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家读孟子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8-23 00:12: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家读孟子的读后感大全

  《大家读孟子》是一本由梁涛 译注著作,文津出版社出版的锁线裸脊护封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家读孟子》读后感(一):知识分子的真正“良心”——读《大家读孟子》

  文/岸晓风

  在现在的时代,保持独立的思考、保持独立的人格并不是一件易事。记得不久之前就有一位著名学者这样论述自己对“知识分子”的理解,知识分子存在的意义就是说一些意识超前的话、说一些批评当下的话、说一些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话。在很多时候,知识分子如同那个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是“不受待见”的,但是这样恰恰是知识分子存在的意义,他们永远是有理性、有操守而又有担当的那部分人。

  说到知识分子,有一位真正的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的人物,甚至就是知识分子之祖,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亚圣——孟子。孟子其人与《孟子》其书一同构成了理想的知识分子的全部内涵,尤其是其在独立人格的塑造、士人气节的培养上,恐无有能出其右者。近期我阅读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孟子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梁涛教授的《大家读孟子》一书,更加深化了我对孟子思想的理解,也更加认识到了知识分子的意义。通读这本书,我有两个方面的突出感受。

  一是直观感受,这本书是阅读《孟子》的经典版本、权威版本。虽然我们常说“孔孟之道”,但是如果没有注释,读《孟子》比读《论语》要难得多。相比于《论语》的语录体、短小精悍,《孟子》虽然也是对话体,但是常见大段的对话、大段的论述,且极富思辨意识,一般初学者不易读懂读通。但是这本《大家读孟子》,最显著的特点是研究孟子多年的“大家”在解读孟子、阐释孟子,作为读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的研究者,这都是难得的工具书,尤其是,除了“注释”、“译文”外,还有“解读”部分,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盘托出,很是“解读者之渴”。

  二是研读感受,这本书让我们对如何做知识分子有了深入的体会。我们小时候除了聆听“孟母三迁”的故事,也肯定会背诵孟子的名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更深入一步,我们知道孟子倡导要“知人论世”,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这些仅仅是孟子思想的最经典部分,也只是“冰山的一角”,而通过阅读《大家读孟子》,我们可以感受到孟子的那种浩然之气,那种为了民生、为了仁政而“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豪气,孟子同样是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劝诫君主仁政爱民行“王道”,这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也为后来人树立了永久的标杆。

  《大家读孟子》读后感(二):理解孟子 读懂《孟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到孟子,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孟母。若不是孟母教子有方,也许不会有被后人所知的大思想家孟子。一个人的成长与家庭、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孟母是中国教子有方的母亲的典范。在《大家读孟子》里,也提到了孟母的教育对孟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后人知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知道他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知道他宣扬“仁政”,知道他的“性善论”,还有他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但是对于他的更多生平、思想、言论,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可能了解得还不系统。《大家读孟子》可以作为了解孟子的一册入门读物,说它入门,它是很系统也很直白地介绍孟子,连同他的生平经历、他的言论著作、他的思想影响等都一并介绍。而它又不局限于入门,它是很系统的,我所理解的“大家读孟子”是杰出的学者大家带领我们大家一起来读懂孟子这个人和他的著作《孟子》。它不停留于入门介绍,它还对孟子的言论著作进行详尽的解读。书中有《孟子》原文、有注释有译文,还有解读。

  国学名师、孟子研究学会副会长梁涛教授耕耘孟子研究领域二十余年,深入分析孟子的核心思想,在《大家读孟子》中他阐释怎样读《孟子》,对孟子的著作进行详尽的译注、解读《孟子》的现实价值,引领读者真正地读懂孟子。

  在导读里,读者可重温、梳理孟子的思想学说,他的主要思想集中于性善论、“民贵群轻”以及“仁政”与“王道”。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人本性的表现。这一思想在他的《告子书》中说得很明白,说到这,我想到的是他在《告子书》上的一段“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梁涛教授也对这进行了明明白白的译注解读。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些仁义礼智,不是外部授予人的,而是人一来就具有的。这些在他认为就是具体的善行,进一步由心善肯定性善。

  孟子的很多思想和学说是很正面的,但是无论是哪位大思想家,也不能绝对地说他们是对的或是错的。在春秋战国这众多学派的思想家中,他们的思想言论有精华也有糟粕的部分,我们要学着辩证地看待和舍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行。

  就说孟子认为的“民贵君轻”,这是符合大势潮流思想的。但是他虽然突出了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却又否定了民的政治权利。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和现代的民主思想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另外,不得不说,孟子的思想还是很看得透人性的。譬如,他还说:“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其实时至今日,还是有很多人存在这样的思想,这不得不说是人性的狭隘。而孟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参透了。

  《大家读孟子》读后感(三):《大家读孟子》: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使命感的文化斗士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最初接触孟子是从“孟母三迁”的故事开始的。传说孟子的母亲为了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教育孟子,多次搬家迁居——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最终选择居住在学宫附近。

