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愤怒的玩偶》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10-06 00:18: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愤怒的玩偶》经典读后感有感

  《愤怒的玩偶》是一本由[阿根廷] 罗伯特·阿尔特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愤怒的玩偶》读后感(一):罪恶之源

  罗伯特·阿尔特的小说给我最初的印象(读《七个疯子》去年)概括来说就是很特别的文学性的表达,即使会有一些怪异,他的成功源自拉美这片土地人文魅力的滋养,关于小人物内在的心理动向,从个体挖掘最潜在的爆发点,以至于在罗伯特的作品总会充斥着炸药、毒气、大炮等等这些似乎无政府极端主义的倾向产物,我们亦可在这本处女座《愤怒的玩偶》初见端倪。

  可以说这本小说相较《七个疯子》和《喷火器》而言是实验性的,罗伯特在创作初期寻求自己的小说主体(底层社会现状的挣扎)与模式(大量对话及复杂的心理)。这些在罗伯特的小说中逐渐成熟,后来在演变的过程中趋于明晰至暗,玩偶中的主人公是个15岁的大男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顺接了后面两本小说人物的动向和发展(不知在作者心中是否有关联),所以相较埃尔多萨因的复杂丰满,阿斯铁尔只是一个雏形,他的遭遇在大多数人看来似乎是有些许选择和不确定性,但我们终将明白它却总是在希望的边缘遭遇毁灭,这反映了现实,却也极其荒诞。

  如何在小说中的荒诞世界营造现实意义的表达,罗伯特是大师。

  无法否认我们的世界有太多不能接受却存活很好的事情在随时发生,如果它离你很远,也较安好;若凑得近了,那可能就是压得你透不过气的现实毒害了。它是气化的,是场,我们身处其中,难以逃离,我在罗伯特的小说中感受到了这样的场。它是具有阶级性的,无法在人类社会被剔除的,带有强烈的话语权及至高“崇拜”的化身,凌驾道德与法律,以狡辩与谎言击碎那些正向的动机,让受者开始扭曲怀疑、彷徨不安、欲望作祟、悲伤绝望。极端仇恨。

  阿斯铁尔从未有一些真正的道路,这正是罗伯特所要表达的现实,那所谓的生存工作和偷盗事业无非让这个人在整个社会形态的畸形中找到了和解的方式,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答案,他一切的方向与欲望都在一个场中左右甚至毁灭,这是可怕的之处,对于小说而言,孩子总会放大一些问题,也正是这样,这本小说会有所收敛(对于后两部作品而言),但它无疑创造了罗伯特小说浓重的悲剧的色彩。

  看了玩偶,不要错过七个疯子和喷火器,有更癫狂的等你。

  《愤怒的玩偶》读后感(二):这就是生活

  尽管阿根廷作家罗伯特·阿尔特因其用口语化的用词描写底层民众的生活而闻名,译者也在为译本无法将这种特色完全呈现而遗憾,但这种不完美丝毫不影响本书的流畅,而且从书中的种种意象中也可以看书,阿尔特不遗余力地展现生活之丑恶的同时,不乏对于美的描写。

  本书主要描写了阿斯铁尔少年及青年时期的四个阶段,阶段之间没有明显的时间线串连,但也没有明确的壁垒,偶尔有些共同的人物出现,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界限不明显,讲述的风格也是一以贯之的缺乏希望。

  开篇是阿斯铁尔和少年时期的两位朋友组成的“夜半骑士俱乐部”,他们煞有介事地对俱乐部的会议进行记录,而俱乐部的活动则是偷盗。他们的梦想是成为劫富济贫的英雄,“罗坎伯乐”的名字贯穿全书,他们从自己灵巧的偷窃中获得快乐,这种充满了不安和刺激的活动,却在俱乐部成立后的第一次活动中戛然而止。他们的这一次活动是偷书,多少有些天真烂漫的意思,他们对书也有自己的见解,技术类的有用,文学类的值钱。这一阶段的故事结束在偷书后撞见警察从此作罢,我们不妨猜测一下,假如没有遇到警察,他们三个少年是否会从这种活动中牟利。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阿尔特不给予人希望,这就是生活。

