起来的,为的是维护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所有制的重要制度。后续到了19世纪,才慢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如民法、刑法、商法等重要法典,逐步去确立全国统一的司法体系。

  《巴比龙》一书的作者是法国作家昂利·沙里叶,在1930年因为被人栽赃陷害后,他以莫须有的谋杀罪入狱,被判在南美圭亚那的卡宴服终身苦役到死。《巴比龙》就是他根据亲身经历——真实的越狱经历写成的自传体小说。

  1973年史蒂夫·麦奎因与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同名经典越狱电影剧照

  昂利·沙里叶在《巴比龙》中以外号“蝴蝶”为称,面对这漫长的服刑期,他没有向命运轻易地低下头,而是选择为自己而“战”,为获自由而战。13年间一次又一次地越狱,又一次又一次地着回,可是这并没有打消昂利对自由的向往,在经历艰难的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当中,最终重获新生和自由。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巴比龙》通过作者昂利自述平生经历和事迹角度,写就成一部充满曲折的传记体小说。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通过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表现当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传达出来的思想精神。

  “蝴蝶”作为全书的主人公,故事从他含冤入狱开始说起。从法庭审判的那一刻起,加诸在他身上的不公便全部凸显,他在法庭上直呼自己的无罪,在审判庭内强烈的内心独白,呐喊着:

  这样的内心独白,表现出“蝴蝶”对自己被栽赃陷害后的愤怒,正是因为有这团愤怒之火的存在,才让他在这13年间强撑求生的希望。这份坚持,是对不公的控诉,也是对自由的向往。

  在整部小说当中,主人公“蝴蝶”时不时总是会回想起一些过往的美好岁月,例如作为“流刑犯”打算前往拯救岛之前,在他的自白里有一小段对过往的描述:

  这段描述里,表达出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所拥有感受一切美好的权利,但现如今却因为栽赃陷害,与正常美好的生活失之交臂。回到现实的残酷艰难的境地,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重新调整心态,认清自己已真的无法回到过去的监狱生涯,他下决心采取“实际行动”,让自己重获自由。

  “蝴蝶”性格当中的善良和温柔,体现在越狱过程当中发生的故事里。从对鸽子岛上麻风病人的态度,到遇见特立尼达的鲍威先生一家,甚至到后来在瓜希拉遇见印第安姐妹拉丽和佐莱玛,“蝴蝶”并不是像法庭给他定罪的残忍谋杀犯一样,而是展现了一个“法国绅士”该有的温和与善良。或许是善良给他带来的好运,以至于一路出逃的过程中总是获得许多人的帮助。

  十三年的越狱生涯,带给一个人的转变是巨大的,这艰难困苦的岁月,考验出个人的非凡意志。这部分坚韧,在“蝴蝶”被送入惩戒监狱时便展现得淋漓尽致。惩戒监狱里那段2年的无声岁月,单纯靠狱友帮扶的油汪汪的椰子和烟草是活不下去的,这应当全仰仗他自己顽强的意志与决心。无休止地散步是为了锻炼身体,让身体机能不至于退化;一边散步一边思考是为了让自己的大脑还能充满活性;而不断回顾自己一生当中经历的各种细节,则是为了回忆到疲倦之后强大意志,不至于一击即溃。

  昂利·沙里叶通过《巴比龙》呈现出来的“蝴蝶”这个人物(其实就是他自己),总是在不经意间传达着生而为人——我们对公平和自由的憧憬和向往。即使是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当中,我们与命运的对抗从来不会停止,甚至不应该停止。传奇的经历和跌宕起伏的故事,凸显了故事当中每个人物极具魅力的性格特点,最重要的是,主角”蝴蝶“身上展现出来的关于智慧、坚韧不拔、对不公勇于反抗的真善美。

  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更为主导的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通过昂利·沙里叶的《巴比龙》不难发现,在当时的法国社会中,对于人权的关注度以及透露出来的司法制度,似乎是并不完善甚至可以说是“黑暗”的。那些位处上层的人(那些掌握权利的人)对底层人民的鄙视,在《巴比龙》当中可见一斑。

  电影《巴比龙》剧照

  从故事开端“蝴蝶”含冤入狱开始,便可以感受到当时司法的蒙蔽性。例如在西班牙再次被抓时,监狱的副警长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这种对犯罪之人的“统一”的认知,恰恰暴露了当时司法的愚昧,无端定罪,以罪为罪。处在底层的人永远没有人权和话语权,即使怎样辩解,都是无济于事。就像宋江脸上的烙印一样,明显且深刻。

  再例如,当“蝴蝶”来到惩戒监狱时,一行人才明白这座破败的巨大建筑散发出的威严感。昂利在《巴比龙》中这样描述当时自己见到这座建筑的真实感受,他写:

  正是这样的描述,足以让我们想象当时的社会环境是这样的黑暗,伪人权的制度底下,究竟还有多少人含冤?他们最终是含冤而死,又亦或是申诉辩白洗刷了冤屈呢?《巴比龙》呈现出来的关于越狱的传奇故事,除了鲜明的人物特色之外,对法国那段社会历史背景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或许越狱的本质,是昂利为打破传统封建下伪人权和伪公民权的桎梏,是对上层贵族笼罩的绝对公正的不满和反抗。好在最后,昂利胜利了。十三年的刑犯生涯,真的结束了。

  他甚至获得属于自己的身份证,获得了在委内瑞拉的合法居住的权利。他在这里见到了真正的人道主义!他发出呐喊:

  昂利·沙里叶知道,正是这段真实的越狱经历让他对待万事万物的思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丧失公正与自由的那一刻开始,愤怒与怨恨会充斥心间,但是13年之后,所有的一切怨恨都会化为灰烬烟消云散。这份难得自由,是什么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昂利·沙里叶通过《巴比龙》告诉我们,生而为人,请一定要为公平公正而战,为自由而战!

  最终章书籍内容截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巴比龙》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