  孟子的成长离不开孟母的教育引导。除了前面提到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还有孟母“断织喻学”、“杀豚不欺子”等等。孟子成年后孟母也会对孟子行为举止不当之处予以纠正,据说,孟子成婚后,有一次回家看到妻子一个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就对母亲说妻子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孟妻)休了。孟母听完缘由之后,不但没有同意孟子休妻,反而指责孟子不讲礼仪。孟子心悦诚服,从此再不提休妻之事。

  最近读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梁涛教授译注的《大家读孟子》,对孟子的生平、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在书中,梁涛教授分享了自己二十余年深入研究孟子的心得体会,阐释了怎样读《孟子》及读《孟子》的现实价值,帮助我们理解孟子、读懂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孟子》《尽心下·民贵君轻》篇,是孟子“民本”思想的精华。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从《大家读孟子-附录:孟子行年考》中,可以清楚明了地看到孟子一生多次出游各国,宣扬“仁政”思想。

  《孟子》有多篇文章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有诸多名句典故广为后世流传。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再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大家读孟子》分篇章对《孟子》进行梳理,从原文到注释、译文、再到解读,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对于初初接触国学、接触《孟子》的读者非法友好,完全没有阅读障碍。

  另外,《大家读孟子》适合并且推荐碎片化阅读。拿我自己来说,我在一周的时间读了五篇,从《与民偕乐》到《仁者无敌》,被孟子与梁惠王对话时不卑不亢的态度所折服,也被孟子深沉幽默的话风所吸引,阅读渐入佳境,很有些爱不释手。

  梁涛教授在解读《孟子》最后一章《道统之传》中写道: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使命感的文化斗士,最有生命力的卫道圣雄。孟子的一生是辗转列国奔波的一生,孟子的一生是弘扬儒家文化的一生。

  林语堂先生曾在《需说才志气欲》一文中提到:“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万章、告子、尽心诸篇最好)。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卒励工夫,是一种补剂。孟子专言养志与养气,志一则气动,气一则动志,是积极的。”

  其实,不仅是现代青年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正如《导读》提到的那样,阅读《孟子》同阅读其他经典一样,都需要借助前人的注疏。同时,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所以对初学者而言,最好从今人的注疏入手。

  《大家读孟子》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现代《孟子》注疏。

  -END-

  《大家读孟子》读后感(四):初涉《孟子》又有新选择,推荐大家读《大家读孟子》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特别喜爱的就是它的装帧,锁线裸脊护封。有一种读古书的质朴感。

  其次就是名字了。

  在我看来,《大家读孟子》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大家、大伙,普通人一起来读孟子,号召大家多学一点国学;

  另一层意思是作为大家的梁涛,为大家读孟子。大家小书,通过深入分析孟子,然后引领普通读者读懂孟子。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当年于丹解读了《论语》,但对于《孟子》的解读却少。如果单从以前的版本来说,一般认为:

  要想学好《孟子》,首先推荐的当属杨伯峻译注的《孟子译注》。杨伯峻先生是文学研究家、教授,著有《中国文法语文通解》、《论语译注》、《古语汉语语法及其发展》等。《孟子译注》中杨伯峻先生对《孟子》的字音词义、历史知识、地理沿革、名物制度、风俗习惯及生僻字、破读和易生歧义和晦涩费解的词句作了详细的注解和简要考证,并译为白话文。如果再还想深入了解,则少不了朱熹编撰的《孟子集注》,再查漏补缺的话,就是《孟子注疏》了。

  但看完这本《大家读孟子》,我觉得这本书不啻为初涉孟子的入门书。

  我比较了杨伯峻译注的《孟子译注》和梁涛教授的《大家读孟子》。

  首先,在体例上, 《孟子译注》主要是原文、译文和注释。

  而《大家读孟子》,除了原文、注释和译文外,还有梁涛教授的解读。

  从个人阅读习惯上来说,更希望是原文、注释、译文,先读原文,看注释,再来通观译文。这点,《大家读孟子》可能更符合现在年轻人的习惯,毕竟受到多年的文言文教育,基本还是能过关的。

  其次,是在布局上。我觉得《大家读孟子》这本书最棒的地方,就是一开始对于孟子的全面解析。

  《孟子》和《孔子》一样,都是片段式的节选,因此要理解《孟子》,首先要了解孟子的生平。

  根据梁涛教授的介绍,我们大致可以将孟子的生涯分成七部分:

  所以,有了这一个生平,你才能理解孟子见梁惠王时,梁惠王就说了,叟(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那个时候,孟子确实称得上老人家了。而经过了齐、滕、宋等国的经历,孟子对于义利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当然,梁涛教授也指出,确实是因为时间的差异,在早期,可以看到孟子的语句确实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当然,这也是一个人逐渐成熟的标志。

  最后,就是对于《孟子》的导读。

  《孟子》中提到了义利之辨、民本之说,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按《大家读孟子》的说法,其实还可以关注《公孙丑上》,尤其是对浩然正气的说法。要知道,正气成为后来文人的追求之一,还有文天祥写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月浩然,沛乎塞苍冥”为正气正名。

  那么,什么是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这或许就是经典的意义,他能把不同时空、人物串联,从孔孟到文天祥再到现在的人们,正是由于文化的堆叠,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我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家读孟子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