  第二章讲述阿斯铁尔为了生存不得不外出打工。他是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他懂得发明,也懂得文学,可是他求助的索萨先生却认为他的发明缺乏使用。看看阿斯铁尔发明了什么吧,一个自动数星星的东西,这是多么浪漫的发明,可是却被索萨先生定义为无用,并且认为阿斯铁尔会走向平庸。在狭窄肮脏的书店打工,忍受老板娘和老板无休止甚至发疯的争吵,都不及这一刻来得让他痛苦,梦想和价值被否定,生存本身的意义自然也存疑。可这就是生活。

  他的第二份工作并没有比上一份好多少,他需要走街串巷地推销纸。这一开始对他来说有些困难,毕竟他虽然身处贫民社会,却自认为自己有能力从事体面的工作。他和菜场的小贩们打交道,为一分钱的售卖价格推拉,渐渐地他能够拿到一些订单,他变得快乐起来,连这些脏乱的小店铺都仿佛散着香味。但阿斯铁尔会因此获得拯救吗。当然不会。他的顾客接二连三地退单,无以为继。这才是生活。

  阿尔特用多种颜色来形容这种生活,冰冷而沉重的蓝色,沙漠一样没有生机的黄色。曾经阿斯铁尔也有过希望,他凭着自己的发明来到航空军队做新兵,可是他的这些小发明根本无法说服上校。温和的上校没有像索萨那样打击否定阿斯铁尔,他甚至“仁慈”地鼓励他。可是立刻,上校又下令辞退他。这种仁慈只是伪善,他带给阿斯铁尔短暂的希望,又立刻摧毁了他,他在这绝望中自杀,幸而活了下来。另一个生机是他同意参与瘸子的偷盗事件,却又在事后无法说服自己,便将计划告知被盗者维特利工程师,这本是一件正义的行为,却被维特利视为他对同伴的背叛,不仅不感谢阿斯铁尔,反而羞辱他。接下来我们会看到全篇最大篇幅的个人独白,明明他的生活这样贫穷,他所处的境况也如此困窘,可是他的自白却充满了激情,他相信生活本身的力量和美好,也充满了快乐和能量。

  是的,他当然是充满了能量的,不然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活下去,明明富有才华却只能从事底层的工作,明明做了对的事情却被人羞辱。“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这样的话说起来多么漂亮,可是说话的人却没有体会也不可能想象的到,真正的底层,只有日复一日的谋求生存,苟且与重复,无聊与空虚。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的路。

  《愤怒的玩偶》读后感(三):贫穷的战斗

  作者罗伯特·阿尔特是二十世纪阿根廷小说家,出身贫寒,从小靠打工维持生计,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由于生活在低层,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城市底层民众的生活,了解百姓的痛苦与贫困。小说和《七个疯子》同样有着无政府主义的色彩,不过几位疯子显得更加讽刺幽默。这部小说书名“玩偶”,应该寓意着被命运捉弄的玩偶,也可能隐含着主人公无用的小发明,而“猪一样的人生”,也许更为贴切。

  作为一个年轻人,本应该在学习环境中努力,只有当掌握了众多的知识之后,学成之际也可以回馈社会、回报父母。不过当家中遇到不想读书的孩子,又该如何是好呢?是继续鼓励他学习呢?还是早早面对现实,去学习某门技术,尽早踏入社会。小说之中也充分体现了,不拥有知识,只能成为社会的底层人物。

  青年时代,年轻人偶尔会爆发出冲动行为,想象着能做出不同反响的事情,如让自己成为江湖大盗,让自己成名,以吸引异性的注意。这三人偷盗组织,还真有着一定的成效,拥有着组织的灵魂,自然也让秘密行动顺利进行。想想相声大师马季先生的《多层饭店》,还有冯巩牛群的《小偷公司》,这些素材不就是来源自生活么?

