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苏作》是一部由孙曾田执导,李立宏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工苏作》观后感(一):天工苏作
传统技艺的传承一直被讨论,如何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传统技艺的传承是一个值得被讨论与研究的问题。通过此次影片,手艺被看到,是一件好事。但这部纪录片关注点是在行业最顶尖的那几个,观众未能窥全貌…但若能抛砖引玉,带来更多记录者,进而有更多传承者,再好不过了。 对于技艺的传承,如果能够覆盖在教育,美育之中,挖掘更多的技艺,扩大覆盖面,不仅仅在金字塔顶端。
《天工苏作》观后感(二):天工苏作
诗意的城市、唯美的场景、执着的匠人、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九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整部电影串联了起来,将曾经苏州繁华的手工艺文化细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惊喜的是我最喜欢的玉雕大师也在电影中。正是有了这些匠人的坚持,才能让我们在工业时代还能有幸欣赏到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映后的小互动,让我补充了很多苏州的小知识,原来苏州城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等着我们去了解。很有心意的电影,希望还能有续集,苏州还有很多的好东西,一部还远远不够。
《天工苏作》观后感(三):天工苏作
传统技艺的传承一直被讨论,如何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传统技艺的传承是一个值得被讨论与研究的问题。通过此次影片,手艺被看到,是一件好事。但这部纪录片关注点是在行业最顶尖的那几个,观众未能窥全貌…但若能抛砖引玉,带来更多记录者,进而有更多传承者,再好不过了。
对于技艺的传承,如果能够覆盖在教育,美育之中,挖掘更多的技艺,扩大覆盖面,不仅仅在金字塔顶端。
《天工苏作》观后感(四):巧斧天工
九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完就是好想拥有啊。看了一项比一项更想拥有。这么美的核雕,这么美的古玉想每天在手里把玩,这么美的苏绣,这么美的宋锦,这么美的近,想要做各种美美的衣服,明式家具这么有质感。香山帮建筑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灯彩万灯齐放才美。
这些登峰造极不仅靠的努力,还有匠人天赋。
苏州真的人杰地灵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经济发达,文人骚客,王相帝候,发现这么发达的工艺品,达到中国传统境界,天人物合一。
《天工苏作》观后感(五):天工苏作
在这一次的《天工苏作》中,主要是讲了有关于苏州的一些传统文化,是属于记录片的电影。先用了一个小的故事来引出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后来的情节中分了几个小的板块来介绍苏州的不同的文化遗产。主要有:灯彩、核雕、宋锦、明式家具、苏式船点、苏绣、香山帮建筑营造、缂丝、玉雕。在这部电影中,先写介绍文化遗产,有它的人文历史,但后有一个悲惨的事实摆在我们的眼前——文化遗产很难传承下去。在时代速进的现在,很多的年轻人没有太多的耐心去学习这些,并且现在更讲究所谓的“效率”。所以真正的好的作品离我们越来越远,有一些已经消失,但庆幸的是还有很多的跟着时代传承了下来。而这一部电影可以带我们去更进一步去认识苏州传统文化遗产,去了解和关注它们。
《天工苏作》观后感(六):天工苏作观后感
来苏州三年了,很遗憾没有去接触过苏州这些非遗文化。整个记录片虽长但并不枯燥,也许因为影院内只有我一个人,享受了包场的待遇,所以看得格外认真。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船点师傅、绣娘和香山帮父子。文化与人物息息相关,虽然这是一部文化工艺纪录片,编剧利用这些工艺传人的人物背景特点,以人物视角展现这些手艺文化。船点师傅有一个可爱的孙女,愿意为孙女再拾起舍弃多年的手艺;绣娘对徒弟要求颇高,她希望徒弟别把苏绣当成一门生存技艺;香山帮父子则是新老文化碰撞的具象表示,一个个工匠随着时代和文化的转变渐渐老了,而最可怕的是他们也许会成为香山帮的最后一代人。一个个家庭,一幅幅画像,每一个故事都是这么传奇又平凡。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想去平江路走一走。
《天工苏作》观后感(七):天工多作
一个电影说的太多的非遗了
一个九十分钟的电影实在是不够,不过开头的那个旁边真的吸引到我了,本以为是个类似 百鸟朝凤的片子,结果真的来个纪录片,旁边是舌尖上的中国的旁白。
