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地之上》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10-09 00:00: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地之上》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地之上》是一本由[加拿大]罗欣顿·米斯特里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7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地之上》读后感(一):大地之上

  一时之间不知该感慨些什么。作者悲天悯人的笔触,正如别人所说,字字句句都像大海上闪耀的光芒…他揭露的真正苦痛与难以置信的生命力,以及生活中的曲折与美妙,是吸引人又让人不忍去碰的。苦难与希望的交织,说不清是更让人充满向前的动力还是进一步的绝望。苦难?希望?命运?门铃响起的那一刻,这一切便也融合在一起,怎么也分不清了

  《大地之上》读后感(二):读

  刚读完近700页 大地之上苍穹之下人间的疾苦 世界像个大舞台每个人被命运安排着像木偶被看不见的线操纵在无奈中的轮回 迪娜的善良和倔强 伊什瓦的淳朴小翁的调皮与他们的不幸,马内可的多情友善 每个人的命运多舛让人唏嘘 在那样的混乱社会背景下他们被无情的摧残 上帝已死马内克说,那么多人露宿街头住的地方都没有 头发贩子都走火入魔了哈哈 这书多少字啊

  《大地之上》读后感(三):挺不错

  如果说马内克变的冷漠了,迪娜则刚好相反。拼花被和伞给了伊什瓦与小翁,从此以后他们都是一家人。一起经历过猜忌、磨难、幸福,安稳的一家人。 新冠肆虐以来,印度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国度让我们见识到了它“神奇”的地方:神奇的政府,神奇的国民,神奇的行为…但官商勾结,强权暴力,视人命为草芥,大地之上民众暗无天日,惨绝人寰,是所有国家都有的经历。每每读到类似的书就庆幸自己是中国人,何其之幸

  《大地之上》读后感(四):一种感同身受的无力

  仅读了试读部分,决定在价格合适的时候入手纸质版。

  选择这本书起初是因为9.2的高评分,读着读着就和迪娜慢慢共情,仿佛自己就在她身边默默看着其所承受的苦难,与其一同在岁月流逝中变老。

  如果有相似的经历,也许就会和这本书产生共鸣。

  面对琐碎沉重的生活,很多时候文字是无比乏力的。

  仅读了试读部分,决定在价格合适的时候入手纸质版。

  选择这本书起初是因为9.2的高评分,读着读着就和迪娜慢慢共情,仿佛自己就在她身边默默看着其所承受的苦难,与其一同在岁月流逝中变老。

  如果有相似的经历,也许就会和这本书产生共鸣。

  面对琐碎沉重的生活,很多时候文字是无比乏力的。

  《大地之上》读后感(五):新书名不够好

  这本书原名A Fine Balance(《微妙的平衡》为2015年译本书名),这个译版改名《大地之上》,机杼何在?若说原书名“较为抽象,缺乏小说感”,那我要说这个新书名也抽象,为啥不直接来个“在印度大地上”呢,总之有引人上勾的不实嫌疑。这个书名还使小说原主题被埋没:“要在希望与绝望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有多少读者看完会再想起问:最终为何是马内克·科拉失去了平衡,栽倒在大地之上?

  1975-1984年的印度大陆处于“印度铁娘子”英迪拉·甘地的管理之下,期间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推行强制性节育。书中所说的“海滨城市”、“河畔村庄”各指哪里?即使知道印度种姓制度森严、妇女地位低下,可也知道印度地域广大,各邦情况大有不同,然而对于印度的总体无知,仍然使我无法有效推理大致的地理答案。又或许小说中特意隐去具体名称以显示人物经历的典型性?

  2021年的当下,印度正深受新冠疫情折磨,大地之上,苦难还在上演。看这本书,凝重掩卷,能替代叹息的,唯有关切与默祷。

  《大地之上》读后感(六):印度人民也在“活着”

  全书一共695页,没有译序也没有后记。作者用五十九万字为读者尽力铺展了印度这片土地上一百多年几辈人的生灵涂炭。

  .