  因为被生活压力所迫,青年人西尔维奥,无奈来到书店打起临时工,生活非常艰辛,让自己忍无可忍,如《金阁寺》一样,才有了火烧书店的行为。沟口和西尔维奥,两位主人公都是年轻人,只是这边是无法忍受金阁之美,那边是无法承受生命之重,不一样的心情,却有着同一样的行为。

  甜蜜的味道或许随时来到,送书上门却意外得到的女性之吻,让西尔维奥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兴奋。青春荷尔蒙气息,让年轻人的夜晚无法入眠,想象着和女孩该如何相伴在一起,欢度这青春的气息。

  人对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无论是任何人,富人或是穷人,都有着这样的想法。不过,当某种诱惑摆在你面前,面对选择的时候,还是需要认真考虑。就像西尔维奥因出卖朋友,成为犹太的这件事,这是因为他内心世界的美好,而最终选择美好的行动。

  在小说之中,能感受到阿根廷老百姓艰辛的日常生活。阿尔特笔下的人物都是底层老百姓,来自各个不同国家的移民,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失败。他们努力想要摆脱贫困,却始终没有成功,于是越来越陷入黑暗的悲观主义。

  人的贫困包含着金钱物质的匮乏和精神文化的匮乏,衣食住行无忧再加上主观脱贫才是真正的脱贫,综合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看待贫困,体现出贫困的二元性。贫穷与富有,看似相距遥远实际近在咫尺的词语,居然让一堵无形的墙分隔开来。而这道墙,其实就是—人们的心境。当有外界的力量来寻求破境时,我们要努力从内在世界中寻求突破。

  《愤怒的玩偶》读后感(四):底层民众的生活

  作者罗伯特·阿尔特是二十世纪阿根廷小说家,出身贫寒,从小靠打工维持生计,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由于生活在低层,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城市底层民众的生活,了解百姓的痛苦与贫困。小说和《七个疯子》同样有着无政府主义的色彩,不过几位疯子显得更加讽刺幽默。这部小说书名“玩偶”,应该寓意着被命运捉弄的玩偶,也可能隐含着主人公无用的小发明,而“猪一样的人生”,也许更为贴切。

  作为一个年轻人,本应该在学习环境中努力,只有当掌握了众多的知识之后,学成之际也可以回馈社会、回报父母。不过当家中遇到不想读书的孩子,又该如何是好呢?是继续鼓励他学习呢?还是早早面对现实,去学习某门技术,尽早踏入社会。小说之中也充分体现了,不拥有知识,只能成为社会的底层人物。

  青年时代,年轻人偶尔会爆发出冲动行为,想象着能做出不同反响的事情,如让自己成为江湖大盗,让自己成名,以吸引异性的注意。这三人偷盗组织,还真有着一定的成效,拥有着组织的灵魂,自然也让秘密行动顺利进行。想想相声大师马季先生的《多层饭店》,还有冯巩牛群的《小偷公司》,这些素材不就是来源自生活么?

  因为被生活压力所迫,青年人西尔维奥,无奈来到书店打起临时工,生活非常艰辛,让自己忍无可忍,如《金阁寺》一样,才有了火烧书店的行为。沟口和西尔维奥,两位主人公都是年轻人,只是这边是无法忍受金阁之美,那边是无法承受生命之重,不一样的心情,却有着同一样的行为。

  甜蜜的味道或许随时来到,送书上门却意外得到的女性之吻,让西尔维奥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兴奋。青春荷尔蒙气息,让年轻人的夜晚无法入眠,想象着和女孩该如何相伴在一起,欢度这青春的气息。

  人对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无论是任何人,富人或是穷人,都有着这样的想法。不过,当某种诱惑摆在你面前,面对选择的时候,还是需要认真考虑。就像西尔维奥因出卖朋友,成为犹太的这件事,这是因为他内心世界的美好,而最终选择美好的行动。

  在小说之中,能感受到阿根廷老百姓艰辛的日常生活。阿尔特笔下的人物都是底层老百姓,来自各个不同国家的移民,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失败。他们努力想要摆脱贫困,却始终没有成功,于是越来越陷入黑暗的悲观主义。

