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之外的世界》是一本由[美] 斯图尔特•考夫曼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物理之外的世界》读后感(一):物外之物
我自诩对各种科普常见的话题,比如本书中提到的自催化现象等,还都算了解。 初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如果不是百度了下,作者是考夫曼和这本书是第一推动丛书的一册,也许就会当成一本故弄玄虚的,可能还有几分民科的书而错过了。然而在读完本书后,其对思维的冲击使我精神高度兴奋。它丰富了我对世界认知的维度,使我对世界认知的零散的一块块拼图有了关联,甚至可以说拼好了局部。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认为我们的世界不是一个机械的世界,但也并不觉得将世界解释为一台满足物理规律的机器有哪里不对。毕竟宏观世界可以逐步地还原到微观世界,直到最基本的单元。因此宏观世界只不过是基本物理规律的应用,基本单元的组合。在这一组合过程中,可能会在不同尺度表现出不同的规律,但这规律终究还是物理的。这种认识也显现了其伟力,基于物理规律可以很好地判断研究对象存在的可能性,很好地认识、改造世界。这种认识也就是本书所说的物理世界。
然而这种认识还不够。由物理规律所解释的世界对生命和非生命一视同仁,并没有区别看待。但仅从物理的角度,考虑到我们的宇宙年龄,演化出这么炫丽的生物界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因此,我们不禁怀疑这个认识似乎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什么:生物和非生物有何区别,为何会演化出现在这丰富多彩的世界,为何会有我们来感受这一世界,物理并世界并没能回答这些问题。当意识到这些时,其实也就打开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一世界的大门。本书就此作了详尽的分析和解答。这个解答需要我们把目光落到生命的特性上来。当我们关切到生命个体时,宇宙即不只是由物质基本单元--也许是夸克--组成的宏大叙事,而是由可与外界交互的能动者组成。能动者以整体而存在,由局部而维持。着眼于整体的组成部分时,我们必然注意到局部因整体的存在而存在,而整体也借由局部才能存在。这里的关键点,即在于局部对整体的“功能”。举例来说,何以我们的心脏会存在,心脏因其泵血的功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也为整体的存在而存在。由功能的角度看,就有了目的性,有了意义,这正是最初所说的物理世界中所不存在的。这种基于功能的存在,是物理规律可理解,但在其演化出来之前所不能直接具体预测的。
从本书的观点,生命可抽象为约束闭合、做功闭合和催化闭合体系。这个体系在物理定律的规范下,维持自我、复制自我,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物质形式。可以说满足上面三个闭合体系的组织都是一种生命形式,而不论其组成基本单元的化学形式、物理机制是怎样的。比如,构成原初细胞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是一个很好的分隔内外的结构,但是并不能排除其它可形成分隔内外的结构可以构成闭合体系。也即从生命的角度,功能大于物质。
将这一观点进一步延伸到生物圈、经济现象等就使我们对这些内容有了更新角度、更目的明确的认识。
《物理之外的世界》读后感(二):生命的演化
诚然,现代物理理论的发展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以往难解的问题。于是,在很多人看来,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简而化之便是一个物理的世界,甚至于把这个现实的世界看成是一部“巨型”的机器。但是美国医学博士、理论生物学家斯图尔特·考夫曼在此基础却又提出另外一个疑问,假如物理可以解释一切,那么人的心脏为什么真实的存在?还是说在物理世界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个世界—有关生命的出现和进化?对此,斯图尔特·考夫曼用一本《物理之外的世界》来试图解释说明有关的问题。
在《物理之外的世界》中,作者斯图尔特·考夫曼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去解释物质到生命,生命到意识这一系列的演化演变过程的。在这个问题中,是存在着一个一个究极疑问的,那就是它们究竟是怎么来的,它们是谁?它们可以是人,可以是各种动物,各种植物,总之所有一切具有生命的东西。物理理论的发展足以解释我们所遇到的各种现象,但是唯独在这些追根溯源的问题上表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事实上,不但物理学家,没有人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一个物理之外的世界,一个充满了未知的世界。
生命的演变与演化是一个神奇的过程,但是却并非是完全的无迹可寻。在《物理之外的世界》中,斯图尔特·考夫曼通过几个章节的内容来尝试解释这一伟大且不凡的过程,如传播组织、生命的解密、如何制造新陈代谢等等。坦率的说,这些内容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通俗易懂,至少是在你对于基本的物理学知识与生物学知识储备稍显欠缺的情况下,想要真正的去读懂这些内容还是会有相当的难度的。但是假如你的只是储备足够丰富的话,那么你就会发现,斯图尔特·考夫曼所描述的这些生命演化的过程究竟是多么的精彩而美妙!
