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梁 我在地球边缘》是一本由蒋平著作,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梁 我在地球边缘》读后感(一):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鲍勃·迪伦在他的歌里追问,“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答案飘荡在风中,回响在山间,也镌刻在每个人的心里。
“登山最精彩的不在于登顶,而是经历。放弃与磨难,和登顶之后看到的景色一样,都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艰难的登顶之路从来无法阻止勇士对于顶峰的向往。自从1953年人类首次问鼎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完攀8000米以上山峰就成为攀登者的终极目标。张梁一次次出发,一次次站在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淡薄名利、超越生死、永不言败。张梁的攀登故事成就了他的丰盛人生,也激励着普通人追求自由和远方的勇气。张梁完成“14+2”的壮举创造了中国人登山探险新的历史,也在人类探索自然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永恒印记。
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记住的正是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那时的自己,表现出的勇敢和力量让普通的自己看上去那么不普通。
《张梁 我在地球边缘》读后感(二):我们是这颗蓝色星球的意外访客,无意间走进这条小路,不如随路而行。
每一种感悟,或许都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读懂。不能理解,代表着对这件事的茫然;不能共鸣,代表着对这件事的观点相悖。张梁面对的每一座雪山,也正如我们面对的每一次挑战。当我们问到,挑战有意义吗?或许也是对“登山有意义吗”这件事的疑虑。疑虑本身,亦是对事物的不理解。
活得通透的人,思考的每一件事,或许都藏着人生经历。这样的经历不是鸡汤,而是认同与接受。认同你所接受的,接受你所不认同的。而通透背后所蕴含的,还有那种释然和热爱的随性生活理念,是对我们生活中固有的“自以为然”与“不到南墙心不死”的一味解药。它标志着一种对年少轻狂的接受,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无法释怀的牵绊,没有乏味而无知的生活。它所拥有的,是内心充实且坚韧的经历。
这个世界,不会为执拗之人致死,更不会为通透之人长活,这就是世界的真理。
前进的步伐,也许不会一直前进。对蚂蚁来说,在平坦的路也是丘陵;对蓝鲸而言,再惊涛骇浪的海洋依旧随心荡漾。正如山一样,山有顶峰也有低谷,每一次攀爬即便上一步充满希望,也可能下一步就面对“绝望”。
对小宝老师为我写的毕业语录,还记得很清楚,“每一个阶段,以为是结束,其实是新的开始。”就像漫漫人生里,直线是过程,曲折也是过程,会交叉、会平行,也会波澜不惊。可以对当下偏执一会儿,却不能停驻不前;可以不被他人认可,却不能让自己由他人决定,即便人生中95%的机遇在于“贵人相遇”。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的《报任安书》篇章,是对自我人生的深刻解读,“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对所拥有的本身是愉快的,但这种愉快反过来成为一种痛苦,最终明白缘起悟空。就像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大作,他的释然与热爱由他左右。
我们可以埋怨世界打了一个盹,但我认为,只要世界没有让我们陷入沉睡,在这样一个太平盛世里,依旧可以执掌自己的轨迹。我们是这颗蓝色星球的意外访客,无意间走进这条小路,不如随路而行。在世俗的大流里,与自己与所爱,翩跹起舞。
《张梁 我在地球边缘》读后感(三):翻越梦想之峰——结合工作谈谈读《张梁:我在地球边缘》读书感悟
作为农行的一名员工,早就对张梁老师的事迹有所耳闻,最近单位开展了读书分享活动,我结合工作谈谈读书感悟,说是分享其实更多的是学习张梁老师的精神。