  人的贫困包含着金钱物质的匮乏和精神文化的匮乏,衣食住行无忧再加上主观脱贫才是真正的脱贫,综合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看待贫困,体现出贫困的二元性。贫穷与富有,看似相距遥远实际近在咫尺的词语,居然让一堵无形的墙分隔开来。而这道墙,其实就是—人们的心境。当有外界的力量来寻求破境时,我们要努力从内在世界中寻求突破。

  ------------------------------------------------------------------------------

  《金阁寺》: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648232/

  《愤怒的玩偶》读后感(五):《愤怒的玩偶》:以自我毁灭式的邪恶文笔,凝望被侮辱损害的众生

  中国文学的现实,日本文学的细致,英美文学的独裁,是我多年来阅览书籍鄙陋的错觉,而阿根廷文学从未狩猎,也不知道是否与我曾经所知迥然不同,带着好奇之心我走进《愤怒的玩偶》一书,很难想象“以自我毁灭式的邪恶文笔,凝望被侮辱被损害的众生”究竟是何意境。

  阿根廷,这个位于南美洲的大国,如今足球场上缺席不了其国成员,然曾经也遭遇了西班牙英国等殖民统治的摧残。阿根廷这个位于南半球的国度,即是探戈之乡,足球之乡,也是葡萄酒之乡,人们经常用“舌尖上的探戈”来形容阿根廷葡萄酒。《愤怒的玩偶》是“阿根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拉美“恶文学现实主义”先驱罗伯特·阿尔特自传式小说,亦是其长篇小说处女作,这本书还有个看似比较庸俗实则很现实的名字《猪一样的人生》,暗喻失败的、肮脏的、失望的人生。

  2021年东京奥运会场上有一个落寞的身影,来自于伊拉克的运动员,没有教练指导也无人陪同,只为证明国家还存在的他像明星一样闪耀在世人眼中,可谁能想到他的出发点是有多么心酸,长期遭受战争洗礼的伊拉克百姓即使有心涅槃重生,也会被更强势力摁压住蓬勃跳动的心。或许不久的未来,他们失败耻辱的人生,国家命运都会改变,在世界级的奥运赛场上散发出夺目的光芒,然而现如今举步维艰的生存机遇何时能够蜕变始终遗留在我们内心。

  《愤怒的玩偶》中主角阿斯铁尔幻想的人生总是会被现实打压,只要有一次想要展露个性,都会被沉重打击。他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不断重生,可是还是难以对付这操蛋的人生,透露着无穷无尽压抑感。我们接受先天条件的不足,哪怕再过贫寒,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我们自学成才可否。阿斯铁尔有英雄梦也有科学家梦,他付诸于行动,按照无数热血澎湃的宣传思想,只要努力皇天定会不负有心人,有付出就有回报,在其身上就像明晃晃的谎言,他的所有志气都被原生的贫寒给打败。对失败没有反抗之心后,他渴望自杀的满足感,命运居然仍旧打消他的信心,自杀未遂,或许正是希望他能够为后人提供更多的失败借鉴案例,尝试不断消磨他生存念头,成为俗世的傀儡。 阿斯铁尔的人生在中国当今世界,也有无数现行。譬如国家虽然明文规定所有国家承认的学历用人单位都要一视同仁,但自考成考等学历依旧广受褒贬,即使不断深造,大型企业也会考虑第一学历问题,于是乎无论如何起点输了,愈发意味着结局也是输。我们不断蛊惑自己和他人,要用积极向上乐观思想对待失败,但诸多现实情况无疑增加难度。政策问题难以抵挡住民众内心深处的固有思想。中国尚且如此,试问阿根廷这样的国家又会有怎样的热情迎接这些新生思想,每一次的热情都被冷水浇灭。阿斯铁尔的人生是所有阿根廷百姓的应征,能够在这样的体制里塑造出卓越的自己,坚持文学梦想,发明了无数先进物品,这在开明世界里该是怎样的神仙人物存在,他不是。

  《愤怒的玩偶》一书,让我们深刻明了没有大环境国家政策,百姓开明思想的支持,即使我们有涅槃重生的能力,也多数被现实打消激情,沉埋于俗世!

