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毒药手帖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9-27 00:12: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毒药手帖读后感锦集

  《毒药手帖》是一本由[日] 涩泽龙彦著作,后浪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毒药手帖》读后感(一):评《毒药手帖》

  最近一周都不舒服,疼痛和焦虑闹得我没办法学习,就看点东西消遣一下。7万字的小薄书,两天就看完了。

  我是来找西幻小说材料的,主要是想看看有没有可以用来当魔药学素材的毒药或者仪式。

  但是看起来很有意思,因为越古早的毒药和杀人方法越魔幻,所以虽然是考据过的事实但是读起来也像西幻。毕竟涩泽龙彦嘛,就是这样的。感觉他不像小说家……大概是个博物学家吧?

  比较推荐!猎奇有趣!

  《毒药手帖》读后感(二):评《毒药手帖》

  最近一周都不舒服,疼痛和焦虑闹得我没办法学习,就看点东西消遣一下。7万字的小薄书,两天就看完了。

  我是来找西幻小说材料的,主要是想看看有没有可以用来当魔药学素材的毒药或者仪式。

  但是看起来很有意思,因为越古早的毒药和杀人方法越魔幻,所以虽然是考据过的事实但是读起来也像西幻。毕竟涩泽龙彦嘛,就是这样的。感觉他不像小说家……大概是个博物学家吧?

  比较推荐!猎奇有趣!

  《毒药手帖》读后感(三):掩埋在历史尘埃中的毒杀犯的犯罪实录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全程在想,在我们现在这个医学发达的社会,会不会也存在很多毒杀犯,尤其是那些隐而不显,使用慢性毒药,或某种不利于人体健康的药物,暗地里破坏他人身体却又不至死的阴暗之人。

  但其实,这类事件,只要查一下相关新闻,还是为数不少的。而且我们很难揣摩出,那些人究竟是怀着什么样的恶意和激情去加害他人。

  《毒药手帖》梳理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毒杀案例,让我们得以一窥犯罪的作案手法,毒杀动机,呈现出一个个脉络清晰的毒杀犯犯罪实录。同时还是一部毒药发展的小传,可以看到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哪种毒药最受欢迎,哪种毒药最有效,以及哪种毒药最隐蔽。

  综合来讲,这是一本有趣,却又黑暗的小书。

  有趣的是,你可以见到许多被埋藏在历史阴暗角落里的犯罪故事,甚至学到各种各样的毒药知识,说不定还能够学会用毒;但它又是黑暗的,毒杀犯的犯罪动机,既有为利为情,但也有纯粹的激情毒杀,为杀人而杀人,其动机,多让人不寒而栗。

  可以读的妙趣横生,也可以读得惊心动魄。

  记得在京极夏彦的某本小说里,曾经提到一个“过路魔”的例子:如果你有天时地利与人和,能够伤害甚至杀死一个人,而不被任何人发现,不会留下任何罪证,你会不会动手?那种时刻,就如同被过路魔附身,有人会毫不犹豫地犯下罪行。

  或许,书里的毒杀犯,或现实里的毒杀犯,正是在这种类似被“过路魔”附身的状态下,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书里的那些犯罪都已经掩埋在了历史的尘埃里,都是过往烟云,但在我们这个科技和医学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恐怕还依然潜藏着他们的影子,潜藏着心怀恶意,试图伤害他人的不轨之人。不一定是来自他人的恨意或妒忌,还可能是来自商人为谋取暴利,无所不用其极的生产手段。

  但世界总是危机四伏,我们还是要积极性向上,好好活着。

  不过可能是涩泽龙彦当年是应邀专栏连载的这一系列的关系,局限于专栏每期的连载篇幅,不少案例都是点到即止,没有进一步展开,或深究相关当事人背后的心路或人生历程,有点可惜。

  但另一方面,正是这一种留白,反而给了广大的读者想象的空间,甚至可以成为绝佳的写作素材,给予不少故事创作者以灵感来源。

  《毒药手帖》读后感(四):值得阅读的毒药手帖

  毒药这个物品有很悠久的历史,无论是真实的历史还是文学作品,又或者是影视作品中,我们都能看见“毒药”的存在。对于喜爱推理小说的读者,毒药更不陌生。“毒杀”也是很多小说中的犯罪元素。

  很多作者对于毒药也是非常熟知的,比如我们最熟悉的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她原来是一名护士,后来因为一直在药房里面工作,所以学到了很多独立知识。之后她把这些毒药学的知识运用到了她的推理小说里,也成就了很多经典的作品。早在阿加莎之前,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也出现毒药至死的场景。可见毒药在很多的罪犯案件中,也是成为了重要的存在。 《毒药手帖》这一本书是日本作家涩泽龙彦所写的。它并不是一本枯燥的历史学书籍,而是以逸文轶事串联起来的毒药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主要发生的年代几乎都是中世纪的西方,形形色色的毒药与各种各样的杀人案件,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当时的这些毒药经常会与女巫联系起来,似乎女巫是使用毒药的最佳人选。而实际上毒药这种又轻便又简单的犯罪方法,在当时是很多人使用的。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西方很多对于主要的理解以及著名的一些毒杀案件。让人震惊的同时也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比起小说里构思出来的虚假的案件,这些历史上的真实犯罪事件让我大开眼界,他似乎比小说更加有趣。作者在书中把投毒的犯罪动机进行了分类,有我们常见的家庭纷争,复仇,谋财以及一些恋爱方面,但最让我不可思议的是,其中占有比较大比重的竟然是母亲亲手毒杀幼童,这一点在我看来也是诡异至极。可见当时19世纪,西方社会对于女性和幼童的容忍性和他们生活的艰辛,也是让人不忍直视。 不同的类型毒药导致的不同症状特点,也非常的具有代表性。历史上害人听闻的重大案件,似乎都离不开毒药。在我们的知识面,像我们所知道的一般有气态毒药金属类的毒药,其实不要含有挥发性的毒药以及腐蚀性的毒药和生物碱类的生物毒药。当然在那个时代或许获取毒药比较的容易和便利,但在现实生活中,毒药的管控还是非常严格的。上世纪的国王或者是贵族,他们都担心某一天不知不觉就会被毒杀,或许会过上提心吊胆的生活,但现在我觉得在很好的毒药的管控之下,我们可以更放心更安心的生活。