这绝对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近期,认真品读学习了《张梁:我在地球边缘》一书,很震撼、很感动。震撼于张梁登山的壮阔画卷,感动于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攀登精神。我对这本书有两个最大的感悟,分享给大家看看是不是有同感、有共鸣。
感悟之一:妙笔生花很重要。这本书的文笔真的很精彩。从止步珠峰到重新登顶,从南伽帕尔巴特峰到北极挑战,对于我一个非常不爱采访体传记的人来说看的是登山时惊心动魄、下山时畅快淋漓。大家说文笔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规划,文字符合基本的表达规范没有词不达意的情况;第二等级是准确,文字清晰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不产生狭义;第三层次是有感染力,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如置身于作品之中。《张梁:我在地球边缘》此书让我有身历其境之感,仿佛看到一个满目风霜的中年男子站在世界之巅俯瞰着震慑心魄的雄伟瑰丽,穿越茫茫北极冰原体验过极致的孤独,看到了珠峰近在眼前却求之不得的无奈、看到了偶遇北极熊的毛骨悚然,看到了他在登顶之后沉稳的笑,看到了他在北极挑战时崩溃的哭,因为这精彩的文笔,仿佛在读书的这五小时里面,看到了他整个精彩的人生。世界因为这些勇敢者们而变得迷人与奇妙,而生命在这些挑战中异常的丰富、坚韧与伟大。
从书里引发到工作,再次感慨文字水平的重要性。表达能力关系着你链接这个世界的效率高低,平铺直叙的文字总是让人无聊,但是有趣的灵魂能让人眼前一亮。如何设计一个好的文案呢?应试教育告诉,写作就是要多用典故,要讲究文采,但是在文案中这样做反而生涩。好的文案我觉得一是要紧跟流行,二是要多读书。要说2020年12月最火的流行词是什么?“打工人”当之无愧!以前大家看到这个词以为是妥妥的贬义词,但是最近“打工人”指的是上班族对自己的一种黑色幽默的自嘲,所以好的文笔不仅要多读书多积累还要紧跟流行趋势。农行“打工人”一样可以攀登珠穆朗玛峰,跨越南北极,成就精彩人生!
感悟之二:“信用”的重量。整书最恸人也是最揪心的部分,莫过于张梁在道拉吉里峰眼看着李斌、韩昕、赵亮相继遇难,生命永远留在了雪山上。这次惨烈的雪难发生的原因就是作为登山向导团队中途不顾他人安危,不守团队信用,强行自行下撤。8000米以上的高山攀登,挑战的是人类极限、是生与死的较量,正是因为那一点点的失信与不负责任,导致了三位年轻的高山攀登者不幸离世。
工作中,“信用”的重量对企业和企业员工来说也是至关重要。如何加强员工信用管理、如何加强在员工管理方面实现“进、管、出”信用管理,近期也初步进行了探索和调研。我认为员工信用管理应该可持续发展,通过信用管理可以激励员工正向信用行为、鞭策员工负向信用行为,将员工信用行为与其在公司的回报与职业发展提供支撑。
《张梁:我在地球边缘》是我近期看到最精彩的采访体传记,12月8日中国登山团队重新测量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8.86米,正因读了此书才更有体会这个数字背后的勇者无畏。惟愿每一位挑战者都能平安如愿,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登顶梦想之峰。
《张梁 我在地球边缘》读后感(四):不断冲顶,活着回来
文/
我对山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始于阅读意大利小说家保罗·科涅蒂的《八山》。文中讲述了一对在意大利山中长大的男孩,长大后一个去到繁华都市,另一个则幽居山中,感受山峦带来的美好,以及现代生活对此的冲击。然而,爱山之人总是要通过攀援,来表达对山的拥抱。小说结尾,这个山之子,选择抛弃现世喧嚣,永久地消失在八山深处,实现了与山融为一体的儿时梦想。此书获得了2019年意大利文学最高奖项,斯特雷加文学奖。
《八山》,毕竟写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阅读《张梁 我在地球边缘》,令我真正动容了。它让我开始重新理解登山的人,尤其是民间登山爱好者,以及登山这项小众运动,对我们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这是一本拿起来,就放不下的好书。
在谈及本书主人公张梁之前,读者很有必要了解一下,登山运动中的“14+7+2”是什么意思?那样,更便于理解张梁成为达成此项殊荣的中国第一人、世界第二人,是何等的壮举!