  《愤怒的玩偶》读后感(六):在永恒的失望中找寻到的零星快乐

  每次提到拉美文学脑海里总会浮现那些被大众熟知面孔: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人物马尔克斯、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波拉尼奥、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博尔赫斯等等,可唯独少了罗伯特·阿尔特。

  也许是因为缺少传统正规的教育背景,也许是因为不加修饰的语言表达、或是因为他所关心的主题太过于现实,种种原因导致这位朴实无华而又文笔犀利的作家一直没有得到认可,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重新提及逐渐进入大众视野,随之而来的是对这位作家一系列标签化的定义:“20世纪拉美城市小说的奠基者”、“拉美大陆第一个现代作家”、“阿根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恶文学现实主义先驱”,尽管这些姗姗来迟的赞誉已足够表明一个作家的才气,可仍然无法抵挡真正阅读作者小说时带来的那种深刻又扭曲痛苦的和无力感。

  《愤怒的玩偶》原名《猪一样的人生》,是罗伯特·阿尔特的处女座,于1919年开始动笔写作,直到1926年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得以出版,在此期间曾几经拒稿。

  ★ 小说中的主人公西尔维奥是一个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小人物,虽然家境贫困,可在老鞋匠的影响下喜欢上了阅读。起初喜欢听各种冒险故事以及侠义小说,崇拜那些劫富济贫的江洋大盗、对贫穷的生活奋起抵抗的土匪头子,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可以锄奸惩恶匡扶正义。为此与最好的朋友恩里克以及卢西欧一起组建了“夜半绅士俱乐部”,恩里克拥有出色的绘画既能,擅长伪造与欺骗,于是成了小团体中的绘画师;而卢西欧则理智又谨慎,于是成了出谋划策军师一样的角色,至于主人公西尔维奥则是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俱乐部的发起人,他们一起策划偷盗,一起策划贩卖与分赃,直到最后因为恐惧而暂停活动。三个人也随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西尔维奥与卢西欧选择了暂停,恩里克则选择了继续,正如他自己所说:“就算你们丢下我一个人,但是我要继续下去”。

  当被问及:“恩里克,你难过吗?”

  我想那时候没有人会不难过。

  选择不同,性格不同,所带来的结局也大不相同,正如多年以后在西尔维奥与卢西欧在街头相遇谈起过往,谈起自己的职业,西尔维奥成为了一个纸贩子,卢西欧——一如既往的谨慎,成了一个侦探;而恩里克则因为伪造支票被关进了监狱。俱乐部的解散标志着少年时期浪漫的理想主义终结,少年们昔日的友情也是《愤怒的玩偶》中难得一见少有的温情。

  ★ 书中第二部分是最令人痛苦,且难以忍受的一部分。原书名《猪一样的人生》算是这一部分的完美诠释,书店夫妻二人的整日里争吵不休、粗鲁不堪的谩骂、简陋破败的居住环境、现实的丑陋与贫困不堪就这样赤裸裸展现在读者眼前,作为一名书店店员的西尔维奥就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像西西弗一样日复一日陷入这单调乏味的无限循环中,唯有诗歌微弱的光芒才能让痛苦的灵魂发出:“我一个人在这里,被九颗螺丝钉在我悲惨的世界里”的困苦。唯有一遍遍重复呢喃:“生活你那么美,你可真美。”才能抵抗来自格格不入周遭世界的层层侵袭。如果此前不明白文学对于罗伯特·阿尔特的意义,那么此后必然会明白在译后记中阿根廷诗人所述:“对于阿尔特来说,文学是生死攸关的事”。西尔维奥不在只是西尔维奥,也是阿尔特本人的化身,透过书中的青年,越过时光,仿佛了看到昔日那个曾经做过书店店员、铁匠学徒、和机械工的阿尔特是如何在困境中发出挣扎与呐喊,如何在维持生计的同时写下这些文字。