  归根结底毒药存在了那么多个世纪,一直存在却未被消灭。这也是因为很多毒药其实也是一种致病救人的药物。只有正确的使用它们,才能得到我们觉得正确的结果。不论是贪婪还是欲望还是权谋,这些以自私自利的想法,来使用毒药达到自己目的,都是不可取的。 《毒药手帖》以其独特的形式,让我们了解了许多毒药的相关知识和历史故事,也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毒药手帖》读后感(五):从王室八卦看毒药的文化史

  正如作者涩泽龙彦所说,《毒药手帖》是一本以逸闻趣事串联起来的毒药文化史。

  相比于文化性,这本书的趣味性要更浓厚一些,它聚焦于古罗马时代以及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王室秘辛,从中窥得毒药的发展史。

  人类用毒的历史由来已久,正如人类犯罪的历史也由来已久。

  毒药的历史和犯罪历史密不可分,但在《毒药手帖》中,毒药不单单与犯罪有关,同时还与迷信、魔法有关。

  在欧洲中世纪,那些懂得毒药学的女性往往被视为是女巫。这种认知直到中世纪之后,也依旧盛行。

  1682年,路易十四颁布了一条法令,法令规定毒杀和巫术不加区分,同等惩戒。

  我们无法得知,是因为巫师与毒药师合流才会导致此等法令的产生,还是此等法律逼迫着巫师和毒药师合流。

  唯一明确的是,中世纪发生的众多毒杀案,其中确实带有巫术的影子。

  根据《毒药手帖》的记载,中世纪乃至于中世纪以后,许多毒药的方子本身就是一种迷信,同样的一些解药的方子也带有迷信色彩。

  书里面记载,对砷毒唯一有效的解毒剂就是葡萄酒。站在现代医学的角度,这大概是无稽之谈,然而古人们却对此深信不疑,甚至在几百年前,很多医生都将酒推荐为最好的解药。

  《毒药手帖》中记载的解毒剂不单单包括酒,还有许多其他解药。解药学的历史大概并不比毒药学的历史更晚。当人们开始研究毒药之时,解药也就应运而生。

  但涩泽龙彦在书里面说,中世纪的君主研究解药并非是出于什么浪漫的目的,而仅仅是为了自保,是出于对毒杀的恐惧心理。

  并且在研究解药的过程中,同样也包含有许多残酷的实验,并不比毒杀更无辜,这也再次证明了,解药史和毒药史是密不可分的。

  《毒药手帖》主要讲述的是19世纪以前发生的毒杀案以及毒药研究进程。但对于19世纪以后一直到现代的毒药史,涩泽龙彦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9世纪中叶之后,砷和磷可以轻易被获得,工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让毒杀变得更容易。

  并且随着科学的进步,毒药史也逐渐被“祛魅”,毒杀不再总是和迷信、巫术相关,而是开始与现代科学相关,让人防不胜防。

  甚至我们压根没有想要去防备。涩泽龙彦认为,当下的时代(本书完成的时代是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集体杀戮的时代,毒杀未必是为了个人恩怨,而可能是一场社会性的作茧自缚。

  农药、工厂污染、空气污染、放射性物质,我们每天都暴露在多种多样的毒药危险当中,这是一场社会性的集体杀戮。

  《毒药手帖》不仅梳理了毒药的发展史,同时对于历史上留名的那些毒杀案以及毒杀犯,涩泽龙彦还梳理了他们的犯罪动机。书里面写,尽管知识在变化,但毒杀犯采取行动的动机依旧是黑暗的情欲、利己之心、复仇以及嫉妒。社会在变,但人性深处的一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毒药手帖》中提及,在毒杀案罪犯当中,女性的数量要多于男性。

  看完整本书,我们其实就能明白,涩泽龙彦并没有在内涵什么,但由于他后续没有给出解释,恐怕会有人因此认为女性要比男性更恶毒。

  其实这个现象解释起来也非常容易,女性更容易犯下毒杀案的原因在于,女性的肢体力量相对于男性具有先天劣势,因此下毒就成了她们犯罪最简单也最保险的做法了。相对来说,男性的暴力犯罪几率显然是要高于女性的。因此在我看来,在犯罪当中刻意强调性别,其实没什么必要。

  值得一提的是,涩泽龙彦在本书的结尾处又说,先天拥有毒杀犯性格的人其实以男性居多。对于这个观点,我也持怀疑态度,原因如上,在犯罪当中刻意强调性别没有任何意义,难道人性还分男女吗? 我们当下的事实,正如上面的结论一样,是基于对数据的解读,不同的解读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论。正应了尼采那句话,没有事实,只有诠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毒药手帖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