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衣怒马少年时2:唐宋诗章里的盛世残梦》是一本由少年怒马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鲜衣怒马少年时2:唐宋诗章里的盛世残梦》读后感(一):鲜衣怒马少年时
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论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诗歌自从诞生以来,想必一定是每个时代都不会忽略了一个话题。我们对于诗歌的想象创作,正是我们内心深处永恒的动力展现,我们可以借助诗歌去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 最近看了《鲜衣怒马少年时》这本书,在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下,我也仿佛走进了那个唐宋诗人的盛世残梦,去发现那些伟大的诗人的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在了解的过程中也不断地被他们感动,或者被他们震撼,或唏嘘不已,或拍案叫绝。 在书中,提到了李白的飘飘衣袖,王维的禅房,杜甫的诗圣之路,那些我们曾经或许并不了解的故事被娓娓道来。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韦庄、李煜、苏轼、王安石……他们的故事同样引人注目。 写到李白的时候,说,事实上,他就是蓬蒿,随风飘荡,无处落脚。从二十多岁出蜀,到六十一岁客死他乡,他没有回过家,也很少提及家人。除了孤身月夜,吟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世上,再没有一个温暖的地方安置他的游魂。 勉强可以让他回避现实的,只有酒。难免令人唏嘘不已。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当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慢慢的去走进他们所写的诗,走进他们的故事,走进他们这个人我们也会有许多的感慨,我们也会更加的理解他们。
《鲜衣怒马少年时2:唐宋诗章里的盛世残梦》读后感(二):那不曾见的唐宋诗词江湖中的历史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历史,历代史书大多只记录人物事件的片段,往往会缺失最重要的情感与细节,那些曾经在历史上名垂千古之人,哪个没有经历过江湖兴风,又有哪个身上没有一段传奇性的历史呢?
《鲜衣怒马少年时2:唐宋诗章里的盛世残梦》将诗歌中所呈现的历史、传奇、故事汇聚于此,让我们在唐宋诗词大家的诗歌中窥见史书未曾记录的唐宋历史现场,在诗歌中与两朝名人轶事相遇。
杜甫为什么一生愁苦?李白在安史之乱中如何浮沉?第一词帝李煜的艺术之路为何断在龙椅之上?白居易和元稹到底是什么关系?
大宋CEO王安石的翻车路,改邪归正的古惑仔韦应物,苏轼的读书秘诀······
本书涉及数位诗词名家以及多次历史重要事件如大唐的安史之乱、永贞革新、黄巢起义,大宋的王安石变法、党争之乱等等,每一次历史变革似乎都隐藏着诗人的身影。
他们以诗明志,以诗记史,用诗歌反应整个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悲喜、社会的动荡、人民的疾苦,对比史书中寥寥几笔的史实记录则更显真实与详尽。
或许我们从未以历史的角度来看待每一首诗歌,但它却实实在在地佐证着历史的真相,就像艺术天才李煜在月夜高楼上愁思郁结时所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鲜衣怒马少年时2:唐宋诗章里的盛世残梦》如那吹不散的长恨歌,映不出的山河情,沿着历史的脉络梦回两朝,与那未曾见得唐宋诗歌在江湖中相遇。
《鲜衣怒马少年时2:唐宋诗章里的盛世残梦》读后感(三):谁家少年唱新词,鲜衣怒马忆唐宋
讲述发生在诗人们背后故事的书再出续篇,这一次,又会带来怎样有趣而又充满想象力的脑洞呢?
习武之人自成江湖,写诗的人也有属于自己的江湖,在这文人组成的江湖中,才学和名气决定了各自的江湖地位。诗人江湖中的大佬李白和杜甫,在历史记载中李白只有寥寥几百字,杜甫更是惨到无人问津。
其实细说道理很简单,诗人与诗句,本身就是游离与历史之外的存在。伟大的诗人并不一定能够成为影响历史的重要人物,诗人的天性又不允许他们故作谄媚,因此研究诗人不能通过史书记载。
如果不能通过正史记载来分析诗人,野史又不足以令人信服,那我们便通过他们的作品来分析他们的故事,加上想象力的配合,寻求历史上的那些诗人最真实的一面。
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为人乐观到甚至有几分自负,然而分析他的出身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他的这种自负暴露出他的极度自卑。当从云端高高坠落时,李白始终不肯低下他高傲的头颅,只因为他怕看到心碎的自己,所以他的诗总是华丽浪漫的同时,又隐藏着遍体鳞伤的痛楚。
诗句从泪水中流出的杜甫,世人对他的评价无外乎怀才不遇、颠沛流离,然而仔细品读杜甫的诗句,他那细腻而又多愁善感的情感,体现出他博爱的思想。他不是多愁善感,而是心系天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感伤这个世道,同时又无能为力,只能寄情于诗句,唱出那传彻千古的伤感名句。