“14+7+2”这组数字中,“14”指全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7”指七大洲最高峰,“2”指用探险的方式徒步滑雪抵达南北极点。对于世界上所有登山爱好者来说,完成这组数字,是他们的终极梦想。
与其说张梁是这个梦想里的幸运儿,不如说他是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功者。在日常生活中,张梁也许是人群里最不起眼的那个人。一个银行的普通职员,一个男孩的爸爸,一个但凡参加登山活动,都要在费用上左思右想,来回掂量的人。
登山运动“烧钱”、“杀时间”,大家都知道。没钱没闲的人,是无法参与其中的。或许,在广大读者心里,只有万科的王石才有条件“玩”这项运动。虽然,王石面对只要他进山攀登,万科股市就微有波动的现象,苦笑着说,那是大家对他登山运动的不认可。但当普通人张梁,将这种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时候,我们就该重新思考“登山”这件事了。
尽管户外运动在中国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内高速的经济发展,以及深圳这座移民城市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显然,时间与金钱是可以逾越的。没钱,可以拉各种户外体育用品,或国家、省市登山协会的赞助;没时间,可以去请求农行领导的支持。可倘若没有登山运动中必备的性格、品质,和通过不断攀援,愈发加深的对人生与世界,甚至于是对自己的理解,张梁不可能成为最终创造奇迹的人。
本书作者蒋平是极为优秀的非虚构类作家。他在书中总结的一句话,令我记忆尤深:登山运动中,登顶不是真正的成功,活着回来才是。这也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数次流泪的原因。每座高峰,都是高傲与决绝的。张梁的登山之路,是与死亡交手的过程。在他18年,36次攀登中,登顶雪山25座,遇到4次重大山难,9次放弃冲顶,12名队友遇难,数次死里逃生。
张梁说,冲顶最难的不是继续攀登,而是选择放弃。人的求胜心,会使人一叶障目,将成功的可能放大无数倍,而那一刻,死神就在不远处,摩拳擦掌呢。
在我的认知里,登山无疑是一项枯燥而孤独的运动,都市人怎么会爱上登山?不过,本书里的那句话,让我豁然开朗,“人生也无非如此,展示最好的自己,珍惜那些帮助自己的人。”张梁第一次登珠峰,冲顶成功在即时,传来英国登山队的求救讯息,他们的一个队员腿部骨折,正挂在冰壁上。在中国队A组登顶成功的情况下,B组所有队员放弃登顶去救援。多年后,张梁才理解放弃的伟大意义。人类生命比任何成功都重要。因为在他的攀登之旅中,也无数次被同伴搭救。
登山运动,为张梁带来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还有他对人生的理解与梳理。这本书,给读者带来的,肯定也不是“有志者事竟成”的豪言与事迹。它就像一条融化冰川汇成的小溪,悄悄地滋润着读者的心底。在我们的人生路上,一定有许多座山,我们也要像张梁一样,完成一个普通人的壮举,不断冲顶,活着回来。
谢绝转载
《张梁 我在地球边缘》读后感(五):普通人的非凡登山之旅
虽然有点厚,但拿起来一口气就看完了。引人入胜的首先是张梁独一无二的经历,其次文笔也不错。
这书是蒋平执笔记录,关于张梁的经历。以张梁2017年10月2日早晨6点攀登世界第九8125米的“杀人峰”南迦帕尔巴特峰最后125米的场景开始,描述最终冲顶阶段,插叙回溯他的登山历程,并介绍各大山峰的人类攀登历史,让人看得很过瘾。
重点讲的是几座8000米以上山峰跌宕起伏的攀登经历,以及张梁个人成长经历和深圳户外情况,内容相当详实,几次山难的描述也足够惊心动魄。
开头的南迦帕尔巴特峰是张梁所攀登的14座8000米高峰最后一座,耗时11小时40分钟后,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完成“14座”的民间攀登者,随后2018年6月7日下午5点30分(阿拉斯加时间)登顶北美迪纳利峰后,张梁成为“14+7+2”中国第一人,世界第二人。
14座高峰的首创记录者是韩国职业登山者朴英硕,他用了仅8年2个月6天便完成了14座高峰的攀登。为什么前两名都在亚洲,而不是欧美人,或许跟我们对于各种创造纪录的执念不无关系。