  读至中间部分的时候,我一度觉得好绝望。这种绝望既是对读这本书的行为,也是为书里的人物命运。这部小说出现的人物很多,除了女主迪娜,两名裁缝叔侄以及一名寄宿人马内克,还有数十位悉数登场的人物,他们既构成四位主角凄苦无奈的一生,也同样过着和他们一样的人生。

  .

  作者把这十几位配角的命运也做了详尽的勾勒,在印度这宗教和政治都极度极端的环境下,如何苟且的活着。他们经历的每一个磨难,都能真实反映每一位印度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但无一例外的是每个穷困潦倒的人都在坚韧不拔的活着,他们很容易就满足,一顿饱饭,一件碎布做成的衣服,一个有瓦遮头的住处...都能重燃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

  都说这本是印度版的《活着》,从结局来说,我觉得比余华的《活着》光亮多了。虽然迪娜一直单身,但她哥哥总会在危急关头提供帮助,正因如此,沦落为乞丐的裁缝叔侄也有一个能短暂收留他们的地方,至于曾经的过客-寄宿者-马内克,他从迪拜回来了,我相信在作者未写的篇幅里,他一定会去相认裁缝的。

  《大地之上》读后感(七):无能无力的绝望

  在展现的惨的方式、程度上,都超过《活着》,而从态度上,也远远不如福贵那样还有一丝的乐观。

  作者从头至尾可以说是平铺直叙,不论是苦难的部分还是快乐的部分,当然也有借着书中人物对现实表达的讽刺。随着“流水账”一样的铺陈,似乎无法去期待会有怎样的情节转变,但作者就是将一件件令人绝望、难以承受的苦难抛了出来,密度如此之大,好似作者将毕生积攒的案例都陈列了出来。

  而更令人悲哀的是,这也许并不是艺术上的夸张。虽然作为印度的近邻,我们对印度也时常抱有一些意见,其落后、愚昧、残酷的一面似乎不需要借助这些来渲染,但当读到此中的记叙,还是会有一些唏嘘和同情。相比之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虽然也展现了印度落后的一面,却也提供了一个幻象,平民、贫民似乎还有出头之日。

  但《大地之上》并不如此。书中的角色们虽然在大地之上,却并不是站立的,反而像是在天地间承受煎熬,种姓、家庭、政治、犯罪,一切都在鞭打、搅动着下层的人,人们无暇同情他人,因为自己也总被麻烦缠身。当你和别人建立了感情,但瞬间又回被撕破。当你相信有改变的力量、苗头,现实却又瞬间给你无情的回应。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或许是马尔克与其友人最终都死亡,而乞丐们、裁缝们却还能继续活着,去承受人世苦难的原因。

  在这大地之上,为何总是绝望?作者的手法看起来很笨拙、很朴实,也有一些明显的呼应安排,去彰显苦难之网如何绵密,但同时也说明:希望是渺茫的,怀抱希望就会被现实、他人、政治所玩弄,希望破灭之时无人会同情。

  《大地之上》读后感(八):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大地之上

  暂无评分

  [加拿大]罗欣顿·米斯特里 / 2021 / 天地出版社

  《大地之上》读后感(九):我们都是时代中的一只蝼蚁

  校对员点点头:“你看,人不能给自己画地为牢,然后说什么也不肯从中突破。有时候,人就是要把失败的经历当作成功的垫脚石。要在希望与绝望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他顿了顿,反思了一下自己刚刚说的话。“没错,”他重复道,“归根结底就是保持平衡的问题。”

  《大地之上》原版名叫《微妙的平衡》,书中所有人物的苦难遭遇都有意无意的都呼应着。小翁一家除了他和伯父之外全被达拉姆杀害,而达拉姆最后成功的把这一家彻底的绝后了。乞丐头儿看似帮助了迪娜他们,对同父异母的乞丐弟弟很伤心,其实极其残忍,最终被耍猴人报仇了…