我们在传诵前人诗句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情感的共通,诗并非只有诗,诗人也并非只是诗人。让我们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成为他们,让激昂的感情充斥在我们的血肉中,让那些鲜明的记忆再度从我们口中传唱。
《鲜衣怒马少年时2:唐宋诗章里的盛世残梦》读后感(四):梦回大唐,再看一场繁华诗国里的盛世篇章
他是诗歌史上最富盛名、令人仰望的诗人。他既有着遗世而独立的自负,又有着底层出身的自卑,还有着满腔热情入世却不得志的郁闷,以及对羽化而登仙的向往。他就是被权力拉扯着,有故事的男人,诗仙李白。
他们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元和体”诗的合创人。他们同科及第,一世相好。他们的友谊是二十四小时在线变着花样地诉说着“我想你”。他们就是后人无法理解,史上没有二例的超友谊当事人元稹与白居易。
“史书不录诗歌,诗卷少谈历史。那些在诗歌星空里闪耀的大神,多是历史进程中的小人物。”
这本《鲜衣怒马少年时2》之中,关于唐宋诗章里的盛世残梦,唐宋诗人的命运轨迹,作者都用他独特的角度向我们展示出来。
这些诗歌背后的历史故事,盛世的繁华与危机。其中一众唐宋诗歌大家,他们既是诗歌界的王者,更是命运的囚徒。在历史的起承转合之间,繁华落尽,唯道一声叹息。
他的飘逸,他的才华,他的骄傲他的自负,我们从诗歌里读到的他,似乎天生就是个自带神仙光芒的家伙。高士力为他脱靴,美人为他呵笔,皇帝为他亲手调羹。
但是,凡间的荣华富贵与他无关,在他的眼里一文不值。他不过是想飘然入山,而后羽化成仙。
他就是那个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诗仙”——李白。
后人读李白的诗,读到的是豪迈奔放、是浪漫清新,是迎风而立、簌簌白袍的形象;也是理想抱负的不可实现,字里行间都带着酒味的气息。
一生郁郁不得志,一生纠缠在自卑与自负、荣耀与挫败之间。
安史之乱后,李白上了永王李璘的贼船,后因谋反被判流放。行至白帝城下,恰逢朝廷大赦得以重获自由。欣喜之余随即顺着长江乘船而下,一天即到江陵,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
如果真这么简单就好了,在作者的推断中,这个历史褶皱里的故事,隐藏了太多的悬念,或者说惊天阴谋?
上一秒即将赴死的老人家李白,正常情况下,大赦之后不是应该回家团聚么,又为何要去到江陵?
历代帝王对于谋逆之罪都是零容忍,再说永王李璘都必须死,凭什么李白活着?
既然被赦了,可又为何在李璘死后的八个多月,向宰相张镐写信求救?为何又会遭到追杀?
诗面底下波涛汹涌。造化弄人的是,他明明写的是悲剧,我们却当成喜剧来读。
作者抽丝剥茧拨开迷雾,同一个李白,呈现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拆解角度。
说的就是那对友情耐人寻味的元稹和白居易。友谊有很多 ,为何独说“元白”二人的友谊耐人寻味呢?
因为与别人的友谊会需要时间来由浅变深不同,他们二人一开始就是“如胶似漆”、“日夜思念”。
那一年,元稹二十二,白居易二十九,相识在刘禹锡的宴会上。相识之初,白居易即贈诗《秋雨中赠元九》,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元稹的想念。
后来,两人同做了校书郎,三年时间形影不离,长安城里到处留下了二人携手游览的踪迹。想必这段时间的朝夕相处一定是美好得难以忘怀的。
所以在之后两人不断地被调离各地,彼此不能相见的岁月里,就用不间断地诗书互诉衷肠,以寄托相思之苦。
元稹给白居易写:“旦夕梦魂思”、“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为何用特定意向的“云雨”二字,也是让吃瓜群众难以理解。白居易回他:“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这让人想起了那句“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多么深情的表白啊。
当然,两人的超友谊关系还不止于此,光靠耍耍嘴皮写几个字那都是耍流氓的行为。他们一直都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发乎于情、亦践行于情”的真理。
白居易守孝三年穷得叮当响,元稹二话不说又寄粮食又寄衣物,还赠予二十万现金,连发多封相思信再三关怀叮嘱:务必添衣加饭,注重身体。后来元稹被贬江陵,白居易亦是心心挂念、全力接济,极尽体贴关怀。
看见桐花,就会想到你;晚上做梦,也会梦见你;生病之时,更是无比想念你。“思君瘦如削”、“爱君直如发”,这是元稹对白居易的思念。
与人同游,心里想的是你;晚上做梦,一样会梦见你;彻夜未眠,脑海里全是你。这是白居易对元稹的思念。
在《酬乐天赴江州路上见寄三首》中,元稹评论他俩的感情:“人亦有相爱,我尔殊众人”。好一个“殊众人”。
元稹离世时,五十二岁。白居易收到消息,天旋地转、痛不欲生。在祭文里,他写到:“死生契阔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播于人间,今不复叙。”“安有形而去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
说这三十年间,两人是形与影、毛与皮的关系。翻遍史书,这样的情感几乎找不到第二例。