不过,在《物理之外的世界》中,还是有一些东西是别样的有趣而又通俗易懂的,就像是本书的插曲部分,那个有关于原初细胞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原初细胞被拟人化,他们拥有了自己的名字,帕特里克、鲁伯特、斯赖以及格斯等等。故事虽然很简单,但是也足以用来说明来自创生的生物是如何进行自我复制、自我维持并繁殖,然后如何具有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被选择的这一系列复杂而又拗口的问题了。
最终,《物理之外的世界》与斯图尔特·考夫曼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呢?在本书的后记中,本书的译者叶文磊对此有一个总结,生命和经济的演化,不是狼的獠牙一般的厮杀,而是成就彼此的协作,不是刻意和功利,而是在偶然中寻找希望。
《物理之外的世界》读后感(三):世界原来是一个演化着的生物圈
今天读的是一本科普类的书,书名是《物理之外的世界》。
第一推动丛书是国内最早的引进版科普丛书,一套由当代世界卓越科学家撰写的、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科普佳作。而本书《物理之外的世界》是第一推动丛书综合系列的一本。
《物理之外的世界》是由美国的斯图尔特考夫曼所写,他是一名医学博士、理论生物学家和复杂系统研究员。他的作品都是开创性的作品,包括《秩序的起源》《宇宙为家》等等。
本书由叶文磊翻译。
生命起源、意识的本质和宇宙的起源,是三个最深奥的秘密。
整个世界,抛开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作者认为其实是一个演化着的生物圈。这个理论听起来蛮有意思的。
从人类到生命体,我们都不是独一而存的,我们是共同生活的,正是如此,我们才构建成整个世界。生命是很神奇的,正如我们神奇的宇宙一般。
我们人体一个典型的蛋白蛋是大约300多个氨基酸的线性序列。如果仅按200个氨基酸长度,每个位子都有20个选择,那么长度为200个就可能有10的260次方。
而宇宙爆炸制作出的蛋白质,如果要制作出所有长度为200的氨基酸序列,也得用137亿年,假如我们估计宇宙年龄为137亿年。所以最多也就制作了所有可能包含20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种类的极小一部分。
伊曼约尔康德就提出了:一个有组织的生命存在,便具有这个特征:其部分因这个整体,也为这个整体而存。这就是“康德整体”。智利的科学家温贝托马图拉纳和弗朗西斯科瓦雷拉,引入了“自创生”这个概念:一个自己制造自己的系统。
作者用“共同自催化集体”的图例模型来说康德整体。其特点就是这个系统能够构建自身并自我复制。这便是作者关于生命起源、生命特征的核心模型。
这是一个关于宇宙、关于生命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无数的科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的一步步研究,一个一个的假设的观点提出,让我们看到生命,看到物质,看到生物圈的演化,这是一个奇妙又让人惊叹的过程,美妙又有趣。
除此,在这本《物理之外的世界》里我们还可以了解很多知识。比如默奇森陨石,这颗1969落在澳大利亚默奇森附近的陨石,含有至少14000种有机分子。
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批科学家的思想,正是他们的这些科学精神,推动着我们科学世界的发展。而通过作者的一步一步梳理,我们重新来了解了世界,了解了我们的生命。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正推动着我们的进步。
《物理之外的世界》读后感(四):物理之外,还有什么?
向来都对科普十分感兴趣,家中恰好有本第一推动丛书物理系列的书,一看到综合系列又出了新书,便迫不及待开始阅读起来。
《物理之外的世界》这本书在整套丛书中属于较薄的一本,不到两百页,很快就能够看完。但若要精心研究书中的细节并理解透彻,则需再多花些时间。
书名其实就已经包含了一个疑问:物理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我们用物理来解释世间万物运作的规律,离开物理,我们还能看到些什么?
这本书讨论了物理之外其他领域与物理之间的关系,包括了生物学和经济学,但重心还是放在了生物学上。
作者斯图尔特·考夫曼是一位医学博士、理论生物学家和复杂系统研究员,可谓是多领域的专家学者。此外,他擅长科普写作,他的作品称得上是大家小作,深入浅出、循循善诱。门外汉看得津津乐道,门内汉亦觉可圈可点。
要了解物理之外的世界,首先就要明晰物理世界中有些什么。作者在前三章介绍了约束闭合体系及其相关内容,并通过模型解释约束条件和功的联系:没有约束条件就没有功;有些功产生的约束条件又可以作用于自身,实现一个功的闭合体系,有时是催化任务闭合体系。机器无法制造新的约束条件,但生命则会,所以说世界并不是一台机器。生命的三个闭合体系包含了约束、做功、催化,这些都是生命本身的特征,而细胞也在做一样的事。第5至11章讨论了生命的意义及一些生物学命题,尾声则讨论了生命对于经济演化产生的影响。
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并不是从“活力论”展开,而是强调生命不同于物理定律的新“生命力”,通过科学依据,用非玄学的方式阐述生命的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用对生命的科学本质的解释,描述了经济的演化,这是十分独特的。
生命的多元化和生物的多样性造就了如今的社会。正如作者所言:生命是分子多样性诞下的女儿,由此可见分子多样性之重要性。
从内容及排版方面来说,这本书虽然有众多小标题和介绍方面,但连贯性很强,避免了蜻蜓点水式的介绍方式容易写得广而浅的缺陷。书中提及的化学与生物学概念——如碳氢氮氧磷硫(CHNOPS)、RNA、DNA、NADP、氨基酸、蛋白质、肽、新陈代谢、可遗传变异、原初细胞、生物圈、多样性——大多都是高中水平即可理解,不必担心阅读起来会有很大的障碍。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还会用比喻加以解释,便于理解。字体看起来是微软雅黑,间距适中,阅读起来十分舒服,没有密密麻麻使人一看就产生抗拒的感觉,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
看完这本书,就像看了一份学术著作,颇有收获,对于生命的认知又有了新的体悟。转眼间第一推动丛书已经诞生了整整25年,自拥有第一本这系列的书以来,对于这套书的喜爱从未消减,期待下一本新书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