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11-03 00:18: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读后感锦集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是一本由孙衍著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读后感(一):这本书里有乾坤

  有时候,你想去看看,看的只是某个地方,而且时间和精力有限。而如果你通过书,能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地方,能看到很多地方,有时候还能看到好多年前的世界。世界这么大,有一本书就足够,这本书就有这种功效,把以前的事情,用散文的形式写出来,满满的都是过去的美好回忆,让人不禁缅怀70、80、90后的青春时光。当然,除过回忆,忆苦思前还是怀念美好也罢,在这本书里,我们感觉到幸福,以及为了更美好的未来的期望。这是需要静静品读的书,能够洗涤你的内心世界,也能够给你慰藉和无限的希望,值得收藏!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读后感(二):中年人的四个关键词

  作家孙衍又出新书了。继那本《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风靡网络,引发持续至今的“少年热”后,新书《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将镜头瞄准了“中年人”。在疫情刚刚好转的八月份拿到这本书,不由地感慨,衍叔每次都能精准描绘当下都市人的心境。兵荒马乱的2020已经过去大半,接下来的日子,可不正是“一半回忆,一半继续”吗? 挺住 在新书的序言里,孙衍剖白了自己的中年生活,父亲住院,孩子生病,自己顶着高烧两头跑,朋友安慰他说:疲惫的中年人啊,挺住!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饼干”日子,是许许多多中年人的真实写照。 少年时有理想和远方,中年人便只剩“六便士”了,要仰赖糊口的工作,经济来源不能断,要依靠老人的帮扶,车子、房子需还贷,要盯紧小孩的教育,还要身兼数职,可以是家庭理财师、育儿专家,也可以是维修工、心理咨询师兼科普达人,要防止老人上当受骗,要照顾妻儿关怀备至,中年人,你的名字叫“疲惫”。这样的日子,除了咬牙挺住,还是挺住。 困倦 日子过得苦了,便只好自己寻点乐子。孙衍算是比较会生活的中年人了,但他也会感慨自己很久没有闻到花香了。虽然自己就住在南京风景优美的玄武湖畔,但每天上班下班,对写字楼外发生的事情近乎陌生,甚至对太阳也感觉陌生,因为太久没有好好欣赏落日了。 有朋友羡慕他可以时时到湖边散步,孙衍心说,你要是生活在这里,可不一定会天天去跑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因为日复一日的机械生活,每九晚五的定点日子,过上七八年,早把中年人磨成了光滑的圆形,在失去性情棱角的时候,求知欲和好奇心也一并失去了,像被围困的怪兽,提不起斗争的兴致,只有对命运屈服的份儿了。 围城 孙衍有很多朋友,遍布五湖四海,人到中年有三五知己是幸运的。有位香港的朋友曾经到过内地,回港后常跟他联络,两人总会聊到过去,对方忍不住想念在内地的日子。 孙衍说,每个人都在寻找异乡,每个人也都在回家的路上。孙衍的散文除了美,读来熨帖身心,还常发他人之未发,而只有读到,才猛得觉察他对生活细节的直觉如此精准。比如,他用“围城”来写香港友人的困境,再比如他写身边实习生的故事,感慨南京的过客们,说人们一面赞美着南京,想要留下来,一面又纷纷离开南京,最对南京念念不忘的,不是老南京,而是在南京学习工作过却不得不离开南京的“新南京人”。 怀念 人到中年犹如旅途过半,所怀念的无外乎少年那些事。孙衍在新书中回忆自己入伍的经历,读来颇有趣味。 在他的笔下,读者看到的不是正襟危坐的衍叔,而是毛头小子孙建兵,他如何惊讶于东北的漫天大雪与苦寒,如何跟战友烧着了老乡家的土炕,还有冬天打靶时满身的冰碴子,字里行间满溢出鲜活的少年感,可见那段军营时光在他的记忆里烙下了很深的刻痕。 从《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到《生活一半是继续,一半是回忆》,孙衍向读者展示了少年与中年的人生纬度,而不变的是对生活的热忱和希冀。同为南京的作家荞麦说:“中年人的生命都不属于自己”,这固然道出了中年人的生活困局,但正如这本新书之名,“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事,孙衍用一以贯之的温情抚慰了都市人的疲惫,写给自己,也写给万千被生活锤挞的众生。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人生,谁还不是一面痛哭又一面生活着。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读后感(三):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归去哪里

  文图 / 左叔

  因为与孙衍老师有私交,所以读他的文字会格外有一份亲切,仿佛他就坐在你对面,用略微有些南京口音的普通话,在讲自己的事情。这些事情都不大,安安稳稳地放置在我们的烟火生活里,却被道出了某种需要反复咀嚼的深义,道出了内心有澎湃涌动但言语无法表述的情绪。