鲜衣怒马少年时2:唐宋诗章里的盛世残梦
评价人数不足
少年怒马 / 2021 / 湖南文艺出版社
这本书中,还有更多的唐宋大家被作者细细解读。读诗歌而怀古,沧海一粟让我们唏嘘,但沉浸于书中又不知自己是看客,不知这是梦。
《鲜衣怒马少年时2:唐宋诗章里的盛世残梦》读后感(五):梦里不知身是客——穿到大唐,有人按头我磕cp
初初接触诗词时,还是在少时语文课本里。
长大了些,自诩文艺青年,读了不少诗词相关的书籍,但是对诗人词人的生平,却是知之甚少。
正史里对诗词作者们的笔墨都不多,一些传记读起来又略嫌无趣,对唐宋诗人生平的了解,更多的反而是和我女儿一起在儿童app上听来的。
决定买下这本书是因为书名《鲜衣怒马少年时》,它和孟郊那句“一日看尽长安花”,是我最喜欢的,形容少年春风得意的诗。
拿到书,我花了三天时间才慢慢看完了它。
作者文笔风趣,透过诗词,结合历史,大胆推测,展开联想,用现代化的语言勾勒出诗人们跌宕起伏的一生。
那个豪气冲天、荣耀大唐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诗仙李白,原来有着如此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早发白帝城和安史之乱,在李白的人生里,是偶发事件还是早有预谋?大诗仙和皇室有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李白家很有钱,但是他所处的时代,士农工商,商人最末流,他连参加科举的资格都没有。
李白满腔抱负无处施展,只能寄情于美酒与山水,所以他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每每酒杯子碰撞到一起,都是他梦破碎的声音啊。
李白被贬又被赦后,为什么要“千里江陵一日还”?要知道,他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不在江陵,年近60的老李却还是朝辞白帝匆匆赶往江陵,那定是有非去不可的理由啊,看完作者的分析,我大受震撼,原来,这里竟藏着一个唐玄宗与李白的惊天大阴谋。(欲知详情,大家可看书查阅,我在这就不剧透啦)
还有他的小迷弟诗圣杜甫,在同游“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一年后,为何骂骂咧咧“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与他分道扬镳?
书中最让我惊喜的是打开我新世界大门的元白cp。
元稹和白居易认识那年,一个二十二岁,一个二十九岁,一见钟情,相见恨晚。
相识相知相交的三十年岁月里,元白互相写过数不清的思念对方的诗词,流传下来的就有近百首。
稳坐大唐最爱撒糖cp榜首。什么“李杜”、“柳刘”、“韩孟”通通不是对手。
白居易被调往外地时,元稹写“愿为云和雨,会合天地垂”;元稹被调离长安,白居易写“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元稹去世近十年后,白居易依然午夜梦回,垂泪到天明“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没有元稹的岁月,是白居易的余生。
看看,这情意,是正主按头我们磕cp啊!
唐朝诗人cp里,感情最极致的一对了!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仙李白,现实里只是长安道上一个路人甲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圣杜甫,才华横溢,却注定一生命途坎坷
-元稹白居易,大唐诗人组合里最好磕的cp
-改邪归正的古惑仔韦应物凭借一首“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晋升诗坛“扫地僧”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惊心动魄的一晚
-以“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青衫薄”敲开宋词大门的韦庄,同时用一首超长诗史《秦妇吟》守住了唐诗的辉煌
-“梦里不知身是客”的南唐后主李煜、曹雪芹、贾宝玉:轮回是一个圈,虚实同此凉热
-大宋CEO王安石+文坛盟主苏轼:搞技术的、搞文学的,终究搞不过骑墙的

唐诗宋词终年如一日霸榜汉语文学史,尤其是唐诗,光小学阶段要求背诵的就超百首。
我们的观念里,古典文学是严肃的、严谨的,但在阅读相当碎片化的当代,用大众最能接受的方式呈现唐诗宋词,激发读者的兴趣,了解诗词、认识诗人词人,这种创新的精神和勇气,我们应该抱着宽容和鼓励。
作者文风虽然俏皮,也运用了很多当下流行的网络词汇,但写作的态度却是严谨,书尾标注查阅借鉴的史料典籍和人物传记就有18本。
嘻笑怒骂间为我们爬梳一段草蛇灰线、伏脉千载的大唐史,描述了一个个大家都看不到的、已经消失的闪耀大唐三百年的诗人们或豪气冲天、或忧国忧民、或多情多义、或赤胆忠心的一生。
书的后面,作者还用了4万余字,说清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还顺带回答了一个千古难题:李白和杜甫,究竟谁更伟大?
作为一本大众快餐书籍,本书无疑相当优秀。
“诗以言志”,史书以外的东西,就让我们用更轻松的姿态拥抱吧。
推荐大家闲暇时读上一读。

鲜衣怒马少年时2:唐宋诗章里的盛世残梦
评价人数不足
少年怒马 / 2021 / 湖南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