  尾声章节中,马内克因参加父亲葬礼而从迪拜回到印度,之后去看迪娜阿姨和伊什瓦与小翁,想象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失去双腿的伊什瓦和微胖的小翁,绝望的他连说话的勇气都消失了。

  “我们认识的马内克今天就会等我们的。”

  “不过他毕竟走得那么远。要是你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你也会变的。距离这东西很难对抗,我们不该怪他。”

  马内克变了吗?是变了吧,从父母亲一次次把自己推出杂货铺,从他们一次次的争吵,从他们一次次说着想念他又推开他…无数次的失望把马内克锁紧自己的回忆里。只是以前有迪娜阿姨有小翁有伊什瓦,有让他心安的“家”,到迪拜之后,只有空荡荡的沙漠。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马内克和小翁伯侄都互相故意不捅破那层纸,尽管现实很绝望,曾经开心幸福的回忆是真真切切。

  如果说马内克变的冷漠了,迪娜则刚好相反。拼花被和伞给了伊什瓦与小翁,从此以后他们都是一家人。一起经历过猜忌、磨难、幸福,安稳的一家人。

  新冠肆虐以来,印度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国度让我们见识到了它“神奇”的地方:神奇的政府,神奇的国民,神奇的行为…但官商勾结,强权暴力,视人命为草芥,大地之上民众暗无天日,惨绝人寰,是所有国家都有的经历。每每读到类似的书就庆幸自己是中国人,何其之幸!

  《大地之上》读后感(十):质朴的叙述力量

  这部小说最开始我看得想放弃,为什么呢?因为平常我们在阅读小说很追求语言的精妙。比如说我喜欢的一位美国作家厄普代克,他每一个词语都是非常精妙的,每一段话里面好像背后都藏着含义。现代作家都很讲究这个。而且作者一般都是冷静的,就是我不参与这个故事,我给你讲这个故事,但是我不表明我的态度,一般我们看的小说都是这样的。 但这本完全不是这样的,它类似于前现代的写法,我们看到它每个语句几乎没有多余的含义。所以它看起来很简单,很朴素。而且还有一点,作者很喜欢明显地表现自己的态度,说他讽刺一个人,很像脸谱化地写这个人。所以最初读的时候,我质疑为什么它会这么简单?为什么它会这么简陋? 但后来我就想,这个书得了那么多奖肯定有它的价值在,我就继续看下去。慢慢看下之后我就习惯了这个小说的写法,慢慢就喜欢它,为什么?我感觉这种前现代的写法有一种朴素的力量,原来让我讨厌的那种,作者自己表明态度,很简单化的写法,慢慢也有它的一种力量,你能感觉到作者的叹息,把我们也带进去了,连同主人公,和他们的力量,我们一起在叹息。 它就是单纯的,就是朴素的,把你带进去,它不需要你去做另外哲学意义上的,或者其他意义上的投入,不需要,你跟着我走就行,我带你进去,你不要去奢求更多,我就让你看看印度人,让你看看每个人怎样,让你看看我对这个人心疼,读者也跟着作者心疼这个人物,我为这个气愤,读者也跟着作者气愤这个事情,所以他带你去后来就让你解脱了,让你直接感受就好了。 这种东西就让我感觉有一种一浪拍一浪,你能感觉到有时候难过,有时候开心,当你开心的时候又知道后面更有难过的事情,所以看了过后,有一两天我就沉浸在那种情绪里面出不来,有闷闷的,那种压抑的,那种沉郁的东西里面,这种东西我觉得是长篇小说的感觉,因为它整个的东西带给你这种感觉。 还有另外一点值得说的,这整个小说其实蛮精巧的一点,就是在于前面出现的任何人物都不是废的,包括后面都是相应的呼应,因为它这个是轮回,它整个小说前面出现什么,后面就会相应跟着出现什么,有一种电影的感觉,这么一种浓浓的感觉说是圆的,它是螺旋的往上升,但是最后给你一种感觉,就是我心目中觉得小说就应该这么写,就应该这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地之上》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