  他与我年纪相仿,虽从事着需要与人接洽、打交道的本业,但给人的第一眼印象,是个性里有一抹“铅灰色”的冷调,属于不太容易亲近的那种。接触久了,那团“铅灰色”的冷调会渐渐地柔和起来,质地也由“金属镜面”变成了“草木焚灰”,这过程还蛮奇妙的。

  他的上一本作品,应属“破圈”的现象级作品《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书名中的这句话,不断地被人反复在不同的场合提及,以至于最终出处无法考证。作品能够“大火”的深层次因素,应该是暗合了时代潮流涌动之中,那些曾经占在风口浪尖的一代人,内心里的某种焦虑,不想“退场”,企图“回春”,时刻提醒自己要“初心不忘”。

  读完这一本《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更觉得是对前一本《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呼应,仍旧是“少年”的我们要如何只身前往“未来将来”,生活的一半是回忆,我们从回忆中汲取力量;一半是继续,面对未来,我们需要鼓足勇气、只身前往。

  人间的寻常比较难以落笔,一方面是我们沉浸在其中,不太容易有抽身出来的视角,这些烟火生活中的具体事务,对于经历现实生活的我们来说,是需要克服的具体困难,是需要解决的某个麻烦,我们的心力都用来如何应付它们,很难从中跳脱出来,拥有站高“一个台阶”来审视它的自由。

  另一方面,我们很容易动笔写下它们来,但却没有办法从中挖掘出其中的深义,或者说我们企图赋予它们深义,但在文本上处理得不够“完满”,总有一丝丝“强说愁”的牵强,这是我们人生阅历或者是我们的“笔力”还没有达到某个层次。当然,写人间烟火味的仍旧是有大师级的人物,比如汪曾祺。

  孙衍老师曾经与我闲聊时提过,他每次出差的时候,坐在异乡的旅馆里,文思就会涌动;有时候赶高铁或者飞机,在连锁咖啡店点杯咖啡、给手机充个电的短暂片刻,也会有想要下笔的冲动。我也曾有过类似的境况,从庸常重复的日常生活里短暂地跳脱出来,获得了能够审视它的从容,就会特别想写点什么。

  除了对空间做“物理”上的改变,获得某从审视它、描摩它的从容,我们其实另外一个办法可以获取类似的“从容”,那就是通过回忆做“时间”上的改变。很多事情,我们当下是很难看到它现实的价值和意义的,我们忙着应付它,也来不及去深思它的价值和意义,拉长了时间跨度,等来一个迟到的结果,我们在岁月长河中回溯,才会发现当年经历的浅滩和激流都是考验与成全。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生活一半是微笑,一半是难过;生活一半是焦虑,一半是喜悦。”印在封底上的这一句,大概是人到中年,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喜忧掺半的人生落脚点吧。我们终究是要抖落尘土,拍拍屁股重新上路的,即便心力不济,或者累到不想走,也会被责任推着往前。

  “凡是过往,皆于序章”,能够将人生的状态活成这样的,多半内心仍旧有梦想。尽管“烟火生活不好书写”,我们终究还是要回到其中去,带着现实挫败的伤,结着磨砺新生的茧,用一日三餐、劳作酣眠将其中的滋味,一字一句在键盘上敲打出来。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读后感(四):寻常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去年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收到了孙衍的新书《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2016年,他的《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爆红网络。那本书,他写的是自己,是隐藏在他成长中的那些或深刻或微妙的感受,而这本新书,他跳出了自身,关注的是周遭寻常的物事,文字依然从容淡泊,举重若轻,又有着江南作家特有的水汽氤氲。

  相比上一本书,孙衍兄的文字更加平静和通透,目光所及之处,亦都是寻常巷陌,不要小看“寻常”二字,有人问画家黄永玉,您的人生哲学是什么?他只回答了两个字:寻常。寻常日子即便是一粥一饭,也同样鲜活饱满,生生不息。

  孙衍兄爱植物,喜欢绿意葱茏,喜欢与寻常花草厮混的怡然时光,笔下的栀子、樱花、夜来香、荠菜花……都是随处可见之物,他在书里说:“养植物就像与人相处,要懂得对方的脾性,知晓对方的处境、冷暖……每日里似有千言万语,却又心照不宣,就是交往了许久的知己怕是也做不到如此真心相待。”我贪恋一份姹紫嫣红,又自知骨子里是粗人,养花也是诸如月季、菊花、茉莉之类,生命力顽强得很,一缕阳光、一掬清水,便可活得有滋有味,或夏日里清雅,或秋日里灿烂,因此时节更替,倒不觉得惋惜,反而让人看到时光的惊喜和变化。孙衍兄在书里说“多闻草木少识人”,是讲草木润性,尘沸乱心,不惜物又如何惜人?平平常常日子养平平常常的花草,何尝不是爱最深沉最朴实的表达?

