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及其符号
让波德里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了《消费社会》一书,其中批判了工业社会下消费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通过符码操纵和制造消费,影响消费者的状态的地位。人与人的参照。尽管现在的社会生产达到了从来都没有的丰富,但是仍然没有达到丰盛,而浪费却很多,我们受到媒介和生产消费的控制,这一种话语影响着我们的行动。
今天,信息的推送和自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信息消费更为显著。我们会发现在各类视频平台当中给你推荐广告和使用评测,以及部分专门的消费信息平台,如小红书等。通过用户自发和系统推送的内容,构建起信息时代下伪性构境,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参照系,从而演进为差异性的结构。另一方面,非强制性的内容和用户自主的内容制作,让广告变得更为模糊,主播与评论的存在影响了相关产品的符号构建:谁使用或不使用,代表着一种差异和个性地位。这进而影响消费者自身的欲望需求,更多会去消费产品使用价值的表象符号。即使是“性价比”、“功用化”的符号价值,依旧是一种表象的符号。
在今天,我们不可能避免对符号的消费,符号不断被消解被解构。似乎符号象征性已经死亡。面对消费社会中的种种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对于物体的赋值而言,我们通过寻觅意义和认知相关的,形成的是一种建构性的意义。比如说,我们在观看某种电影或者动画片后,得到人物或情节的相关启发,依此情感赋予到物体身上。这样形成的现代意义上的神话,这也是消费主义的一种手法,当我们内心感到空虚时,需要某一种内容产生支撑。相对于前一个时代中对于富足追求和现实反抗中,现在物质丰富、消费变成比生产更为重要的表象,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下去,我们将会忽视生产业和实业,工人的地位和功用被忽视,而消费者却共同被商品和资本所剥削,但是我们得到的是表面符号的神话情感,即通过文化产品赋予文化周边上的要素。
我们可以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或者批判立场来进一步分析这一种现象。不过在现实来说,我们需要这些“物”的支撑,是否意味着我们在社交方面的缺失,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既弱又强的现象,值得思考。这多多少少有点像曾经的,上帝的存在,不过是每个人不同的心理需求的化身,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