  ★ 若第二部分的工作与生活尚且算是痛苦,第三部分表达的则是不再有任何希望的绝望。因为与周遭的格格不入,所以在工作与生活中屡遭打击的西尔维奥抱着一种脆弱而又坚定的信念,去航空军校报了航空机械学徒,如果我们能感受到主人公在被选中的那一刻有多快乐,那么就能明白在被辞退时有多绝望。这种绝望来自于世俗社会的潜规则,也来自于始终无法适应这种潜规则的灵魂震荡。如果被辞退只是第一重打击,那么接下来在旅馆遇到的异装癖、对美好信念的冲击、以及在港口的一次次被拒绝则是多重打击,最终导致了西尔维奥的精神世界的崩塌,于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我不该死,但我得自杀”。

  ★ 最后一部分堪称毁灭式重生。在经历过自杀后,西尔维奥正式成为了一名纸贩子,他依然游走于城市的底层,穿梭于蔬菜店、商店、杂货店、药店、肉肠铺只为了卖掉一些纸。当我们以为西尔维奥仿佛已经与这个世界融为一体,可以游刃有余应对一些变化时,瘸子的出现,对瘸子的背叛,遭受痛打最终消失在黑暗中的身影、以及面对工程师对背叛行为的羞辱与指责,再一次让他的灵魂遭受啃噬的痛苦,相比前三部分剧烈而深刻的感受,此刻所有的恶意都化为了钝器,一点一点击打,疼痛和无望早已深入骨髓,尽管知道这是个恶意满满的世界,可最后西尔维奥还是忍不住提出想要去看看冰川和云朵,工程师最后的承诺也像一片虚无缥缈的云,遥不可及,留给读者的是那个狼狈不堪被绊了一跤的西尔维奥。

  有人说阿尔特的文字经常伴随语法错误、语言混杂、与传统的“好文学”相去甚远,但另一方面这也正是他语言的特色与写作风格,甚至正是因为远离传统与正规,所以偶尔创造的语言才令人印象深刻,颇为惊艳,诸如面对危险时作者这样写道:“我们大胆地给危险扇了巴掌,羞辱了它,很是开心”;表现小人物的斤斤计较则令人莞尔一笑:“他要买个圆白菜、或是一块南瓜、或是一把生菜,就会走遍所有摊位,跟卖菜的为了五分钱争执不休,以一种让人绝望的耐心挑选一颗圆白菜或花菜”。如果在罗伯特·阿尔特笔下失败和绝望构成了永恒中还能找寻零星快乐,大抵就是这些生动有趣的句子,和对一些极其生动的小场景刻画,读来都令人颇感欣慰。

  2021.09.11

  《愤怒的玩偶》读后感(七):我不该死,但我得自杀:猪一样的人生

  看到《愤怒的玩偶》这本书的封面就被“阿根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标签和那句“以自我毁灭式的邪恶文笔,凝望被侮辱被损害的众生”吸引了。笔者很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但一定要说清喜欢的理由,好像也很难,只觉得读他的书的时候,我好像也精神错乱,也在发疯发狂,在呓语。笔者对罗伯特•阿尔特的小说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

  一、绝望与狂热的希望

  小说讲的是20世纪初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市底层的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西尔维奥的生活故事,故事中有属于少年人对未来的想象,也充斥着绝望,希望被现实的绝望代替,在现实的绝望中主人公陷入狂热的希望,又不断被打击。20世纪初的阿根廷,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财富的国家,吸引着来自欧洲的移民。土地已经被少数人掌握,这些移民只得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苦苦挣扎谋生。