里面能震撼的是船点大师为孙女制作船点的时候,手是真的抖。哪一种隔代亲的感觉对于我一个外婆带大的的孩子真的很有触动。
还有香山帮的记录,传统匠人工艺与现代的收益冲突。到底是手艺重要还是赚到钱吃到饭重要令人思考。这段的最后也只是老匠人一起吃了一顿饭,算是开放结局吧。
不过有一说一,制式的苏州园林感觉没有那种人情味,太过统一的样式放在一个建筑群里面,不好看。
《天工苏作》观后感(八):无题
传统手工艺,能够沿袭千年,自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在历史的长河里,消亡的只是极少数,大多数手工技艺,则在不断的适应与改变中,完成了艺术世界里的物种进化。我们从影片抑或现实中所看到的,正是手工不断向精巧进化,以及人类思维,不段地丰富与开拓的过程。影片所呈现的九大传统手工艺行业及其非遗传人的故事,集众美与大美的舞台。苏灯、核雕、宋锦、明世家具、船点、苏绣、香山帮建筑、缂丝、苏邦玉雕,所呈现的是匠人们所赋予传统手工艺术品以鲜活的生命力。影片的载体苏州,是一座懂得生活的城市,在精致生活的背后,是匠人们的非凡创造力。当文人的巧思,遇到匠人的巧手,苏州的传统手工艺品,自宋以来,因融入江南文人的审美情趣,完成了从工巧到艺术的蜕变,也引导了手工行业向更高的美学意境攀升。至今,苏工、苏作,已成为高品质手作的代名词。而城市,两千五百年间阅尽繁华,有关于手艺和匠人的故事,则藏在巷陌深处,他们无时不在妆点着今日的城市生活,无论在旭日朝阳下,还是夜上浓妆时。
《天工苏作》观后感(九):看完马上想去苏州临觞抚琴小试苏菜行寒山寺
期待了很久的《天工苏作》果然没让我失望,一部大型的苏州手工艺和手工艺人的动人篇章。开篇的设计竟然有些《霸王别姬》既视感。 以12位非遗传承人的视角,展现流传千年的传统工艺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与革新。12位主人公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领域、各攻其巧,但都以一生坚守一艺,凸显了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的新时代苏州工匠精神。 当这些精湛的作品通过大屏幕展现出来的时候简直美的不要不要的,太好看了啊,一帧镜头都不想错过。不由得去想当时拍摄的人亲临其境该是多么的幸福。 下次再去苏州,临觞抚琴,小试苏菜,行寒山寺。 脚本写的很好,没一句废话,镜头倒是有一些是多余的。我完全不想看到一些现代城市感的空镜头,纯属个人喜好。 片尾打出了缂丝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金山老先生于2020年1月20日去世,享年81岁。 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审美情趣,能被更多的人看到,我们中国的匠人,可以留下影像,拥有姓名。 而这,我愿意称之为:文化自信。 字幕上看到了老肖的名字,感谢大象点映为这部片子的发行工作推波助澜。[抱拳]
《天工苏作》观后感(十):真的很浪漫
很精彩的一部纪录片电影,看完有三个关键词想说。 第一个是浪漫。能坚守一门技艺一辈子的大师们都太浪漫了,有一个情节我的印象很深:苏式船点传承人董嘉荣在孙女睡着后关上门,颤抖着手开始了搁置了8年的船点制作,为了送给他的小孙女。手艺人爱惜羽毛之情有多深,老爷爷对孙女的爱就有多真切。看到这里我不禁流下眼泪,血脉亲情,也正是中国文化的动人之处。在无垠的时间荒野里,手艺人对于一门手艺来说,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但是没有了这一个个“过客”,各项手艺也难以传承发展到今天。 第二个词是创新。草木枯荣,万物生长,世间万物都有其规律,手艺也是。如果不为传统注入新活力,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走向式微。苏绣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断开发出新的思路新的可能,吸收外部的精华,也有利于自身的不断向前。今天我们说守正创新,苏州的工匠们就是很好的体现,创新的路很难,但是不得不做,这也是一门技艺生存下去的源头活水。 第三个词是精致。印象很深的是一个镜头:在海边,苏绣传承人姚惠芬和学生坐在岸边一同完成一幅双面绣。“传承”这一个具有仪式感的过程被拍成了一个非常轻柔的很精致的画面,不知不觉中,这个特殊的针法在一个很美的环境里完成了交接,手艺人特有的精致和浪漫,都诠释在这个镜头里了。 最后,向非遗手工艺人致敬,感谢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守得住冷板凳,扛得住一遍遍的练习和突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永远传承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