  孙衍兄写饮食,也流连于市井,越市井的美食,就越真实。那篇《街头的鸭油烧饼》,是我建议他写的,“烧饼里的鸭油足,烤的焦黄透酥,趁热咬上一口,咸味中带点葱的清香,鸭油的鲜美混合着芝麻的浓香,美味至极。”南京饮食里最市井最烟火的味道就这样力透纸背穿越而来。我与他都喜欢大城市里的市井小店,这里的食客都不是谈生意或者谈情说爱的,只有这样的地方,才能让人敞开胸怀,管他是什么角色身份,每个人鲜亮的外衣都统统地被氛围脱掉,展露出一个人、一个城市最真实的部分。

  孙衍兄的书里,有那些回不去的老味道,馄饨摊、春笋、狮子头……时移世易,对于我这种喜欢念旧的食客来说,无疑是残忍的,想起我和孙衍兄在南京大牌档里对着精致的美食感叹人间烟火的流失,这种淡淡的感伤同样也出现在他的书里。他写一个妇女挑着担子卖馄饨,“遇到要喝馄饨的就停下来,将担子放在路边,给客人下馄饨,碗是从前的那种海碗,外面勾勒着青花,馄饨皮薄如蝉翼,肉馅不多但保留着嚼劲。”这种远去的旧时营生在南京很少见了吧,读着有种尘世烟火的寂静。读到这里,想到有次我在地摊上看到一个少年捧着一筐茴香在卖,感觉真是惊艳,像卡拉瓦乔的画,新鲜的茴香叶片细碎,茎竿挺直,阴影层叠,非常古典。买了一把回去炒蚕豆,吃着吃着,天变成了蓝灰,夜幕低垂,一个不知道岁月的夜晚,想到黄永玉《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里的那些遥远的菜,乡下的菜,消失的菜。

  生活中,离别总是时时刻刻上演,有些是给你留了时间提前做准备,有些突然的消失却令人猝不及防,于是我们只能一边告别,一边寻觅,一边思念,一边感谢。读着孙衍兄的书,再一次回顾这些老味道时,我是如此的怅惘,但这也说明了,我曾经在这些美味中,得到过幸福的滋养。

  孙衍兄笔下的人,亦是人海里的芸芸众生,吃苦瓜的男人、守在健身房的老人、因除味不断嚼口香糖的滴滴司机、不相信老伴去世的教授、一生都在追忆爱情的云奶奶……或诙谐,或感伤,或酸楚,或沧桑,这是他们寻常又不寻常的人生,他们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所有的艰辛都被岁月轻描淡写了。

  《很老很老的爱情》里的云奶奶,梳头用的古法,“青花瓷的碗,里头装的是用明矾淀过的水,非常清冽,她用木头梳子蘸上水,抹在头发上,顺着头心往下梳,头发因为水的滋润变得顺滑光亮。”这样一个恬静的老人,内心却守着一段不足为外人道的爱情,年轻时爱慕的人在战争中牺牲,她辗转找到他的墓并守了半个多世纪。

  很多思念是因为深刻才美好吧,我见过你最好的样子,哪怕只化为一个模糊的影子,我也愿意镌刻在心上一辈子。孙衍兄说:“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人,只有接触过才知道,他们比常人拥有更柔软和脆弱的灵魂。”

  读完我想,如果她的恋人没死呢?如果他们又重逢了呢?一个女作家曾跟我描述,她在超市偶然遇见过她的初恋情人,曾经骑着单车白衣飘飘的翩翩少年,变得头发稀疏,面色黯淡,腆着肚腩,神情麻木地提着一把芹菜。她低着头,假装没看见他。

  美好的人只是留在回忆和想象里,这样看来,云奶奶一生的守候究竟值不值得呢?我该惋惜她的人生吗?毕竟,在生活面前,错过、失去、离别都是寻常,曾经的花样年华,亦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一小段插曲。

  孙衍兄的文字,也像是云奶奶的一生,看起来是安静与质朴,内里却是光阴的苍凉与旷远。我们能在生活中做到不悲不喜,无非是与生活化干戈为玉帛,人生的长度,长不过四季更迭,过去的,过不去的,都终会过去,因为你过不去,时间也会过去。汪曾祺说,看市井人生,看世间百态,看出来的都是境界。再匆忙的人生,也会在岁月里沉淀,这沉淀下来的,就成了你念念不忘珍藏在心的吧。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文/李寄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