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医师》是一部由关野宗纪 / 泽田镰作执导,波瑠 / 田中圭 / 岸优太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间医师》影评(一):第1集还挺好看的
第1集还挺好看的,但对编剧有担心,过往作品唯一的高分还是部改编剧集。
男主角色设计是败笔,体现了编剧的僵化思维。对青年医生角色的老套烂俗设计,一般要不有能力态度很拽,要不能力差性格弱(虽然这样的设置看似符合戏剧基本理论)。这部剧选择了更烂的后者,而妹妹病危的情节更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刻意冲突。第1集中男主角色唯一比较好的是以一种观察者的身份嵌入其间。
相反,女主的角色设计比较成功,是个正常人,而且这份正义感和责任心很有吸引力(但以母亲遭遇作为内心驱动的写法也没什么必要)。波瑠还是有气质的。
男主妹妹有点像有村。
宿舍的户型和室内设计比较差,看着别扭。
《夜间医师》影评(二):中国医生 vs 日本医生
对中国医生而言,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集体利益无条件地高于个人利益。而且个人利益在此间没有存活的可能:即便个人利益在一开始抬起了头,这也是为了制造假性的冲突,通过角色内在的“良心发现”来将个人利益让渡给集体利益。这当然算“政治正确”的一种。
相较而言,日本医生更多为个人的利益所牵绊。首先是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从而可以在他人生命垂危之际因为个人原因拒绝救治。解决这种伦理困境的方法不是搬出集体利益,而是借助个人经历发现个体存在的意义。
《夜间医师》里胆小怯懦的男医师因为夜间医护工作的艰困,做了一回缩头乌龟,决定转回内科,过安逸的小日子。让他醒悟的是妹妹的意外出事,他竟然没有做出救护的决定。如果不是波瑠饰演的女医生处理果断及时,妹妹很可能离他而去了。这说明了什么? 唯有经历过生死,我们看穿生死。
在《中国医生》里,这种考量是没有的。我们不知道中国医生的家庭如何,有过什么样的经历,他们对于医护的职责有多少认识?我们只知道他们会为了某种集体(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奉献出生命。国家,而非家国。为何我们要为这种意识形态流眼泪呢?没有这个道理。
一个真实的人永远在外在与内在所产生的两难冲突中,他需要不断突破局限,做出更加益于社会的抉择。这意味着他主动放弃个人的利益,而唯有这般的举动才能让我们感动。中国电影人要向日本电影人学习的地方太多,首先是怎么塑造人的问题,而不是只会写一些空喊口号的纸片人。
《夜间医师》影评(三):浪费卡司,医疗剧里的傻白甜,理想主义的夜间医生
光看第一集,流浪汉倒地。波瑠出场,几个精湛的手法和菜鸟医生岸优太的对比感觉这剧可能还挺不错?
猜测可能是几个优秀医生和菜鸟医生,做夜间医生的温情治愈剧。(类似code blue)
于是我内心的激动谁懂!!主役有老卡司,还搭配新生代杰尼斯和北村匠海。这在暗示我,美好的医疗剧来了!!又要准备泪目了。
但是往后看,发现根本不是这样。
理解编剧想强调【夜间医生】这个职业的正当性,但是日间医生和社会偏见觉得夜间医生都是菜鸟,故事人物都很不服,但你这剧也没反驳啊?除了田中圭演的成濑医生稍微有点用,有两个新人还没护士强。女主技术也略微拉垮,稍微有点难度的就要叫甜圭帮忙。明明故事背景里波瑠和甜圭就是年龄比较大,经验丰富的医生,结果天天和几个小年轻一样,手术手术不行,天天白天不睡觉,在天台喝下午茶。(虽然理解编剧想表现他们解决完问题之后一起吃饭的温馨,但实在强行了)
另外,就连成濑,你们夜间医生里的扛把子,好几次开颅手术之后又被迫停止,还不是说他们技术菜吗?那菜还非要在那里纠结要不要去脑外科?不能去学习了之后再来当夜间医生吗?一边前面塑造成冷面前辈,说要给患者最好的医疗,一边在夜间档苟延残喘,也不是很懂。
真的好浪费卡司,这么一帮人在一起,什么医疗剧拍不了?非得整这过家家?你可以有夜间医生的希望前景,但别在这里不切实际。这剧本太假大空了吧?隔壁mer虽然天天zeroです,一边锯车一边手术,也很假,但这种戏剧造假是可以理解的。你们这故事的核心理念就让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