  14岁的西尔维奥的头脑中充满了对大盗的憧憬:他们劫富济贫,“比梅鬼花儿还靓”。西尔维奥梦想成为强盗,匡扶正义,吸引单身小姐们,渴望一举成名,证明自己的存在。他最初和恩里克做些偷东西的勾当,后来认识了卢西欧,三个人成立“夜半绅士俱乐部”,策划的第一次行动是去图书馆偷书。三个少年的谈话中,充满了对刺激和冒险的渴望。在对书进行挑选时,他们谈到了分手的女友,对各类书进行估价。恩里克要留下《物质的演化》,西尔维奥觉得《夏尔•波德莱尔的一生》里的诗歌很美,要带回家。他们有惊无险的成功偷到灯泡和书,把东西放到卢西欧的家,恩里克在回家路上被警察撞到,他们三个的“大盗”生涯开始即告终结。

  这时的西尔维奥对未来充满着浪漫主义的幻想,渴望成名,渴望冒险和刺激的生活,渴望异性,无所畏惧,常常把枪和死亡挂在嘴上。在实际行动中,三个人放弃汽车的发动机,选择书作为第一次俱乐部偷盗的对象。在意识到可能落网后,卢西欧和西尔维奥选择不再行动,恩里克选择坚持玩这个游戏,哪怕只有他一个人。

  15岁的西尔维奥因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去一家旧书店打工。15岁的少年对未来生活的想象是绝望的,“生活就是这样,等我长大了,有孩子的时候,我就会对他说,你得工作了,我养不起你了。生活就是这样”。旧书店的环境很糟糕,老板娘和老板时不时处于歇斯底里的疯狂状态,西尔维奥做着肮脏、繁琐和沉重的工作,他感到自己在远离美好。西尔维奥满怀希望地求助通神术的索萨,渴望着被赏识,但他的小发明被视为空想,他的来访被无情玩弄,他在洞穴般的地方生活。他忍受着所有的侮辱、屈辱和痛苦,看似对生活失去希望,却又寻找着希望的火苗,在幻想中实现自由,歌颂生活和上帝的美好。

  16岁的西尔维奥离开旧书店,来到航空军校,抓住机会,谈论自己的发明,获得军官的认可,成为学徒。在军校中,西尔维奥感到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之间存在巨大的距离,在对未来的想象中意识到自己对永恒死亡的恐惧,他的内心中充满了对成为杰出者的渴望,拒绝平庸的生活,拒绝被有限的生命局限。上校在与他的谈话中,对他的那些不成熟的发明进行了“仁慈”地鼓励,他感受到了被尊重,生活充满着希望。第4天的下午,西尔维奥被辞退,因为上校要照顾一个被举荐的人。西尔维奥离开军校,毫无目的地游荡,在想象中看到妈妈的责备目光和对命运的忍受,他想象和路人诉说着社会的不公。在港口的船只上,他再次被拒绝被嘲笑,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再努力也是徒劳了,我的自杀”,“我不该死,不……我不该死……但我得自杀”。

  西尔维奥成为了纸店的推销员。他从最初的毫无收获到逐渐有了固定客户,再次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希望,感受到自己的强大。他在卖纸的路上活在自己想象的美好中,成为自己的主人。但好景不长,那些顾客的刁难让他再次感受到生活就是忍受痛苦,生活就是毫无意义的。瘸子邀他偷盗一位工程师的家,平分10000比索,他答应后在独处时想到了曾经憧憬的大盗罗坎伯乐,他向往钱带来的崭新的生活,却又担心自己处于永恒的不安和痛苦中。他最终选择向工程师揭发瘸子,却被指责背叛同伴,再一次被侮辱。面对侮辱和指责,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绝望处境,他依然相信生活是伟大的,是美好的,是充满希望的,他自己则是快乐和充满力量的。

  罗伯特•阿尔特的小说中充满着这类绝望与狂热的希望,《七个疯子》中的主人公埃尔多萨因借不到六百比索零七分,处于极度的绝望中,在绝望中陷入对“忧郁沉默的百万富翁”的幻想,对自己的发明获得成功的幻想,他会建立实验室,会俘获万千少女的芳心。故事中的主角们在现实中苦苦挣扎,面对一次次的打击,在绝望中迸发希望,在充满希望时陷入绝境,在绝境中忍受生活,幻想着成功和美好,继续寻求存在的证明。他们渴望着等待着某件不同寻常的事情的发生,让他们的生活发生彻底的改变。