现代登山探险活动发源于欧洲,随后是国力强盛的美国,显而易见,只有生活在经济繁荣社会的人们才会有余力去探索自然,玩户外项目。20世纪30年代,登山热潮传递到了经济迅速腾飞的“亚洲四小龙”韩国,至于中国南方,则是在朝气蓬勃的深圳开始萌芽。
在深圳某所银行工作的张梁,就是这样阴差阳错的开始了他的攀登之旅。大概也只能是深圳的企业,允许请假且赞助员工的登山费用了吧。
作为民间业余登山者的张梁神奇之处,就是一直拥有一份全职工作,其次是始终保持着健康、完整的身体;三是他敏锐的反应力和超常的情绪管理能力,才使得他在许多凶险环境中得以全身而退。
在海拔6000米以上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相处之道,完全不是普通人所能想象得到的,我想这大概是高山攀登的魅力之一。
“活着的人依次从陌生的遗体前爬过……通过登山的经历,人会体验驾驭一切的冷漠。”
张梁的第一次登珠峰是2003年,参加纪念人类攀登珠峰50周年所举办的登山活动。他被分到了B组,因队友的努力争取才被允许冲顶,然而却在8300米的突击营地接到命令,必须放弃登顶而前往救援困在8400米的一名英国登山者。
张梁内心几经挣扎后选择了服从,随后在2005年跟随科考队,得以冲顶成功。这一次,他倒是自己主动争取进入A队的。
这种因客观原因放弃冲顶的选择,随后他又遇到多次,遭遇了因登山组织者不靠谱、领队不负责、协作临时变卦等情况,几乎8000米以上的山峰都需要2-3次才能成功。
如何接受这种不甘心十分考验人的韧性,而在高山上缺氧又疲惫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做出下撤的决定更是非同凡人。
有两次冲顶让人印象深刻:
2014年3月攀登安纳普尔纳峰,抵达7000多米已是下午3点,还有200多米硬壁、硬冰要走,决定下撤,下撤过程经历了一次集体滑坠。2015年3月,他卷土重来,24日凌晨2点开始冲顶,耗时13小时后成功登顶,但在下撤途中死伤惨重。
2017年6月攀登南加帕尔巴特峰,已冲顶25小时,离顶峰还有200多米垂直高差时决定下撤,然而从冲顶到下撤到6800米的三号营地共花了40多小时,差点在路上睡着滑坠。
高海拔攀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通过专业性来减少错误。选择专业的登山组织者是个难题,即使是保持着零山难最著名的新西兰罗塞尔探险公司,据说也会有其他问题,比如只保障珠峰、卓奥友峰等热门路线,张梁参加的马卡鲁峰线实际上由夏尔巴人负责,又比如他们会强行占据扎营最佳地点等。
至于那次选择巴基斯坦登山公司攀登布洛阿特峰的一波三折,看得我真是心惊胆战,向导居然可以随机回撤完全不管客户死活。
与杨春风在2010年5月去尼泊尔的道拉吉里峰的攀登经历也值得一看,期间的各种事件值得业余登山者认真分析,避免类似的危险。
比如向导缺失,没有修路和做先锋,以及7500米后没有路绳,只能结组攀登,且随后因前面队员体力消耗太大而改成由队员和夏尔巴向导结成对子,登顶后下撤,则是队员结组,向导走在一旁。更不靠谱的是,领队居然在7800米选择自行下撤……
如果你有过登雪山相关的经历,会加倍的意识到那些看似平实的文字之下的汹涌澎湃:“1960年中国队第一次成功从北坡登顶珠峰……队员刘连满用身体做人梯,让队友屈银华踩着他的肩膀在眼闭上多打了几个钢锥才翻越过去。为了不让冰爪踩伤刘连满,屈银华脱下了高山靴,这导致他双腿被冻伤,最终截肢。1975年,中国人再次从北坡攀登,并在第二台阶架设了一架6米高的梯子,后来被称为'中国梯子'。”
实际上,很多登山活动都被赋予了非同一般的意义,比如体现国力、重振雄风、包括在非典期间的登顶等等,但即使不考虑这些因素,只要尝试过这些极限运动,便会对人生有着非同一般的感受。
毕竟我们来到这世上,不就是为了体验吗?
张梁参加的北极挑战赛,光是看文字描述就觉得艰难无比,膝部积水,右脸冻伤,关节疼痛,腿部抽筋,每天只能睡3个多小时……但是这煎熬的19天他居然也扛下来了,“回到深圳半个月后,他还是每天处于饥饿状态,经常梦到自己依然在漫无尽头的雪原上跋涉。”
看到这里不仅莞尔一笑,是啊,为什么要把自己逼到那样的地步呢?
张梁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谈到:登山跟马拉松或其他竞技运动不同,整个过程从身体到心理都是痛苦的,但就是这种痛苦反过来会变成一种喜悦。
或许归根到底,登山不过是探索生活,或者是寻求自我的一种方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