  二、被侮辱与自我侮辱

  阿尔特笔下的人物常常处于自我侮辱和被侮辱的处境中。他们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接受现实,不得不忍受所有的侮辱,在对侮辱的接受中,反复用“你会受苦的”安慰自己,甚至对自己进行侮辱,埃尔多萨因说“人们太过悲哀,他们需要受到他人的侮辱”。

  西尔维奥在旧书店工作的时候,出门被老板笑着检查,看他有没有偷书,他没有生气也没有笑,忍受着侮辱。他被要求摇着牲口用的铃铛时,被路人嘲讽,安慰自己“只有用你的额头的汗水才能换来面包”。他觉得自己就像生活在一个洞穴中,被周围的黑暗吞噬,他接受所有的侮辱,默默忍受着,一言不发,不再思考,保持沉默,远离过去熟悉的美好。在这种对侮辱的全盘接受中,他通过自我侮辱,到达内心最深处的绝望,在绝望中找到再次爆发的机会,逃离当下的绝望状态。

  在向工程师揭发时,面对背叛同伴和丧失尊严的指责,西尔维奥回应“有时候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必要做个无赖,内心肮脏点儿,做点儿无耻的事情,随便什么……永远摧毁一个人的生活……然后我们才能继续坦然地迈步走路”。西尔维奥对于生活,有着自己的信条,认为生活是美好的和充满希望的,自己是充满力量的,他可以承受所有的痛苦和侮辱,可以陷入绝望的处境,可以内心肮脏,做无耻的事情,但不能违背内心的信条,成为一个恶人,让自己的内心陷入永恒的痛苦中。

  《七个疯子》中埃尔多萨因的想象更加直白。他因为无力偿还欠款,在绝望中陷入疯狂的想象。在想象的画面里,他看到自己生来就该是卑贱的仆人。他渴望着受侮辱,亵渎着自己的灵魂,让自己陷入泥沼中。在这样的想象中,他从作践自己和侮辱自己中获得满足感。这种自我侮辱让他意识到自己虽坠入深渊,但不会死去,不会永远如此。在对自己处境的绝望的想象中,他获得了对自己的宽恕,继续寻求生命的意义和自己存在的证明。在面对将妻子带走的上尉时,他诉说自己的痛苦,诉说自己承受的侮辱。在妻子的弟弟坦白自己就是向银行告发他偷钱的人时,埃尔多萨因把受到的侮辱当成武器加以利用,那些侮辱成了可以随意说出口的东西。埃尔多萨因认为“只有罪行才能确认我的存在,如同只有罪恶才能确认人类在地球上的存在”。

  这些底层社会的人们因为现实的处境,不得不承受来自外界的种种侮辱,他们无法彻底远离这些侮辱,只得将侮辱内化,自己侮辱自己,就像圣徒亲吻瘟疫者的溃疡,在这种想象和行动中忍受生活,接受宿命,等待转折点的出现。

  在读阿尔特的小说时,笔者有着一口气读完的冲动,尤其是那些呓语,似乎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在发疯发狂,在遭受着侮辱。阿尔特小说笔下的人物有着自我毁灭的倾向,他们常常陷入荒谬的想法中,时而充满激情,时而陷入绝望,在希望出现时陷入恐慌,在绝望处境下突然迸发希望。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都是被侮辱和被损害者,他们似乎永远被困在了这种循环往复中。小说最初的名字是《猪一样的人生》,编辑认为不雅,改为《愤怒的玩偶》。有出路吗,还是说生活就是这样呢,永远生活在失败的、肮脏的、失望的人生中,猪一样的人生。成长于城市底层的阿尔特用小说描绘人深处的灵魂,见证现实的苦难生活,没有逃避真实的人生。或许没有答案,只有永恒的现实。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愤怒的玩偶》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